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如何投資致富?


馮時能:師父教方法 成功靠心法

報導:許雅玲 
圖:覃福榮、本報資料中心

今年下半旬,國內知名股票投資家暨專欄作者馮時能(筆名冷眼),將40年裏領悟到的投資心得,結集成《股票投資正道》,大方地貢獻出來,希望廣大投資大眾,從中得到好處。

 于他而言,40年的股票投資心得,自己保留並沒壞處;但和大家分享,幫助大家投資致富,卻是令他高興的事情:“我是水井,有人經過,想打一口水來解渴,這對水井沒有損害,對路人或許有幫助。”

 有不少人還對他說:馮先生,你講的投資致富方法,幾十年都是這一套,為什麼沒有新東西出現?

 他豁達表示,“I walk my talk。我是投資實踐家,不是高喊宣言的理論者,我的投資正道,包括‘反向+成長+時間’,統統拿到股市實踐考驗,並且取得了成績和績效。我的說法40年不變,證明這方法行得通,也走得遠!”

馮時能開宗明義表示,“我在《股票投資正道》分享的心得和策略,只是其中一種方法,並非全部的、唯一的方法。任何方法,包括圖表,只要對人有所幫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 ”

 然而,方法必須適合人的個性、想法、作風和價值觀,並且還要適合個人的財政狀況和年齡。惟有把所有的條件綜合起來,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也因此,他豁達笑說:“每個人的方法不同,這就是何以世上沒有第二個巴菲特的原因!”

 世界500名最富有的人,都是靠經營某種事業成功而致富的,巴菲特是惟一“不事生產”,單靠股票投資而躋身世界500強者。他的財富僅次于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學習任何技藝,可分兩個層面

 “研究巴菲特成功秘訣的書,少說也有一兩百種,模仿他的投資法的人,當不在少數。在美國,曾有不少基金經理,師法巴菲特之投資法,卻沒有聽說有哪一個基金,創造了如巴菲特般的輝煌業績。為什么?”他反問。

 “這是因為大師的方法,最適合他自己。實際上,學習任何技藝或從事任何事業,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方法’,第二個層面是‘心法’。”

 所謂“方法”,以學習打拳為例,就是師父教導弟子的招數。‘方法’是基本的技術,一般資質的弟子都能學會。如果招數停留在‘方法’的層面,對方出招時才來想一想:我該用什么招數去應付?這肯定一敗塗地。

 “‘心法’是天分、領悟訓練及經驗的綜合體,要靠徒弟自動自發地摸索,長期不斷地練習,才有可能成功。熟到極點,心法自然水到渠成;股票投資亦如此。大家都知道低買高賣的好處,但何以那么多人賠本?這是因為多數人學習大師,還停留在‘方法’,沒有到達‘心法’。”

做回自己,不要盲目模仿別人

 馮時能特地援引莊子的小寓言指出,“燕國有位年輕人跑到趙國都城邯鄲,想學當地人優雅的走姿。他丟掉了自己的習慣走法,從頭學習邯鄲人的步法。他不但學不成,反而忘記本來走路方法,只好爬著回家。邯鄲學步,只能變成三不像。”

 他強調:“進行任何事業,誰都幫不到你。最重要的是:做回自己,不要盲目模仿別人,那么,你就能從學習大師的方法中,發展出一套適合個人水平的方法和哲理。”

了解概念學以致用

 從師父那裏學到方法后,又該如何發展心法?馮時能笑說:“生活裏的知識學問,最重要的概念,其實都是最基礎淺白的道理。所以,投資股票,首先,你一定要有正確的投資概念,即是:投資前,要反璞歸真回到最基本道理──股票是什么?”

 股票,就是公司的股份和票紙(證明書)。股票是有價證券,用來證明投資者在這間公司擁有多少股份,也代表他對這間公司的影響權利。舉例你參與了A公司10萬股中的一萬股,假如A公司賺10萬令吉,裏頭就有一萬令吉是屬于你的;並且,A公司的業務中,10%屬于你。

 “買股票就是和別人合股做生意。參股做生意都是為了賺錢。因此,你必須了解公司的生意基本面,包括公司的生意性質是什么?公司有賺錢嗎?有股息分嗎?財政穩健嗎?管理人老實又能幹嗎?然后,你再根據這些因素,做出投資決定。”

 “你要賺錢,就只能買有前途、能賺錢的公司股票。你要堅持一個信念:你的財富,必須有實際東西作后盾支持它。掌握了這樣的概念,你就可以發展出自己的投資哲理。”

只投資物有所值股票

 2009年金融風暴蹂躪下,全球股市滿目瘡痍。到底股市何時會跌至谷底?什么時候才是最好的買進時期?

 馮時能坦言,想要成功預測股市動向,這還是沒有人能做到的事情!因為誰都不知道世界幾時會發生大事,所以,歐債、日本海嘯和美國次貸風暴,才讓全球人類吃盡苦頭。

 “即便是大家看到的預測成功例子,這裏頭有很大的幸運成分在內。既然大事件都沒法預測,那么,想要企圖預測短期股市走勢,只是白費心機。無論如何,雖然無法預測未來股市走向,但還是可以根據經驗來基本判斷復蘇期限的長短。”

 1929年世界大蕭條,大國需要12年時間來恢復狀態;1998年的經濟衰退,大國則要3至5年來復蘇。到之前水平。美國次貸屬于大衰退,需要3年至5年來恢復元氣。

 “目前,大馬股市已相當高,好的股票也相當貴。相比2009年,今天要找有價值的股票已越來越難。然而,中低檔股票還是值得投資。建議大家,不要猜測股市起落,只要投資物有所值的股票,就能提防股市逆轉的困境。”

 投資者要學會不動如山,不要因為賠錢就馬上離場,也不要被過分樂觀的預言家麻醉想法。一定要用自己的眼光方法來判斷,然后做出正確反應。

何時買股票三原則

 何時該買股票?馮時能言簡意賅指出,根據3大原則:本益比(PE Ratio)、股息和公司健康狀況,來作出購買的決定。

 本益比要低,那么,投資者就可以在最少年賺回本錢。然后,股息要合理,最好是股息回酬比定期存款高一倍。最后,只要是健全而有成長的公司,都值得投資。

 “投資的程序是:有計劃、有知識地判斷公司的價值,再根據價值去投資。假如不做功課,不去了解公司,就貿然投資,這就叫投機。這等于閉著眼睛從山崖上跳下來。前面可能是萬丈深淵,投機者完全是博運氣,這跟賭博沒有兩樣。”

 他反復強調:股票投資致富正道,不靠運氣靠實力。所以,投資者一定要買物有所值的股票,千萬不要投機,因為投機是不可能創造財富的!人生要盡己所能,假如不做功課,造成投資失利,這就完全是自己招致的錯。

何時放手三訣竅

 至于何時該賣股票,馮時能表示:“做事業,你可以等3至5年;股票投資,你為什么不能等三五年?投資得利要長期持有股份,那么,賺的錢越多,分的紅也越多,最后達到投資致富目標。”

 至于何時該賣股票,他表示,請根據公司業績來判斷。“基本上,有三種情況要聰明放手,第一,股票估值太高,超過應有價值,值3令吉的股票賣5令吉,這最終還要看公司業績。”

 其次,公司虧錢要馬上退股。公司經營不好,再待下去就更糟,屆時虧本也賣不出。

 最后,找到更有價值的投資就放手。買A股,賺10仙;發現B股,賺20仙;當然是賣A來買B。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沈國明跨國賺錢養舞台夢


12/08/2011
報導:涂素燕
圖:受訪者提供

沈國明當過影視新聞制作和記者,后來卻辭掉穩定工作,到新加坡賣雞飯掙新幣,還到英國當過廉價勞工撈英鎊,這一切,只為了養一個舞台夢。

有人說可以實現的叫理想,追逐一輩子都不一定實現的叫夢想。

他的舞台夢到底是理想還是夢想,也許連他自己心底都沒譜兒。

 

大黃蜂身體大翅膀小,科學家認為,從空氣動學來說,大黃蜂應該是飛不起來的。

但是大黃蜂不知道這件事,它拼死扇動翅膀要飛,靠扇動頻率飛了起來。

沈國明有時就好像大黃蜂,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飛,只管嘗試去飛,結果很多次都飛起來了。

四場公演全爆滿

10年前,還是學院生的沈國明,決定把台灣十大傑出青年黃乃輝的奮鬥故事《心向太陽》搬上舞台時,本來僅打算在學院演出,供師生觀賞。

也不知誰提議要搞就搞大它,結果大伙兒決定在吉隆坡獨立廣場藝人館公開演出。

一群學院生,許多是連舞台都沒上過的外行,憑著一股熱誠就想登上專業劇場。

“開始時,大家一股勁去找贊助商、聯絡場地,結果發現並不容易,一次又一次遭到挫敗。”

白天上課,晚上排戲,連個排戲的場地都沒有,只好在學院走廊、走廊前的馬路和附近公園排戲。

車子經過時,演員要讓路;下雨的時候,大伙兒就擠在狹窄的走廊避雨。

許多好事之徒都對他們“好意相勸”:“沒有這樣大的頭,不要戴這樣大的帽”、“趁現在收手還來得及”……但是劇組人員之中,誰也沒提過放棄。

在我國,就算專業劇團的演出,也經常面對入不敷出窘境,沒想到這群初哥的演出異常成功,跌破大家的眼鏡。

四場公演全爆滿,叫好又叫座,並受邀到馬六甲慈濟功德會演出,后來又加演兩場。

畢業以后,一起搞舞台劇的同學,就職的就職,深造的深造,大家把《心向太陽》的成功視為一種偶然,為學子生涯留下美好句點。

籌募搞舞台劇經費

沈國明也曾經像其他同學一樣,找了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不同的是,他深信《心向太陽》是起點,給了他走下去的信心。

為了再圓舞台夢,他辭掉工作到新加坡賣了兩個月雞飯,理由是薪資從新幣折回令吉,能夠讓他在短期里籌足搞舞台劇的經費。

在新加坡賣雞飯的兩個月,為了省下塊多新幣車資,他每天走一個小時路去上班。

“雖然搭巴士或地鐵不過塊多新幣,但是想到塊多新幣省下來就有三四令吉,夠吃一餐,就干脆走路去做工。”

他也試過為了省錢,一天只吃一餐,而且只是麻麻檔的“nasi lemak”,一包塊多錢就解決。

演出經費就是這樣一分一毫存下來的,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搞了第二部舞台劇《汪洋中的一條船》,連他自己也做好虧損的心理準備,結果演出跟票房都很成功。

為圓夢英國洗大餅

在搞《汪洋中的一條船》期間,朋友邀請他到英國餐館工作,“從未想過自己這輩子有機會坐飛機去歐洲,想都不想就答應了。”

生平第一次乘搭飛機,就坐了13個小時飛機,去到一個氣候、文化、飲食習慣,都跟大馬不同的國家,而且一去就是兩年。

他在廚房打工,三不五時就給老板罵得狗血淋頭,手指經常不是被菜刀割傷,就是被外賣盒刺傷。

有一次,手指被熱油濺到,因為不想給老板知道沒出聲,同鄉的朋友從行李找到一瓶搽口腔潰爛的藥,將就的用來涂手指。

第二天抱傷洗碗洗碟,傷口發炎了,朋友幫他找來手套,讓他防止水進入傷口,每天幫他涂藥,兩天后終于痊癒,卻留下難以磨滅的疤痕。

為了擺脫廚房沉悶的工作,就算英文很差,他還是去當餐館服務生,工作兩天就因為應付不來被炒魷魚,在寒冷的冬天,被令捲鋪蓋,連留宿的地方都沒有。

所幸過后遇上一位餐廳老板,不嫌他英文差,一次又一次給機會他磨練,留他下來打工。

英國許多地方都是戲劇搖籃,打工期間,他也不放過觀摩倫敦、曼徹斯特、愛丁堡等多部著名戲劇,也參與地方劇團組織活動。

從英國回來后,他變得比以前更有信心了,“我總是告訴我自己,那段日子這么艱苦都能熬過去,接下來還有什么障礙跨不過去?”他把自己在英國的經歷寫成《夢天堂》,搬到舞台上。

2004年,他重組劇團,為了紀念首次編導作品的演出,為劇坊取名心向太陽劇坊。

放棄顧慮勇往直前

沈國明從小就非常內向,就連一個人出外都會緊張不安,“以前連去嘛嘛檔,點餐時都會怕。”

但是對舞台劇的熱愛,以及想要去經歷的決心,讓他超越膽怯。

不管是第一次搞《心向太陽》、去英國打工,還是今天搞劇坊,他都是抱著“先別想,去做,然后承擔那個結果”的心態。

這個社會,還是有許多人會覺得,搞舞台劇的人“不務正業”,什么都不想就去做的人更會讓人覺得沒有規劃,有人甚至當面這樣批評他。

他承認自己不是有規劃的人,除非劇坊顧問或贊助商要求,他搞舞台劇從來不做預算。

“如果搞一部舞台劇要花10萬令吉,只是想到錢的來源就覺得不可能了,做預算的話,根本連想都不敢想了。”

所以他總是先開了頭,一邊進行、一邊籌備,一邊找錢,該說這種做法可行,還是他太幸運,就因為這樣,他才成功演出一部又一部舞台劇。

要是他是那種做什么都有很多顧慮的人,擔心沒有經費、愁票房,害怕找不到演員,他今天也許什么都沒有做成。

沈國明小檔案

1980年出生于柔佛峇株巴轄。2000年畢業于吉隆坡韓新傳播學院廣播電視電影系。

2000年11月,編導《心向太陽》,佳評如潮、場場爆滿。

2002年在英國打工期間,觀摩倫敦、曼徹斯特、愛丁堡等當地多部著名戲劇,也參與地方劇團組織活動。

2004年回國重組劇團,為了紀念第一場公演《心向太陽》,為劇坊命名心向太陽劇坊。

得獎記錄:2005年獲得“戲距獎”劇場精英獎;2010年獲得2009年度亞太文化產業創意榮譽獎。

編導代表作品:《心向太陽》、《汪洋中的一條船》、《夢天堂》等。

十年經歷沒有白費

從第一次搞《心向太陽》到今天,已經過了10個年頭,我們一邊談,他仿佛也一邊整理自己的過去以及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最后他得到的結論是:我所有經歷的過程都沒有白費。

如果沒有這些過程,就不會有今天的他,也不會有今天他所經歷的一切,“這10年來,我想做的事都做到了。”

集合想出書的朋友一起出版《夢天堂》、幫劇團成員出專輯,出版《戲紀元》免費贈閱季刊、成立劇坊、受國家文化部邀請與國家劇院合作呈獻《敦陳禎祿》、出席中國北京大學戲劇節。

但他也感慨戲劇在大馬始終不成氣候,“這十多年來,很多中文劇團都消失了。”

他說,這是很無奈的事,“很多人都說大馬社會需要更多搞戲劇或文化的人,很多人承認戲劇的重要性,但是卻很少人真正以行動支持我們,任由我們自生自滅。”

“這讓我們有一種在自己的小天地,自己玩的感覺,所以很多人無法堅持下去。”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為大馬房市把脈


投資房產好時機(第一篇)



報導:許雅玲
圖:攝影組、本報資料中心

邁入2011年下半旬,Swheengtee國際房市投資者俱樂部創辦人鄭水興、MCT產業集團執行董事吳明權、宏願理財董事經理陳文博,及億達法務辦事處創辦人陳佐彬律師,不約而同為年底房市把脈,他們均得出:房價維持上漲勢頭,想要購屋人士,現在不進場,往后只能望“屋”興嘆!

 全球競爭下,大馬投資人的致勝法門,就是丟棄靠第六感或聽信朋友介紹的投資方式,改以專業的投資策略與方式,及利用足夠資訊和知識,將買賣房屋的風險降到最低,同時賺取更高盈利……

 

投入房市20年,鄭水興指出,2009年是大馬房市的分水嶺,因為從這年開始,在全球化火車頭帶動下,房市逐漸轉型成為全球化商品,價格亦開始邁入國際水平。

 在動盪的2009年,他早已預測:房市已擺脫2008年頹勢,2010年是房市投資起步之年,可以進場投資。當時,多數人並不認同他的看法。截至 2011年初,原本逾40萬令吉的屋子飆漲到逾80萬令吉,漲幅為100%時,大家才認同:一早進場的投資者,現在已經賺到盤滿缽滿。

 目前,好的產業地段,比如吉隆坡黃金三角的武吉免登,一間店屋叫价逾1000萬令吉。似乎,價格已被炒到老高,這個時候,還應該進場嗎?

部署正確投資計劃

 對此,近幾年加入發展商行列的陳文博點頭,“房價高,投資回酬相對亦高。有能力的國內投資者,應該順應房價上攀趨勢進場投資。不過,投資者要選對漲得最快的地區,找出真正的投資熱點,然后部署正確的投資計劃。”

 鄭水興補充:“2011年下半年,素質好的產業會持續走高。但是,買房不擔保100%賺錢了。”

 “2011年是最壞也是最好的時代。”他繼說:“我說最壞,因為大馬邁入了全球化競爭時代,投資會面對更大風險!說最好則是因為房市一熱起來,就連冷的地點也會熱起來!我斗膽說,從2011年至2013年,是投資房市賺錢的最佳時機!”

 向來,房市屬于本土化的產業,外資經過專業評估和盤算后,才會進場。為此,鄭水興斬釘截鐵指出:大馬房市發展不均勻,加上外國人已參與投資,大馬人務必丟棄30年前靠第六感,或聽信朋友介紹的投資方式;改以專業的投資策略與方式,將風險降至最低及賺取更高盈利。

有創意產品有需求

 另一方面,吳明權從發展商角度,剖析了2011年下半年房市,“大馬房市供需已經飽和,然而,有創意的產品,還是有很高的需求!更何況,這代人和上代人不同,不會一輩子只買一間屋子,而會10年提升一次居住。只要符合市場需求,房子肯定有好銷量。”

 現階段,需求不好的產品,主要還是幾乎讓發展商虧本承建的廉價屋。目前房屋政策規定發展商必須建造20%廉價屋(650方尺、4萬2000令吉)、20%中廉價房屋(750方尺、7萬2000令吉)和10%的中價房屋(850方尺、10萬令吉),余下的50%才由發展商自由發揮。

 吳明權說:“隨著生活水準提高,大馬人開始追求休閒居住空間,設計功能簡單的廉價屋已喪失市場。為此,政府應取消建造廉價屋,並且不要限定房屋頂價;那么,政府和發展商才能迎合市場需求,建造有素質的,購屋者又負擔得起的房屋。”

 總結陳文博、吳明權、鄭水興和陳佐彬的看法──這個時候,如果年輕人不購買產業,以后會更難買下手,因為好的地點、地價和房價將繼續調整和攀升。

把房屋當一門生意

 鄭水興說:“2009年之前,大馬人買房只為了居住;2009年后,大馬算是正式出現了買房投資的市場。不過,3年來,大家對房市還是不熟悉。既然要把辛苦儲蓄10年的金錢拿來投資,那么,就一定要用心來投資。最好是把房屋當作一門生意,利用市場資訊來獲取最快和正確訊息,以便作出最恰當投資。”

 “可是,擁有一項產業,並不代表買了會生金蛋的母雞。業主必須用心鑽營,設法在租賃期間,為產業增值,以便將來賣出好價錢。畢竟,產業投資的盈利和其他投資不一樣,並非只靠買賣結果,而是包括了‘銷售盈利’和‘租金盈利’的雙重收入。”

 假如產業在購買后3年出售,賺了30%,這是“銷售盈利”。3年期間,產業每年帶來7%的租金收入,3年共計21%,這是“租金盈利”。結算起來,產業盈利高達51%(30%+21%)。

 換句話說,了解市場需求,才確定在哪裏置業,這也決定了將來供求市場的“銷售盈利”。同時,由于租金率決定了產業的“淨銷售盈利“。

 為此,他強調:“擁有的產業必須出租,避免成為負資產。買屋,最重要的是知道工程建竣之后的租金市場如何,還有屋價是否將會上漲,來決定‘買’或‘不買’!”

二手中價公寓蘇醒

 Swheengtee國際房市投資者俱樂部,收集國內外的投資者、發展商、房屋仲介和專家意見后,分別在全國23個地點和巴生谷流域的33個點,個別投選出2011年的投資熱點:二手市場、經濟發展重區、創新產業及有地房產,特別是地點位于市區中心、發展特區及旅遊區。

 鄭水興說明,“熱點會隨著新的政策、天災、突發事件而變化。有別于30年前,現在的熱點幾乎年年都有不同,尤其在2008年后,變化越來越快。目前選出的熱點並非最好投資地段,因為尚需考量3大因素:捷運系統、‘我的第一間房屋’計劃及全球化變革。”

 今年,具有強大發展潛能和可塑性的吉隆坡和八打靈再也,高票當選;馬六甲、檳城和亞庇則因其旅遊產業而入選。但他肯定,沉睡15年的二手中價公寓,現在開始蘇醒!

 “15年前的中價公寓,每平方尺售價200令吉,到了去年還是相去不遠,這是因為公寓管理層沒有用心打理,甚至有超過50%的住戶沒繳交管理費。政府修訂了2007年產業維修和管理法令后,相信許多好地點的公寓整修翻新后,房價必定走上坡。”

 過去,圍籬式半獨立房屋或洋房,都是買來居住。現在,這也是好的投資選項。估計大吉隆坡計劃成型后,發展商不再興建這類房屋。依照更多外國人選擇住進圍籬式房屋勢頭來看,這類型房屋需求會越來越吃香。

業主租戶互惠互利

 就連律師陳佐彬都強調:實業都有生命周期,所以,房產必須定期維修,即是再投資產業的必要性。房產,你不去照顧它,它就無法繼續增值。具體來說,破舊的組屋,屋價會不升反降。所以,業主必須管理好和租戶的關係。

 “很多業主覺得:我才是擁有產業的人,不必對租戶妥協。這錯極了,業主將生命中最大筆的投資托付給租戶,倘若他對租戶不好,租戶也不會善待他的資產。正確的思維是: 業主應把租戶當作共同照顧產業的夥伴。”

 創業初期,陳佐彬租下了兩個單位。第一個單位的業主,單位有任何問題,他都從來不接租戶電話,只會來電關心租戶的房租。第二個單位的業主,為人十分客氣,單位一有問題,他會要求租戶先處理,再把賬單交給他。

 “假如兩位房東同時要漲租金,我會樂意跟第二位業主續租。業主和租戶,絕對不是主僕關係,所以,業主和租戶,彼此要懂得經營夥伴關係。那么,租戶也能預先知道業主的打算,提早部署。很多時候,業主要幫助租戶解決問題,以便讓租戶更安心地賺錢來交租金。 ”

投資房市看回酬率

 放諸全球,任何一位大老闆、企業或集團,想要發達,主要靠資本市場和地產投資。甚至,個人的投資理財,每一個重大投資和負債,都是和產業有關。也因此,陳文博強調:“投資房市,還是要跑回現實的理財角度,要看投資者在投資地產會有什么考量。”

 首當其衝,先理清投資目的:投資是用于未來孩子的教育,退休養老,還是想要對抗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買房保值?

 “其次,了解投資風險的管理。雖然說,投資者只需投資房產價值的10%至20%,可以向銀行融資借力購買房產,但必須考慮萬一租不出或行情有變的風險。所以,個人現金流管理和房產增值的潛能,必須規劃得體,以期能把風險管理得宜。”

 接著要考量投資期限。具體來說,30歲的年輕人,希望產業翻一倍,期限是20年。那么,他可以選擇在雪蘭莪的萬撓或再遠的博令金谷,20年后都有望倍數增長。

 “最后要決定回酬率。只要達致設定的回酬率,就要轉手脫售。假如設定50萬令吉的投資,回酬率是一倍;那么,只要漲至100萬,就要放手,以免之后價格下跌影響回酬。”




房市泡沫會爆破?(第二篇)



報導:許雅玲 
圖:攝影組、本報資料中心
08/08/2011

5年前進場買房的人士,因為炒高的房價,開心大呼賺大錢;5年后進場蓋樓的地產商,亦因炒高的房價,憂心大呼受不了。

此刻,想進場、已在場、想離場的人士,還是最怕:大馬房市泡沫會爆破嗎?

對此,房市專家派定心丸:國內只有局部被炒高的零星小泡沫,今年房市不會崩盤,請別妄想在明年撿拾平價房屋!

 

過去一年來,大馬房市價格不斷飆升,必不可免引起人們對泡沫的疑慮。甚至,小道消息表示:有發展商建好房屋,投機炒高房價后,自己也心驚膽戰,準備出逃到小城鎮去發展。

然而,房市專家不斷派送定心丸:大馬房市健康,只是一些被過度炒熱的特定地區,出現零星小泡沫而已。雖然如此,坊間最近還是傳出:年底房市會崩盤!人們開始引頸期盼:明年撿拾平價房屋。

對此,房市專家吳明權、陳文博和鄭水興共同表示,目前,大馬房市沒有嚴重泡沫,更加不會崩盤,請別妄想在明年撿拾平價房屋。執業律師陳佐彬和友人則預測:最快在2013年或2014年,因為大量業主沒法持有產業,泡沫才會爆破。

預售屋有泡沫風險

鄭水興分析,“整體來說,大馬房市的發展和價格,還是會持續健康成長。但零星泡沫,3年內肯定不斷出現,其形態和1997年之后的市場很相似,都是嚴重的供過于求,以至于工程建竣后,無法銷售出去或者成功出租。”

他因而建議,購屋前,先了解產業的高價,究竟是被炒高了,還是本來就具有這個價值。往往,有些類型的產業被炒高了,投資者卻忽略該地區還有其他更便宜的產業選項呢。

“國內投資者還不成熟,難免人云亦云后,一窩蜂排隊購屋,炒高樓市,這些地區就是所謂的‘泡沫’所在點。”他說:“目前,人為炒高的樓市泡沫,主要發生在新型預售屋市場;房子還沒建成,沒有真正使用價值,也未知租金市場如何;建好后,房價可能下跌。所以,預售屋的泡沫風險,比二手房屋還高。”

做好規劃不怕崩盤

另一方面,陳文博認為,“不同利益群體,對泡沫有不同看法。我的看法是,不用等到年底,現在已有零星泡沫出現在高價位產業。最典型例子就是城中城(KLCC)的辦公室──有價無市。我覺得,過熱房市可能會變緩;不過,我有信心,只要政府的投資計劃實施有效,就不會出現房市泡沫。”

發展商是怎樣看待房市泡沫?經歷了1997年和2008年金融風暴挑戰的吳明權說:“現在沒有房市泡沫,並不代表未來亦沒有房市泡沫!只要了解成因,事先去規避,就可以預防泡沫危機。總之,根據能力來投資,做好財務規劃,必然不怕市場崩盤。”

根據他的分析,有3種情形造成房市泡沫:(1)產業供過于求,(2)產業賣不出又租不出,業主守不住;(3)業主供不起房貸,銀行拍賣又沒有人要。“發展商也怕房市泡沫。只要避免建造零需求房屋,以及規劃好建造資金,避免陷入停工危機,這就是這行規避泡沫的方法。”

過度干涉矯枉過正

陳文博說:“人為的投機炒樓活動一旦失控,必將導致屋價高漲,進而造成社會貧富懸殊。假如政府因而實施過于嚴厲的降溫措施,則會影響金融及地產業及周邊產業發展。”

前陣子,為了抑止我國房市出現不健康炒樓現象,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長拿督曹智雄建議:仿效中國打擊“炒樓”,禁止人民在購買第4間房市時,向金融機構借貸。

“目前,購買第3間房產只能獲得70%貸款,第4間則允許50%貸款。這些金融措施已足以抑制房市投機行為。畢竟,志在炒樓而買第4間房產者,只佔市場極少數。第4間房產零貸款的措施,恐怕會矯枉過正,最后只會對房市、金融市場及周邊行業帶來負面影響。”

吳明權補充:“多數人覺得大馬房價高,是因為投機炒作行為。其實,投機不是泡沫化的主因,因為房價主要由市場供需來決定!城市化造成巴生谷每年增加 10萬人口。人口劇增,需求必然增加,城市房價才居高不下。只要發展商可以增加符合人民需求的房屋,供需回復平衡,價格自然穩定。”

陳文博繼說,“個人覺得,如果需要採取‘降溫’措施來抑制人為的投機活動,更實際和可行做法是:重新改變產業盈利稅,先行避開產業泡沫。畢竟,房產轉手買賣(sub-sales)的投機活動,才是主導價格熾熱的因素。”

1976年產業盈利稅法令下,2年后脫售征稅30%,賣樓的盈利可能還不夠繳稅,一定程度上打擊投機客行為。不過,目前,產業盈利稅不設年限,一律只征收5%,這會讓投機客“賣”心大動。

先建后售或成壟斷

政府打算在2015年實行先建后售的房屋政策,究竟是惠民的政策?還是不堪一擊的美麗泡沫?對于購屋者來說,先建后售計劃自然會受落,購屋者只需付出房屋的10%頭期錢,90%的余額將在屋子建竣后才支付。往后,購屋者也不必面對遲交屋的噩夢。

陳佐彬律師說:“先建后售的概念,是要減輕購屋者的經濟負擔,讓他們不必在房屋建築期間,同時支付房租和銀行貸款的分期付款。這也可避免購屋者面對發展計劃擱置、發展商倒閉的風險,以及加速房市的發展、保證房屋的品質和竣工期限。同時,施行先建后售的發展商,可豁免繳付20萬令吉的執照抵押金及印花稅。”

關鍵是:大馬有多少個有能力承擔整個建屋成本的發展商?相信只有資金雄厚的發展商才能獲得龐大的銀行貸款來建屋。無形之中,這會削減中小型發展商的競爭能力。同時,可以預見,大馬房市將由幾個大機構壟斷,產業價格也將由他們控制。

吳明權認為:“我國有能力先建后售的大型發展商還不到10個。即使有能力先建后售,估計展開的建造項目至少下降80%。顯然,最大衝擊是:發展商數目減少,購屋者的選擇也變少。”

供少過求,房價又上漲,有能力購買屋子的人數又大幅下降。他認為,先建后售這條算術,弊多于利。

依能力購屋無懼崩盤

在擔心房市泡沫爆破之前,65%的35歲以下年輕人,要先擔心:月薪3000令吉以下的受薪人士,可以在巴生谷購買到屋子嗎?

吳明權坦言:“年輕人不是買不到房子,只是不願意買而已。雪蘭莪USJ還是找得到20萬令吉的有地排屋,但屋子老舊、環境和基礎設施不好而已。坦白說,購買價格低一倍的二手房屋,購屋者可以根據能力來裝修,其實也不錯。畢竟,購買本身負擔得起的屋子,就不必擔心房市泡沫危機。”

為了解決人民沒錢購屋的不滿,從今年3月份以來,政府率先宣佈“我的第一間房屋計劃“、“實惠有素質房屋計劃”及“可負擔房屋計劃”。可是, 這些惠民計劃並不受落。

對此,理財經驗豐富的陳文博說:“35歲以下,購買20萬令吉的房屋,獲得100%貸款,以貸款年限30年來計算,每個月都要供1000令吉,佔了收入的三分之一,實為不易。”

不久前,首相又推介“一個馬來西亞房屋計劃”,打算未來9年,在巴生谷、萬撓、布城和芙蓉等20個地點,為月入6000令吉以下的第一次購屋者,興建4萬2000間介于15萬至30萬令吉的房屋。合格申請者可獲105%房貸,並獲准以公積金第二戶口攤還,攤還期達30年,但10年不得轉售。

“一個馬來西亞房屋計劃”,確實很吸引。能不能成功,還要看政府有多大決心和多高的執行力了。





黃金十年房價國際化(第3篇)



報導:許雅玲
圖:攝影組、本報資料中心
09/08/2011

大馬房市專家鄭水興、陳文博、陳佐彬和吳明權不約而同表示,全球化大浪席捲之下,在國際市場上“失落”了半個世紀的大馬房市,現在漸漸回到正軌;“做好準備,擁抱全球化”,是唯一和最好的選擇。

 鄭水興強調,2009年是一個分水嶺,大馬房市開始步入產業全球化,換句話說,就是朝著“國際價格”邁進。

 總結4位專家的看法,在全球化趨勢下,加上政府的高收入先進國宏願,以及如火如荼展開的大型經濟發展計劃,說明了低房價時代已過去,高房價時代正來臨!

 陳文博、鄭水興並指出:2010年至2020年,將是大馬房市的黃金十年。屆時,城市的“居者有其屋”形態,必將轉型成以租屋為主的“行動公民”(Mobile Citizen)形態。

產業全球化的競爭之下,起步晚的大馬人,到底要如何制勝?

 鄭水興率先表示:“2010至2020年,是大馬房市的黃金10年!去年,吉隆坡及巴生谷流域的房價,平均上漲了9至10%。我相信,在大吉隆坡計劃的推波助瀾下,未來10年,吉隆坡及巴生谷流域的房地產將經歷重大調整。”

 他繼說:“到了2020年,吉隆坡將有望躋身全球20大城市。屆時,為了趕上全球化趨勢,尤其是好的產業,將飆升至國際價格水平,大都市也將出現房價很貴的地區。”

缺乏空地房價上漲

 目前,大馬房價在區域內仍屬偏低,這已足夠吸引國際投資者眼光。日本震災后,投資者開始將天災和氣候納入風險考量範疇;也因此,從未經歷重大天災的大馬房市,更加受到投資者青睞。同時,大馬穩定的政局和更開放的政策,必將成功吸引外國的人潮、錢潮大量湧入大馬房市,加速產業全球化進程。

 “這一波的全球化浪潮,首先席捲城市和旅遊勝地。由于外國投資者一般都會選擇在最具代表性的地點落腳,所以,吉隆坡和城中城(KLCC)的房市衝擊最明顯。再來就是整個區域,包括檳城、柔佛依斯干達、賽城、亞庇、八打靈再也;並且會涉及各種類型產業,比如住宅產業、商用產業、工廠、度假勝地產業及土地。”

 鄭水興預測:從城中城、Stoner路到敦拉薩路地區的公寓將會出現國際化價格。甚至,到了2020年,包括大吉隆坡計劃在內的大型發展項目完成之際,大城市再也沒有空地可發展時,房價惟有繼續向上攀升。

 可以預見,在全球化火車頭帶動下,大馬房市步入全球化軌道,促使KLCC的房地產價格,將以“國際價格”上市。估計KLCC的共管公寓,有望在2015年之前,上探至每平方尺5000令吉的國際價格!而在2010年,最高一筆交易紀錄,是以每平方尺2900令吉成交。

需外國投資者加入

 綜合陳文博和鄭水興的看法:高房價並非危言聳聽,因為低房價已沒回頭路。“屆時,大城市裏的大多數房地產,由少數企業和集團擁有,少數的房地產由少之又少的高薪人士握有。大多數的中低資產階級,由于買不起房屋,只好租房來住,不然就搬到房價低的郊區居住。”陳文博說。

 聽到這裡,難免擔心:國內半數以上的中低收入者,不就快被趕出城市中心了嗎?對此,他們強調:產業全球化趨勢下,大馬房市要靠外國投資者的加入,因為單靠本地投資,絕對趕不上全球的發展進程;更何況,國家建造了世界級水平的硬體設備,假如無法留住本地投資,又沒法吸引外國投資者,城市就呈現一片真空!
大馬房市漸受青睞

 陳佐彬律師表示,“毋庸置疑,在2020年先進國展望下,房地產必將引來飛躍的黃金時段!但我個人的看法是,大馬房市已走在產業化(Industrialisation)的一半路上了。”

 發展中國家在朝向先進國目標邁進的過程中,必不可免朝向“以商品房市場為導向”的產業化市場轉型。

 “就算現在,在巴生谷流域,個人有能力購買的房產,選擇已越來越少。”他說:“畢竟,在房市產業化過程中,以吉隆坡為主的黃金產業,主要都由房地產信托握有,或者被國外財團買下。”

 “2009年全球經濟風暴后,外國投資者該去哪裏投資?中國、印度已飽和,日本有天災威脅……除了投資新加坡,最好就是進軍大馬。這可不是因為大馬太好,而是因為別人太差。”

 陳佐彬指出,通過基金運作的國際財團,並不介意長時間握有產業,並且會有7年的出場計劃(Exit Plan)。以至于,現在才想進場來分一杯羹的大馬人,已經太遲了,因為已沒太多產業選擇;而在5年前就進場的人士,現在已在賺錢。
走向產業化勢在必行

 建造有素質又讓人負擔得起的居住房屋,將是房地產發展商吳明權在未來的10年大計!

 “根據調查,具有投資價值的商業產業,基本上,價格沒有設限,視乎市場供需而定。但是,買不起100萬令吉房屋,但又不想購買30萬令吉以下房屋的購屋者,有大量增加趨勢。因此,建造15萬令吉至60萬令吉的素質房屋,將會具有非常大的市場競爭性。”他說。

 15年前,建築師出身的吳明權,決定和哥哥及朋友合伙創立建築公司。從不到10人的小型公司,發展成為400人公司的過程中,讓他深刻領悟:肩負400人的生計,公司需要穩定的發展方針。

 “目前,公司高達95%的收入,主要靠產業銷售。房地產有一個循環周期,土地來源也有限,加上從收購土地到發展,至少費時3至5年。這些特點帶來不穩定因素。所以,公司有必要從買賣房屋的發展商,轉型成握有資產的集團公司。”

 “從2010年至2020年,我們計劃開發755畝的土地。雖然,未來10年,我們不怕缺乏土地來發展;不過,為了謀求集團的穩定發展,我們訂立目標:5年內,讓集團80%收入來自穩定租金來源。所以,未來10年,我們建造的產業商品,比如店屋、辦公樓、酒店等,只有20%供銷售,80%則供出租。”
人民思維有待改變

 不管是發達或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是必經之路。全球化衝擊,加上城市處于城市化進程中,大馬中低階層人士,已經沒有能力購買一等一的產業商品,只好租房來住。

 換句話說,大馬房市的黃金10年成熟之際,大馬的“行動公民時代”也宣告來臨!

 在歐美發達國家,房租已成為人們最大筆的固定費用。歐美政府致力于對所有可能引起糾紛的租賃問題,進行合理明確的規範,並且更注重保護居所的實際使用者--租客。這點上,大馬政府也應作好準備。

 大馬人該如何擁抱“城市化”時代?陳佐彬律師強調,“大馬獨立以來,城市居民已越住越高了,因此,思維必須從有地房屋轉向高樓。”

 對于排屋主人來說,圍籬內的東西,都是屬于“我”的。對此,陳佐彬奉勸公寓業主,不要將“圍籬外不關我事”的思維,套用在公寓社區,因為公寓有共同管理維修的切要性。甚至,樓上或樓下單位有問題,也會波及中間單位。

 最新調查數據顯示:大馬只有一半的高樓業主會按時繳交管理費。這表示,管理層用50%的預算來處理100%的維修,公寓管理必然難令人滿意。維修差,公寓環境變差,房價走下坡,業主投資就失利。



買房子要做足功課(第四篇)



報導:許雅玲
圖:連利元、本報資料中心
10/08/2011

無論是購買房產來住或投資,都可能是個人人生中最大筆金錢規劃。陳佐彬律師因此認為,誰都不應草率了事,一定要把買房的功課做好!

 對于人生中最大筆的金錢投資,他建議購屋者,最好在還未簽署由賣方經紀人準備的選購權書(Option to Purchase)之前,就聘請專業律師介入,來保障買方利益。

 他再三強調,既然已經花錢聘請專業人士,那麼,就應該充分利用專業經紀人和律師的知識,把不明白的項目問到明白為止!

 

35歲的小明,三年前就規劃好:2009年和女朋友合資購買房子,然后組織新家庭。人算不如天算,2009年的經濟風暴,打亂了他們的買房和結婚計劃,兩人只好繼續租房住,繼續存錢來購買30萬令吉的有地排屋。

 2010年,大馬經濟開始復蘇,然而,打工仔小明的加薪幅度,追不上通貨膨脹幅度,再加上雪隆一帶屋價上升到砰砰聲,以至30萬令吉,充其量只能買到不錯的公寓。2011年,小明的房東陳先生,因為急需現金周轉,同意以45萬令吉出售屋子給小明。

房產轉手買賣

 向來,小明積極出席各種房產講座,他對陳佐彬在講座會上強調“無論是買產業來住或投資,都可能是人生中最大筆的預算,誰都不應草率了事,一定要把功課做好”;以及,“最好充分利用專業的經紀人、律師的知識,把不明白的項目,問到明白為止!”,都深表認同。

 這次,來到律師面前,他問:“我想要購買房產,需要注意什么法律情況?”陳佐彬回答,“店屋或商用地產的買賣合約不受政府規定,發展商可以自行修改。”

 “如果你向發展商購買預售屋,買賣合約均受1966年的屋業發展(控制及執照)法令(HDA)管制,並且採用一套標準的買賣合約。至于在二手市場購買已建成,並擁有完工及合格證書(Certificate of Complete and Compliance)的房屋,其買賣合約不受HDA管制。”他說。

 小明想要購買房東的房子,屬于“房產轉手買賣”(sub-sales)。他今年開始租住的排屋,房東在去年12月才拿到入伙紙。小明很想知道:假如他買下這間排屋,才發現房屋建築有問題,那么,他可以向發展商追究責任嗎?

 “現在,缺陷責任期(defect & liability period)是移交后的24個月。如果兩年期限未過,第一任買主只需去函通知發展商房子轉賣情形,那么,余下的缺陷責任期,也一併轉移給新買主。只要文件列明清楚,那就沒問題。”

受缺陷責任期保障

 一般上,空屋移交后,建築商的責任並非一了百了,購屋者仍受到缺陷責任期保障。在缺陷責任期內,如果購屋者得知房屋有缺陷,購屋者可向發展商投訴並要求發展商修補缺陷。如果發展商不願修補,購屋者可以自己修補然后向發展商索回所需經費。

 “房產轉手買賣,確保銀行批准房貸是買家責任。為了保障利益,買主可要求律師先準備選購權書(Option to Purchase),那么,買方就可以防止賣方,在一定期限內把房屋賣給別人。同時,買主可要求律師列明,交易的完成必須等到房貸批准。”

 即使簽了買賣合約,也會因為任何一方改變主意,出現糾紛。“假如買主反悔不買,賣主有權沒收10%訂金。假如賣主不想賣,他想中止合約的話,買主有兩個選項。”

 他說:“買主可向賣主要回10%訂金,以及另外再要求賣主賠償相當于10%屋價的償金;或者買主可請求法院對被告發出強制履行命令 (Specific Performance),來進行買賣契約。根據合約法,不會因為你覺得簽下‘錯誤’合約,而讓你走后門來逃脫法律責任。”

不可忽略小細節

 陳佐彬指出,小明購買房東的屋子,如果有經紀人涉及,就務必了解經紀人的職責,因為經紀人通常代表賣家,他準備的選購權書,都是根據其公司標準條款。

 他笑說:“既然你都打算買整只雞(房子)了,就不必節省醬油錢(律師費)。最好在此階段就讓律師介入。委託律師,買賣雙方不宜任用相同律師。簽署任何文件,你都必須小心檢視所有條款,一定要諮詢律師並了解整個買賣過程。”

 “許多人以為買屋子是買‘當時狀態’(as is where is),即是房子不論好壞,買主都必須概括承受,以至于牆壁上的洞,賣主不一定會去整修。實際上,在選購權書內,買主可增加特別條款,要求賣主整修好牆壁,以及列明房價是否包括家具在內。

 “如果在8月1日,買主付完100%購屋價。這表示,7月31日之前,房子的責任還是賣主。也因此,買主要注意:房子的門牌稅、地稅、水電費,管理費和服務費,賣主是否繳清至7月31日。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關門牌稅、地稅、水電費等戶口的割名申請,並不在律師處理範圍內,若買賣雙方都沒去處理這些事項,將來出問題,賣主要承擔更高風險。

能否買清盤發展商產業?

 買賣房產,最常見是“交屋”糾紛。陳佐彬表示:“如果發展商過期移交屋子,惟有在發展商移交新屋鎖匙,購屋者根據遲交屋天數,計算后有一個索償數目,才對發展商提出索償申請。”

 假如發展商不肯賠償,購屋者可以通過房屋仲裁庭向發展商提出索賠要求。

 如果沒有遵守指定期限,延遲移交將會導致罰款。罰款率為每年購買價的10%(以每日計算)。

 “發展商何時交屋,最令購屋者頭痛。最好是受影響的業主組成一個購屋者籌委會,定時向發展商跟進,這樣或許會有更佳效果。”

 在分層發展計劃(Strata Development)下,交屋后的第一年內,全權由發展商負責房子事宜;一年后,發展商會和業主一起成立聯合管理機構(Joint Management Body),共同管理房子事宜。而在地契發出時,業主們可共同成立“業主立案法團”(Management Corporation),自行管理產業。

 “發展商、聯合管理機構和業主立案法團,三者的賬戶轉移可能出現不協調狀況,因為后兩者並非專業團體,處理手法也不一致。有鑒于此,業主的書面文件都要收藏好,以免出現爭議。”

 “即使發展商清盤,這不代表他旗下的產業不能購買。但是,買主要有心理準備,由政府接手的樓盤,會因為文件不足,造成買賣程序比正常的來得慢。”

售賣房子須繳盈利稅

 陳先生急著售賣排屋給小明套現,也因此,他開出的售價和當初的買價同樣:45萬令吉。他問:“賣屋子,我沒有賺到錢呀。為什么我還要把45萬的2%,付給稅務局?”

 根據1976年產業盈利稅法令:從買賣合同的日期開始,2年后脫售,征盈利稅30%;3年后脫售,征盈利稅20%;4年后脫售,征盈利稅15%;5年后脫售,征盈利稅5%;6年后脫售,豁免盈利稅。

 2007年至2010年預算案公佈前,買賣產業一律豁免產業盈利稅。2010年財政預算案公佈時,為了刺激及推動房地產行業,進而鼓勵消費和投資來帶動經濟成長;因此頒佈:不管外國人或本地人,產業盈利稅不設年限,一律只徵收5%。

 “根據2007年法律程序,律師會從買價裏扣除一筆數額,由他負責保管,用來繳付產業盈利稅。2010年之后,新做法是:買價裏的2%,會直接付給稅務局。稅務局會在60天內結算相關買賣的盈利,扣除5%產業盈利稅后,才把差額歸還賣主。”

 “所以,整個買賣交易,陳先生只收到98%房價。這做法不太對,政府應效法所得稅的處理方法,由賣主自我申報,效果和效率會更好。屆時,只要政府覺得賣主申報不實,就可以處罰賣主。”

入伙日期常會延誤

 小明計算:8月1日簽署房產買賣合同后,還有4個月(3+1)期限,買主就能移交屋子。他就可以提早裝修,12月1日后就可以在新屋結婚宴客。對此,陳佐彬提醒,“3+1期限,還要等賣方向州政府取得同意書后,才開始計算。我的經驗是:你可能要等更久才能入伙。”

 “買未移交的‘二手’新屋,會受到發展商延遲交屋的影響。買二手舊屋,即使買主貸款順利通過,但可能會因為賣主欠銀行的錢比賣價高,賣主要花時間籌錢償還差額;或者因為賣主銀行被合併,要花更長時間來處理文件。尤其是購買第三間房產,由于只能獲得70%房貸,經常會出現拖延情況。”

 “法律上,賣主有責任在期限內移交房子。買主要有心理準備:數字‘3’是有變化的代數。如果房子延后移交,買主在新屋結婚宴客的全盤計劃,就會被打亂。”他續說:“所以,房貸未批前,小明就急著裝修屋子,這有一定風險。拿不到房貸,他必須恢復屋子的本來面貌。”

 “期限內,因為賣方的因素無法交屋,買主可向賣方索償。反之,若責任出現在買方,進入第4個月(“+1”部分),仍無法辦妥移交手續,就會招致利息,買主要繳付利息給賣主;所以,最好在買賣文件上註明:買主沒有責任承擔+1部分的利息。”




大馬房地產旺120年?(完結篇)



報導:許雅玲 
圖:潘嘉威、本報資料中心

1990年代,應著相關人士的需求,風水命理專家何元梓師父,運用華夏三千多年的智慧結晶--易經風水,為大馬房地產把脈,準確度高達80%。

 來到1998年,卦象已經顯示:大馬房地產運勢,可以興旺120年,直到2118年!從2010年至2070年,這60年更是吉中之大吉。

 此外,從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是最適合進場投資的時段;尤其是今年1月至12月,12生肖人士去購買房地產,一切交易都會順利。

 何元梓師父從卦象領悟到:好景氣更要居安思危,更要儲蓄本錢來應付2015年開始的兇象。屆時,天災、人禍、戰亂和疾病,必將造成大馬在內的全球經濟出現大滯氣。

 有所準備的人士,可以安然度過兇猛的3年(2016年至2018年)。甚至,有余錢的人士,還可趁低價買入;等待2019年吉年來到,再高價賣出。

 

今年下半年,何元梓為大馬房地產運勢,卜卦出第十九卦“地澤臨”;卦象的分析結果是“吉”。

 “其實,房地產的上升旺勢,從去年下半年就已開始,但很多人還是在朦朧睡夢中。現在,好的房產價格,幾乎上漲了80%。像雙溪龍的半獨立式洋房,原本50萬令吉,現在上漲至100萬令吉,漲幅是100%。”

 “地澤臨是個喜悅之卦。卦象表示,從7月至12月,經營房地產的人士都有盈利。同時,房地產卦象為得勢得地,也因此,從1月至12月,12生肖人士去購買房地產,一切交易都會順利。”他說。

 每一年的不同月份,並非任何生肖人士都適合進場買賣房地產。假如生肖人士在不恰當月份購買房屋,他或她可能會招惹買賣糾紛,或者交屋不順利。

置業投資發財

 “今年下半年,只要在城市任何地段置業,都能投資發財。甚至在最北端的北方小州—玻璃市,房地產也有飛躍之象,預測當地房價上升幅度,比過去好上50%。所以,有能力又想買屋的,趕快在今年下半年入場吧。再猶豫多幾年,屋價會越升越高。”

 何元梓卜卦出:從2010年6月開始,房地產會大行兩年吉象,直至2012年年中。換句話說,去年已經錯過機會進場的人士,現在可要好好把握余下的黃金時期進場了。

 2012年是《易經》第三十九卦“水山蹇”,卦象分析指出,這是比較困難和停止不進的年份。雖然,2012年的房地產成交量低,但是房價還是居高不下,令人只能觀望屋子興嘆。

 “2013年,我卜出第九卦‘風天小畜’。這是養精蓄銳之象。人人要未雨綢繆、自求充實、伺機而動。雖然如此,這一年卻是房地產買賣成交豐盛的一年。不管進場、出場,人人都會得到好價格。”

 2013年,只要時機一到,業者自然都會獲利。反倒是購屋者方面,必須做好房地產功課,時時抱持欲速則不達的心態。最重要是,人人都要為未來儲蓄備用資本!2014年卦象為“地天泰”,屬于安康之象;表示一切交流順暢,萬事進展順利。

依據能力購買

 “呵呵,在2014年,人們都很奇怪,特別愛購買東西。也因此,這是消費特別高的一年。這時,還是要提醒購屋者:即使好景順利,也要注意接踵而來的風險。好景時,沒有節制地花錢,就是黑暗的開始。”

 對于業界人士預測“2010年至2020年是房地產的黃金10年”,何元梓亦認同,只不過,黃金10年期間,也會有破爛時期。在破爛時期,有閑錢者也有黃金可撿拾──低買高賣。

 總而言之,不管是買房居住或投資,只要預先做足功課,然后根據能力來購買,好景壞景都不必擔心供還不了房貸的困境。

 他強調:“我是一萬分相信卦象。卦象準確不準確是另一回事,最重要的是,卦象提醒我們經濟會不景氣,大家要未雨綢繆、養精蓄銳。最好從2013年就儲蓄本錢,以便安然度過2016年至2018年的亂象。請大家耐心沉著等2019年吉象到來吧!”

成也南方敗也南方

 根據卦象,大馬房地產,成也南方,敗也南方;並且以2015年為分水嶺──何元梓表示。

 2015年是“火雷噬嗑”,兇象也。滯氣浮現在經濟領域,所謂的產業泡沫,就是這年開始。到時,有激烈爭執,並且成交困難。總的來說,可賣不可買,奉勸大家不要急著買屋,但有多間屋子又想賣出的,動作要趕快。

 “先說北方房地產吧。從2010年至2015年,北方是上吉。尤其明年和后年,更是大行北方之卦。也即是說:順從一切環境的大吉之下,投資北方不會有問題。不過,想要投資南方,則要注意2015年和2016年,因為這兩年會凶。”他說。

 從2016年到2018年的卦象,會比過去兇猛!除了不景氣,全球還不斷發生天災人禍,戰亂和疾病,造成各行各業的進程,都出現停頓慘況,房地產亦不能幸免。

地點決定產業興衰

 2011年下半年,應該如何進軍房地產?即使從風水角度,還是地點就是一切!

 風水好的地點,產業會大旺特旺。不過,一般人不具備風水知識,所以,要在城市裏購置產業,首當其衝就是注意治安課題。至于需要避免的地點,包括高電壓地帶、工廠、醫院、學校或神廟附近。

 何元梓笑著繼說:“房地產類型很重要。首選城市裏的店屋,因為銷售價格較好;其次是實地住家,然后是公寓,最后才考慮辦公樓吧,因為供應過剩了。”

 1980年代,何元梓到吉隆坡就業,就已對周圍環境做勘測研究。1995年,他決定定居雙溪龍。當時,身邊有人問:幹嗎選擇這個鳥不生蛋的城郊?如今,雙溪龍這地點已遠近馳名,成為會生金蛋的母雞了。

風水強調方位配命格

 何元梓說,從風水勘測來看,大馬國運的龍脈,在2000年后,是從加影紹嘉娜英比安、士毛月山,一路延伸到芙蓉。

 “有的地點,從風水格局來看,位處龍肚,路卻開在賊口,造成地方人士三餐溫飽沒有問題,不過治安卻不好。萬一地點正好在‘病符絕地’,地方人士就要小心健康問題。”他說。

 風水學強調,買對房地產,除了觀察劫位和吉位,還要配合個人命格。那么,對風水一竅不通的人士,假如踏入某間房屋就覺得舒服,這是否說明屋子適合其命格?

 何元梓答說:“這不盡然。因為低潮的人走進衰氣的屋子,也會覺得舒服。這也是何以一些運程低的人士,會犯錯誤買錯房屋。”

現在進場購屋良機

 今年至2012年年中都適合買房,但2016年又有低價買房的機會,那么,人們是否應等房地產泡沫出現,房市崩盤才進場?

 何元梓搖頭,他說:“雖然,卦象顯示2015年,大馬會遭遇經濟泡沫,造成2016年的房價下跌。但我們應該現在進場,不要等到房市下跌才進。畢竟,翻開1998年金融風暴的紀錄,即使全球經歷經濟不景氣,但大馬屋價卻有升無降!”

 卦象顯示:2016年房市跌幅不大,想要撿拾到平價房屋,會相當困難。與其等至2016年才買,現在買房更好。“現在買的話,到了2016年,都供還了5年房貸。”他如此分析。
小詞典:

 周朝人習慣用《易經》占卜,故稱《周易》。用《易經》占筮,要比商周的甲骨卜辭更簡單明瞭。

 史學家司馬遷認為,孔子整理過《易經》。實際上,《易經》不是一人和一個時代成書的,而是巫師們編撰,大約是從商末周初到戰國幾百年間陸續形成的。

 《周易》起源于殷周之際,它包括兩大部分:(一)64卦的卦辭和384爻的爻辭,這部分叫《易經》;(二)解釋卦辭和註解與論述爻辭的部分,這部分共10篇,稱為《易傳》,也叫《十翼》。

 《易經》和《易傳》合起來,總稱叫《周易》。它運用陰陽、剛柔、動靜的原理,變化多端,同時在變化中又要看出不變的法則;所以說《易》有三義:簡易(跟整體觀相關聯)、變易(跟變化觀相關聯)、不易(跟本質觀相關聯)。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空難逃生術


黃金90秒生死關鍵(上篇)



04/08/2011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幾天前,加勒比海航空公司一架噴射式客機,飛抵圭亞那首都國際機場時,因大雨路滑衝出跑道,機身斷成兩截,無人傷亡。

媒體將之形容為奇蹟,很多人也認為飛機出事想要存活,就只能靠奇蹟。

其實不然,許多飛機事故,是靠機組人員臨危不亂指揮以及乘客的配合,機上的人才得以逃生……

飛機在這個年代已經是極為普遍的交通工具,很多人因為公幹、旅遊、往返家鄉經常需要乘搭飛機。

 但是飛機飛在高空中,四週無憑無靠,總讓人覺得沒什么安全感。

 尤其是最近三不五時就發生飛機滑出跑道、起飛前冒煙、碰撞等事故,所以,就算經常乘搭飛機的人,很多還是有“飛行恐懼症”。

 有些人每次坐在機艙內都會忐忑不安,有些人則根本就不想乘搭飛機,能免則免。

 飛機起飛后的6分鐘和著陸的7分鐘內,是最容易出事的時候,所以,國際上有“可怕的13分鐘”之說。

一點差錯足以致命

 過去的空難事故,死傷一般都很慘重,很多人因而認為,飛機失事,就只能聽天由命、求救無門。

 其實,許多發生在起飛或著陸的航空意外,只要有逃生常識,成功逃生的幾率是相當高的。死傷慘重的空難,一般是空中爆炸或墜落在開闊海域。

 航空專家表示,飛機失事后的90秒,是逃生關鍵黃金時間。問題是,很多乘客不重視逃生常識,所以,無法把握這段黃金時間。

 90秒只是非常短的時間,但已經足夠讓乘客逃生,不過相對來說,只要有一點點差錯,也足以致命。

 2005年8月2日,法國航空公司(Air France,簡稱法航)一架客機在加拿大多倫多降落時,受雷雨襲擊滑出跑道,機身斷裂燃起大火。

 飛機上309人在兩分鐘內成功撤離,只有24人受輕傷,這完全歸功機組人員的沉著冷靜。

 反觀2010年8月24日晚上,中國黑龍江伊春一架客機失事,乘客因為過度緊張,無法認清緊急出口位置,不能根據安全指示逃生,結果造成42人遇難,52人受傷。

 事發時,這架從哈爾濱飛往黑龍江伊春市的國內航班客機,在伊春降落沖出跑道,隨后斷裂,起火爆炸。

多數乘客缺逃生常識

 其實,從飛機墜落到爆炸起火,有幾分鐘可以逃生,但是大家慌成一團,尖叫、大哭、混亂、推擠,有人還想拎上自己的行李逃生,緊急出口都被人和物品堵死。

 發生這起遺憾的事件后,中國廣州日報針對該國飛機乘客的逃生常識做了一項調查,發現多數乘客根本沒有逃生常識。

 10位乘客中有6位不聽飛機上的安全演示,當中只有3人知道必須把面罩拉下,拉緊兩端繩子,氧氣面罩才能供氧,其余7人以為只要戴上面罩就能供氧。

 飛機安全演示只是短短幾分鐘,花個幾分鐘時間聽完講解、搞清楚緊急出口位置,在危機關頭可以決定存活,所以,飛機乘客千萬別忽視短短幾分鐘的安全演示。

確認出口聽從指示

 許多經常乘搭飛機的人,覺得飛機安全指示內容都一樣,所以不聽空服員的講解。

 實際上,我們每次乘搭飛機,所乘班機機型可能都不一樣,例如一些是波音公司(Boeing)的飛機,一些是空中巴士公司(Airbus)的飛機,有的則是小型支線客機。

 不同機型,緊急逃生出口設置也不太一樣,所以應該養成每次乘搭飛機,仔細聆聽空服員講解飛行安全指示的習慣。

 如果聽了以后還是不明白或記不住內容,可以拿出座位前椅背袋里的安全指示再看一遍。最重要是認清緊急逃生出口位置。

 發生緊急事故時,應該聽從機組人員指示疏散,他們都受過嚴格訓練,懂得應付緊急狀況。

緊急逃生安全指南

 飛機最常遇到的緊急狀況包括座艙失壓、發動機故障、飛機墜地時的巨大衝擊力,失火時的火焰和燃燒產生的有毒煙霧。

 當飛機失事,特別是機身起火,乘客可能僅有兩分鐘逃離疏散,否則火勢可能蔓延整個機艙。

 疏散逃生時,一定要服從機組人員的指示,千萬別慌了手腳。以下求生術,有助緊急關頭逃生。

安全帶

 除非走動或上洗手間,坐在座位時應該隨時扣上安全帶,以防遭遇亂流撞傷。

 切記解開飛機安全帶要抬起搭扣,而不是按住按鈕。研究顯示,許多乘客在驚慌失措時會忘了這點,耽誤逃生時機。

緊記逃生口位置

 中國伊春空難發生時,有乘客拿手機拼命砸玻璃窗,但顯然砸不開,因為飛機窗戶是透明樹脂合成,就算槍彈射擊也很難擊碎,所以,用手機、鞋子等敲擊肯定沒用。

 還有,那起空難機艙因為撞擊,有一個巨大窟窿,一些乘客本能的直接從窟窿跳出去,但是飛機機身高,一般離地至少幾公尺,直接往下跳很容易致傷。

 發生事故時,應該前往緊急出口,從救生滑梯滑下。

 所以,每次登機時,就應該搞清楚最近的緊急出口位置,登機后,數一數自己的位子跟緊急出口隔著多少排,這樣就算機艙煙霧迷漫,也可以靠摸椅背找到出口。

 發生事故時,當空服員發出解除安全帶口令時,立刻解開安全帶跑到緊急出口。

避免攜重物品

 一般航空公司充許帶上飛機的隨身行李,重量限制通常是7公斤。

 但是,最好避免攜帶大包小包物品或行李上機,因為發生意外時,座位上方的行李箱可能會被震開,砸在乘客身上。

 中國伊春空難發生時,飛機在降落時猛地朝上彈起,繼又落下地面,結果乘客座位上面的行李箱被震開,里頭的物品滑落砸到乘客,物品更是堵住乘客逃生路線和緊急出口。

 個人隨身攜帶物品,最好置于行李箱關好,不要放在座位附近防礙行動。

座艙失壓

 座艙失壓時,氧氣罩會自動彈出,使用時把氧氣罩拉下,罩在口與鼻子上,拉緊兩端繩子,然后正常呼吸就行。

 一定要將自己的氧氣罩戴上,才協助同行的小孩或身邊的人。

撞擊時的保護姿勢

 飛機緊急降落或聽到機組人員發出保護姿勢口令時,必須彎下身體,緊抱雙踝,上半身貼緊大腿,面部朝下,保護身體和頭部,降低撞上機內物品受傷幾率。

 如果有脊椎問題,無法做到這個動作,可以雙手交叉,抓住前面椅背,把頭緊緊靠在手臂。

 雙手交叉的點要在手肘之上、上臂之間,才可保護頭部。

著火

 機艙著火出現煙霧時,用毛巾(最好是濕的)掩住鼻子和嘴巴,減少吸入煙霧。

 逃生時要穿好鞋子,如有穿絲襪要先脫掉,避免絲襪因火燒或熱而黏住身體造成傷害。

 走向緊急出口時,要儘量俯屈身體,貼近機艙地面,但是避免爬行,以免有人從你身上踩過。

 別在機艙內尋找親友,以免延誤大家的逃生機會。

滑梯逃生

 每個緊急出口都有逃生滑梯,只要門打開,滑梯會自動充氣,

 要是必須使用滑梯逃生,應該用“跳、坐、滑”的姿勢,只需一秒鐘就可從艙門抵達地面。

 逃生時不要攜帶行李,必須脫下高跟鞋,時間允許的話,也應該脫下耳環、手環等尖銳物品,避免刺破充氣滑梯。

 逃離飛機后,盡量跑離飛機越遠越好,但要盡量跟其他乘客聚集在一起。

 如果飛機墜毀在海面,應該盡快遊離飛機殘骸,避殘骸爆炸,沉入水底。

乘搭飛機時的服裝

 最好穿長褲長袖衣,因為一旦失火可以提供更好的保護,而且最好別穿涼鞋或拖鞋,避免逃生時腳部被玻璃或金屬割傷。





哪個位置最易逃生?(下篇)



05/08/2011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發生空難時,哪個位置最容易逃生?

乘搭飛機時,最常遇到哪種緊急狀況?

大型飛機比小型飛機安全?哪家航空公司最安全?

英國民航局曾經委托格林威治大學進行一項研究,發生空難時,坐在哪個位置的人逃生幾率最高。

這項針對上百件飛機事故和近2000位空難生還者證詞所做的研究發現,跟緊急出口同排、緊急出口前一排與緊急出口后一排座位的乘客,逃生幾率最高。

著火時,機尾逃離幾率較低

距離緊急出口第二到第五排的乘客,逃生幾率也比較高,但是跟坐在距離緊急出口更近的乘客比較,成功率相對要小。

至于最危險的位置,是距離緊急出口六排以上的位置,這些位置的乘客在空難時死亡率高過生存率。

飛機著火時,坐在飛機前部的乘客逃離幾率是65%,過道旁座位乘客幾率也有64%,后部座位乘客逃離幾率只有53%,至于其他乘客有58%存活率。

1985年,英國曼徹斯特機場一架波音737飛機著火,55位死亡的乘客中,大部分離出口比較遠,其中一些是坐在離出口15排的位置上,大部分乘客是因為吸入毒煙致死。

不過,飛機要是發生撞擊,坐在飛機尾部的乘客倖存幾率,會比坐在前排乘客高約40%。

最重要配合疏散指令

美國航空學者在針對20起至少一人喪生、一人倖存的空難分析后,做出以上結論。

因為飛機一旦衝出跑道或被迫降落,都是前部發生撞擊,所以,空難記錄器都置于機尾。

儘管如此,飛機事故狀況很多,很難保證哪些位置安全,碰到事故,最重要是配合機組人員的疏散指令,必須從所有旅客的安全考量,而不是讓部分乘客容易逃生,其他乘客亂成一團。

大多數意外涉及跑道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安全官員馬欽格(Gunther Matschnigg)表示,全球航空安全事故中,45%是涉及跑道的意外。

涉及跑道的意外包括起飛或降落時偏離跑道導致的嚴重事故,導因通常是機師決策失誤,例如在濕滑、泥濘或積雪跑道著陸面對困難、降落速度太快,降落位置太接近跑道邊緣。

波音公司統計,2001年到2010年期間,有970人死于各類跑道事故。歐洲交通管制人員發表的報告指出,跑道事故是歐洲甚至全球最常見的航空意外,當中75%事故,是因為降落時偏離跑道。

另外,航空安全事故大部是人為因素造成,包括機組人員素質、溝通出錯、忽視天氣對飛行安全影響都可能引發空難,乘客的安全意識和配合則是空難時減少死傷的關鍵。

空難較上世紀少27%

這一兩年,似乎經常聽到空難事件,不過跟上世紀90年代比較起來,現今的飛機事故其實減少了很多。

根據航空諮詢公司Ascend Worldwide的報告,2010年全球航空安全事故數量和死亡人數都有所上升,死亡人數更是近10年最高。

但是跟上世紀90年代比起來,空難事故還是降低了27%,而且過去10年的航空事故,比上世紀90年代減少100起,平均每年減少10起。

去年共發生28起航班事故,死亡人數是828人,比過去10年平均死亡人數高出4%。

當中最嚴重的4起空難,包括1月在貝魯特發生的飛機墜海事件;5月,泛非航空公司一架A330客机在利比亞的黎波里降落時墜毀;同樣是5月,一架客機在印度曼加羅爾降落時衝出跑道;7月,巴基斯坦藍色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在伊斯蘭堡降落時空難。

以上4起空難,共造成472位乘客死亡,占2010年飛行事故死亡人數的65%。

緊急出口乘客責任大

緊急出口旁的座位寬敞又容易逃生,每個人都想選坐最安全位置,所以一些航空公司,規定緊急出口旁座位不開放選位,一些航空公司則要求選坐這些位置或走道座位乘客額外付費。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坐在緊急出口旁的乘客“責任重大”,發生空難時有義務操作緊急出口裝置,不能自顧逃命,必須先協助其他旅客疏散。

根據國際規範,必須年滿15歲的乘客,才可以坐在緊急出口旁的位置。

辦理登機手續時,櫃台人員就會告知坐在緊急出口旁座位的人,發生空難時他們該做的事。

比如如何開啟緊急出口,在逃生滑梯沒有充完氣之前,必須協助機組人員擋住乘客,以免乘客跳下受傷。

飛機座位椅背都附有安全提示卡,教導乘客開啟緊急出口,使用救生衣及氧氣面罩等,每位乘客都應該熟讀這些提示。

另外,乘客如果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在空難時盡到協助疏散義務,也有權力拒絕坐在緊急出口旁。

過往的研究顯示,乘客對緊急出口座位認知不足,在發生事故時,可能危及全機乘客安全。

澳洲航空公司最安全

德國飛行事故研究中心根據過去30年的安全表現,編制2010年全球60家最大民用航空公司安全排行榜,老牌航空公司澳洲航空拔得頭籌。

澳洲航空公司成立于1920年,這家以袋鼠為標誌的航空公司,是全球最古老航空公司之一。

澳洲航空公司于1951年發生過一架小型飛機墜毀事故,至今沒有再發生過導致乘客傷亡的事故。

2008年7月25日,該公司一架由倫敦飛往墨爾本的客機,在經停香港之后飛約一小時,機腹前艙外殼破損,造成機艙失壓,緊急迫降在菲律賓馬尼拉,所幸機上364位乘客和19位機組人員無人傷亡。

排在第二的是成立于1923年的芬蘭航空,紐西蘭航空排名第三。10大排行榜內依次還有TAP葡萄牙航空、香港國泰航空、全日本空輸、德國的柏林航空、英國的維珍航空、阿聯酋航空以及俄羅斯全祿航空。

怎樣定義飛機失事?

不同程度的飛行事故,造成的財產損失、人命傷害或飛機損害也不同,為了方便調查和統計,不同組織對飛機失事有不同定義,當中最廣泛應用的是國際民航組織的定義。

國際民航組織對飛機失事(aircraft accident)的定義是,當飛機從飛行到降落,所有人離開飛機為止,飛機運作產生以下情況,皆可稱為失事。

A. 人命傷亡

1.飛機上有任何人員死亡或重傷。

2.有人因為直接接觸飛機任何部分造成死亡或重傷,包括飛機機件掉落造成的傷害。

3.飛機噴射氣流成的傷亡或重傷。

B. 飛機遭到損壞

1.嚴重影響結構、性能及飛機特性。

2.飛機需要大量維修以及更換受損機件。

3.飛機失蹤或完全損壞。

飛機大小無關安全性

近年小型飛機頻頻出事,今年7月中,法國發生了兩起小型飛機事故,共造成4人死亡;7月尾,美國又發生了兩起小型飛機事故。

很多人因而置疑小型飛機的安全性,也有許多人認為飛機越大越舒服也越安全。

航空業者表示,從飛機飛行原理來看,只要飛機設計安全,機型大小並不會影響飛機的安全性。

小型飛機飛行的顛簸較大,尤其是受氣候干擾時,在氣流中顛簸也比大型飛機嚴重,但只會影響舒適性,不會影響安全性。

不管大型或小型飛機,設計、研發、質量保證方面都是採用同樣標準,安全標準要求也是一樣。

事實上,全球飛機事故以波音公司和空中巴士公司的飛機佔大多數,但這不代表這兩家公司的飛機安全性低,只是這兩家公司的飛機總量佔市場大而已。

當然,以舒適方面來說,乘坐大型飛機肯定是比小型飛機舒適,飛行時也比較平穩少顛簸。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本地中文電影


報導:潘有文 
攝影:林慧婷、趙威德 
28/07/2011

前景看好排隊上映(第1篇)



2010年初,本地中文賀歲電影《大日子woohoo!》票房狂收420萬令吉,驚呼聲四起!

 同年4月,阿牛陳慶祥執導的銀幕處女作《初戀紅豆冰》也傳捷報,刷下400萬令吉票房。

 2011年春節期間,《天天好天》在有線電視台和電台瘋狂宣傳下,拿下650萬令吉票房,不禁令人聯想:大馬中文電影終于抬頭了!

 一年內三部本地中文電影共拿下1420萬令吉的票房,可謂史無前例。隨后而來的驚喜就是近一年內十多部在本地拍攝的中文電影排隊準備上映!

 本地中文電影看似一片好景,這股熱潮是發高燒產生的幻象,抑或是本地電影真的起步了呢?本系列將為讀者探個究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縱觀上述三部在本地拍攝的中文電影,共同點皆具娛樂效果,屬于溫馨小品且帶有趣味的內容。

 “10個觀眾可能有8個是看電影的娛樂性,例如《大日子woohoo!》即是在新年放映,劇情惹笑。《初戀紅豆冰》一片強調本地歌手聚集演出,有東西可以看,這也是電影的Selling point(賣點)。”

 影評人楊劍一針見血指出這些中文電影賣座的原因,同時認為反映一個事實:大馬中文電影也可以像香港電影,能在本地獲得數百萬令吉的票房。

 “《初戀紅豆冰》賣點是在海外發展的本地藝人參與其中,形成許多焦點。《大日子》最初沒有話題,之后才慢慢出現,當這部電影賣座后,就為隨后的《天天好天》制造更多話題。”

十多部電影即將上映

 電影行內人皆知,本地中文電影要在戲院內上映,像要經過一關又一關的跨欄賽跑,隨時半途撞倒高欄鎩羽而歸。

 雖然,相關法律規定影院業者須給予本地電影一定的上映期限,但若不符合政府規定的本地電影條件,例如電影使用語言和本地投資比例不達標,又無明星助陣,確保票房收入,上映機會極為渺茫。

 如今,本地中文電影上畫機會增加,還托海外中文電影產量減少之福,楊劍單刀直入說:“現在大馬中文電影的優勢,就是因海外中文電影少了,拍得好電影獲得院線青睞,就能排期播放。”

 然而,所謂“拍得好”的電影不是內容為先,而是以娛樂性為主,因為吸引觀眾進場觀看最重要,下一步才是關注能否從電影內容得到啟發。

 換言之,如果觀眾沒有入場看戲的欲望,電影內容有再多的哲理或啟發也是枉然。

 兩部賀歲溫情片和一部愛情趣味電影,激起投資商對大馬中文電影的熱情,掀開名單就是一連串的馬、中、港、台、新等地台前幕后合作的電影名單。

 《大英雄、小男人》、《結婚那件事》、《紙月亮》、《行X踏錯》、《笑詠春》、《獵首》、《家辦喜事》、《倒數》、《2359》、《老友鬼鬼》、《大耳窿》、《撞鬼》、《美好冤家》等十多部電影,大部分已在拍攝或完成拍攝,預計在今年年中至明年新春前后上映,本地中文電影圈可謂熱鬧非凡。

市場紅火屬良性競爭

 2008年3月上映的馬新合作電影《老師嫁老大》,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制片人是袁再顯。他曾在香港無線和亞視任職,亦在新加坡電視台制作不少受歡迎的電視劇,如今在本地開設嘉逸娛樂電影公司,擔任行政總裁一職。

 對于目前本地突然冒現十多部中文電影的現象,他指出雖然可能會影響各電影之間的票房和市場,整體而言尚屬良性競爭。

 “這些現象無法避免,投入制作電影可以有一千個理由,有者趁市場紅火時進場,有些則另有目的,這些皆是機會增多之故。”

 然而,他並不擔心會有負面影響,因為市場會自動調整,就像一個人吃太多熱氣的東西,就會設法解熱。

 “電影市場派成績單時有人歡喜有人愁,汰弱留強是自然之事,沒有一間公司或有人能抗拒或避免這個規則。”

他相信準備不足或水平不夠者,想要繼續就需另想他法。

他不認為現在一年十多部本地中文電影就反映市場興旺,如果一年內有三五十部本地中文影,那才是真正的興旺。

 “大集團或更大的電影計劃出現,才標誌本地中文電影圈蓬勃發展,現在僅是起步而已!”
三部大賣電影上映日期:
2010年1月14日上映──《大日子woohoo!》
2010年4月15日上映──《初戀紅豆冰》
2011年1月13日上映──《天天好天》

與海外合作利惠多

 本地電影和海外投資、台前幕后合作好處多?

 本地中文電影存在許多限制,包括環境、票房、硬體技術等,令它們較其他亞洲電影吃虧。

 而且,相較本地馬來電影,中文電影市場明顯較小。

 影評人阿佐指出,任何來自海外的電影投資,能夠協助中文電影業者減輕經濟負擔。同時,來自中國、台灣、香港或新加坡的台前幕后人員合作,也能提高本地電影技術層面的交流。

因此,在未有如港台般健全的電影業,即資金和票房穩定,以及擁有明星陣容之前,不太適宜讓本地中文電影本土化。

 台灣電影《海角七號》其工作人員並非全是當地人,此部電影在台灣拿下超過五億新台幣(約5000萬令吉)的票房后,導演魏德勝才考慮其下一部電影充分本土化。

 “我國中文電影條件並不健全,因此非全部本地資金制作的電影,還是能夠接受。”

 他指出,與海外投資商合作,成品能夠外銷海外市場,而且不愁資金問題,除了兩地人員可以技術交流,同時可把更多錢使用在后期制作,提升影片素質。

讓電影工業持續發展,少不了商業元素,至少不會因虧損而失去繼續前進的機會。

本地中文電影定義

 隨著海外電影投資商積極投資本地電影,令人不禁要問:還能稱之為本地中文電影嗎?

 雖然這些電影在大馬拍攝,但演員和工作人員皆是來自不同地區,大馬中文電影要如何定義呢?

 “本地電影基本上是指本地投資,聯合外國投資商就難以定義,其目的是希望有關電影可以在當地上映時具有吸引力。例如有韓國資本進來,即是希望在韓國上映有人看。”楊劍分析其中差異和原因。

 袁再顯身為經驗豐富的制片人,他以另一種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為何要規定是大馬中文電影?中文電影就是中文電影,不要規範在某一處。”

 對他而言,每部電影都會考量票房回收能力,如果投入資金不能回收,就要考慮地緣性因素,把眼光放到其他地區的市場,如此才能擴大中文電影的空間。

 “我看好大馬市場,只要大家擁有積極態度和良性競爭,好好培養導演、演員、編劇這三方面,做好自己就能使市場更好。”

 一部電影不能定義為本地中文電影又如何,只要讓本地演員和工作人員有機會參與和學習,有利中文電影發展,少了“本地”的光環反而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文化滲透助流行化

 我國中文電影起步有個好的開局,三部賣座電影票房極佳,吸引更多人投入電影工業。但,觀眾真正支持的因素,還需要從文化著手。

 楊劍表示,電影要深入民間,尤其是自己國家以外,就是要靠文化滲透!

 香港電影能影響其他東南亞國家,其流行音樂的成功佔據重要因素。此外,香港電視劇影響力極大,前后兩者結合起來使香港電影也在東南亞人民,尤其是大馬人心中佔有重要席位。

 韓國是繼香港片之后,許多人熟悉的另一語言電影,因此談電影發展不能遺漏韓國,它是一個能在短時間內崛起成為亞洲主流電影的國家。

 “大馬的電影文化、國家的架構,以及市場皆較複雜,不似英美市場英語即是電影語言。中國台灣也是如此,中文電影拍得好就有人欣賞。”

 要搶攻大馬的中文電影市場難度較高,該市場不只受到人口局限,語言也是一個難題。

 透過文化上的影響,拍出每個人懂得的文化語言,或許才是大馬中文電影發展的方向。

中文電影柳暗花明?

一直以來,本地觀眾對于本地中文電影的支持度不高,甚至可用冷漠形容,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一覽無遺。

 隨著《天天好天》、《大日子woohoo!》和《初戀紅豆冰》三部電影破天荒取得滿堂紅票房,本地觀眾口味是不是已變了呢?

 在大馬生活了六年的香港制片人袁再顯說:“每天吃魚趐都會膩啦!”

 他認為電影觀眾每天看海外的月亮(指海外中文電影)太多,也會問自己:難道本國沒有大明星和自己的電影嗎?

 因此,他相信本地觀眾已逐漸改變心態,選擇支持本地人參與的中文電影,“希望大馬制片人很認真和嚴格去挑選題材,拍好電影,讓期待本土電影的觀眾能不斷支持下去。”




三大因素潛力無窮(第2篇)


29/07/2011




“市場已經來了!”
 一名投入本地中文電影的香港制片人認為,現有本地中文電影已遇上契機。

 然而,在這個時機的背后,還有正面的意義,即不論是海外或本地投資商,皆希望把這個機會做為發掘和栽培本地電影工作者的平台,希望為大馬中文電影圈創造盛世
■ ■ ■ ■ ■ ■ ■ ■ ■ ■ ■ ■ ■ ■ ■ ■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馬的中文電影發展機會也非一朝醒來就有,那是由各種因素互相演化而來。

 “時機到了,就需要在這好時機去做一些東西!”袁再顯斬釘截鐵的說。

 袁再顯曾在香港影視界浸淫15年,也在新加坡電視界貢獻了10年,在大馬已有6年時光,憑著這些經驗和觀察大馬中文電影市場各種客觀因素,認定大馬中文電影市場已經來了!

 投資電影絕非兒戲,何況在大馬這個鳥不生蛋的中文電影市場,跨出任何一步之前不巨細靡遣的瞭解市場走向,冒然而行等于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對大馬市場充滿信心

 然而,袁再顯對大馬中文電影市場信心滿滿,認定它絕非池中物,將為電影工作者提供另一個發展空間。

 大馬擁有三個重要條件,使他相信發展大馬中文電影時機已到。

 首先,本地戲院越來越多,而且與購物中心接軌,使許多消費者願意進入戲院,這是最有利的硬體條件。

 其次,大馬天氣炎熱,購物中心無疑是許多人的“避暑勝地”,在購物中心東逛西逛,然后再花十數令吉看電影,以最少的消費去享受娛樂。

 再者,袁再顯踏遍亞洲各地,發現我國的電影戲票價格便宜,冠絕本區域,使觀眾具有買票進戲院看電影的條件。

 因此,袁再顯關注的重點不是觀眾看電影的意願,而是制片人或投資商需要花心思去拍出一部吸引觀眾的電影,“硬體有了、氣候有了、消費群有了,現在是你給他什么!”

歷史文化保存良好

 除了以上三大因素,他認為大馬發展電影還有其他有利因素,包括資源豐富、制作條件不俗、偏低的貨幣兌換匯等皆是優勢。

 同時,大馬華人良好的保存華人歷史和文化,為拍攝中文電影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較新加坡10年前就已發展中文電影,大馬中文電影無疑是遲了一步。但是,不怕慢,只怕站,憑著大馬具備的優勢,想要后來居上並非不可能。

 “新加坡面對瓶頸,人口方面的限制會局限娛樂發展。大馬觀眾已渴望有本土電影,最近幾年更願意去捧本地電影的場。”

 大馬中文電影已具有天時、地利和人和三大因素,現在就看投資者和電影人能給觀眾什么,也許下一個十年大馬就能在亞洲中文電影佔有一重要席位。

良性競爭百花齊放

 電影是八大藝術之一,亦稱第八藝術。在這個領域內,許多人堅持理想,不求暴利,這讓原本身在唱片業和廣告業的蒙立志非常敬佩,決定成立“立志傳播娛樂”電影公司,拍攝更多電影,讓第八藝術工作者有更多發揮平台。

 在我國中文電影領域,蒙立志是一個新投資者,他原本在廣告業和唱片業,對于電影也有滿腔熱誠。

 多年以來,他經營廣告事業小有成就,于是萌起成立電影和唱片公司的念頭,協助有志于此者。

 “電影和音樂工作者想拍一些戲或唱歌,從未想過賺更多錢,只是想要如何回本而已。廣告業者強調賺錢,不止回本,但這些電影人只想可在哪里回本,我敬佩這些人,因此要成立公司來協助這些人。”

 蒙立志在大馬廣告業佔有一席之位,也是某家國際唱片在廣告方面的合作伙伴,對于唱片和電影有一定的瞭解,因此決定投入一筆資金,成立“立志娛樂傳播”,運用其手上的人脈,經營電影、唱片和經紀三部分。

需更多投資商“一起玩”

 他成立電影公司恰逢本地中文電影熱潮,許多投資商開始拍攝本地中文電影,競爭情況相當激烈。該公司投入多達5部電影拍攝,分別為《行X踏錯》、《2359》、《紙月亮》、《撞鬼》和《美好冤家》。

 對于市場上的競爭,他表示相當樂觀和豁達,“競爭好不好?非常好!這是百花齊放,需要更多人投入才能更好。香港當初就是找成龍、關德興拍電影,越拍越多才出現越來越多電影工作者。”

 他相信,若是競爭對手寥寥可數,就無法把本地中文電影市場變成下一個香港或台灣,因此,需要更多投資商投入“一起玩”,才能看到前途和“錢途”。

 本地戲院入座率不俗,許多電影放映期間皆爆滿,這使蒙立志相信大馬觀眾願意付費到戲院看大馬電影。

 “我希望大馬觀眾給本地中文電影工作者機會,進場看我們的戲,拍得不好就把我們罵到狗血淋頭,善意的批評都可以接受。”

未來5年是關鍵期?

 來自香港的電影制片人兼投資者袁再顯,有一個5年計劃,希望在這期間完成10部中文電影。

 易言之,平均每年兩部電影,如果其他海內外投資商也有這個想法,大馬一年內出現二三十部本地中文電影毫不稀奇。

 本地電影新晉投資商蒙立志亦有5年大藍圖,希望大馬中文電影業在5年內形成一個大市場。

 從這兩位國內外投資者不謀而合的觀點來看,未來5年或是大馬中文電影的關鍵期,只要規劃得當,5年后一片好景,反之或打回原形。

 5年的時間不長不短,如何運用手上資源和調動資金,在市場打一場漂亮的仗,市場調查和資料搜集非常重要。

訂下5年10部戲宏願

 袁再顯的嘉逸娛樂早在這方面下功夫,不會因本地中文電影市場突然一片紅火冒然跟風,而是策略性拍攝電影,以期避免在熱潮之后倒下。

 “每個市場有起有落,跟風就很危險,拍了一部不成功,下一部就跑掉了,有第一和第二部電影,也可能會沒有第三部。”袁再顯相信電影需要連續和長期投入,不論資金或人手,甚至培養演員和導演都需長遠計劃。

 中文電影市道突然好景,一窩蜂投入電影拍攝,剎時間從哪去找許多的演員和技術人員呢?因此,袁再顯訂下5年10部戲的宏願。

 電影風險很大,不可能每部戲皆賺錢,但10部電影中若有三五部可以保持盈收平衡,另外三五部處于有風險或無法預估的狀態,這是他對未來10部電影的預測。

至少50%是大馬景色

 “不可能只靠一部電影生存,那將無法培養台前幕后的人員。”

 在一年內同時拍5部電影的蒙立志,角度略有不同,他著重把大馬的特色注入電影內。不管電影會在何處取景,他要求電影中至少要有50%是大馬景色,從中反映我國情況。

 “取景之處不強調名勝地點,因為許多人己知道,可以拍攝國內大街小巷。”

 蒙立志是一個喜歡從電影中發掘當地人文色彩的電影觀眾,他相信不少觀眾像他一樣,喜歡隨著電影內的某些地點去挖寶或搜尋美食。

成本與票房須正比

 中港台中文電影成本動輒千萬令吉,甚至上億令吉,這對大馬中文電影而言是天文數字。

 在大馬上映的本地中文電影,成本普遍介于100至150萬令吉,票房需是成本的三倍。即是說,如果投資200萬令吉,票房就要有600萬,才能確保投資商回本和賺取利潤。

 “看遠一點,大馬和新加坡合作,若兩地都有市場,制作預算就可以去到200至250萬令吉,這皆是按比率和回收計算。”

 袁再顯指出,每部票房達到100萬令吉的本地中文電影,投資商只能回收三分之一,這已是一個事實。

 若題材或水平可以去到亞洲市場,電影預算就可接近香港或中國。

 嘉逸娛樂的電影《大英雄,小男人》就是考量新加坡,甚至亞洲市場,因此制作成本達300萬令吉。

 “目前此部電影制作費比預期超過5%左右,因為這是動作喜劇,會有想像面對不到的困難。”袁再顯說。

借助外援打響名堂

 一年內拍攝5部電影的立志娛樂傳播,5部中就有4部混合了中國導演、香港演員和台灣歌手,蒙立志坦言,這是一種“借力”方式!

“《美好冤家》在大馬取景,演員就有香港的夏雨和米雪,《行X踏錯》演員有台灣的溫嵐,《紙月亮》則有林家棟和周秀娜,這樣叫做借力,因為有這些演員輔助,才能跨出更大步。”

 他希望本地電影演員透過與海外電影演員合作,爭取交流和學習機會,以期未來有晉身一線演員的一天。

 拍好的電影不能上映,一切皆是徒然。因此,藉助海外著名的導演、編劇或演員的力量,將增加在本地和海外上映幾率,這個如意算盤看來或敲得響。

 即將在新加坡上映的《撞鬼》,蒙立志認為,電影中有當地演員參與,是能較快上映的原因。反之,這部電影在本地上映的時間則有待安排。





多元化題材衝出本土(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互聯網、受訪者提供

把優勢化為動力,改善弱點增加機會,讓大馬中文電影飛!

 大馬制作的中文電影票房亮眼,獲得海內外投資商青睞注資拍攝。戲院林立和比中港台廉宜的電影制作成本,成為吸引投資商的關鍵。

 然而,我國中文電影業也存有需要正視的弱點和問題,例如拍攝技術、電影內容呈現手法有待提升和多元化,只要逐一克服,中文電影業將可綻放耀眼的光芒……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近,在我國發展的香港電影制片人袁再顯出席上海一項影視活動,他向中國制片人分享一些本地影片片花(經剪輯濃縮后的影視片段或預告片),引起他們的關注。

 “他們對我們能以較低的預算,拍出高水平中文電影,感到非常驚訝。因此,我認為大馬電影和電視一定要朝著亞洲水平邁進和擴展,不能封閉自己,只將自己定位為大馬電影。”

 他相信唯有開放、追求卓越和高水平的本地中文電影,才能和海外制片和大投資接軌。

 在中國,拍一部電影成本高達數千萬令吉,是等閒之事;明星演員薪酬約佔去電影40%的成本,其余才是制作成本。然而,若在中國投資一部電影需要5000萬令吉,在大馬只需3000萬令吉,將會吸引更多投資商投入大馬中文電影。

 “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們一定要不斷進步,不能因在大馬封王,拿到最高票房或最高獎項而滿足,要看到市場無限。”

 如果把電影制作成本形容為硬體實力,那電影內容呈現手法即是軟實力,而且其地位舉足輕重,可以使整部電影極具看頭,更多觀眾願意買票入場。

 “大馬還沒有成熟的電影工業,因為健全成熟時,任何電影題材都可以生存,不論是劇情片如《心魔》或溫馨片如《天天好天》,觀眾皆能接受。”本地影評人阿佐這么表示。

題材本土但不土

 屢屢在海外得獎電影《心魔》,在國內票房無法與《天天好天》相比,除了宣傳因素,另一個原因或與電影類型有關。

 他認為,即使觀眾已能接受本地劇情片和溫馨小品的電影,但他們尚未能消化其他電影類別,本地電影工業依然屬于不健全,觀眾選擇性少而吃虧。

 從《大日子woohoo!》、《初戀紅豆冰》至《天天好天》,皆屬于溫馨小品類型,而且標榜本土情意結,在本地上映票房可觀,但在海外上映的反應則未如預期。

 本土劇情只在本地產生共鳴,到海外就不能發揮本土力量,這是一種局限,上述在本地開出紅盤的電影,進軍海外票房並不特出,這點須注意。

 土生土長的本地觀眾,對于本土化的畫面和情節有認同感,但導演或制片不能讓題材因本土而變得“土”,因為它多數無法在海外市場有好表現。

 “台灣電影《海角七號》很台灣本土但不土,明星和特效也有一定效果,故事也感人。”阿佐舉出這個實際例子,他強調電影本身的故事是重點,若劇情過于薄弱將難以創造優勢。

勇敢嘗試面對挑戰

 袁再顯對電影內容的觀點與阿佐相似,他認為大馬中文電影缺乏的元素是多元化。

 “這是我的個人意見,如大馬電影要發展得更好,導演和制片人的電影題材需要多元化,觀眾才會持續支持。而且,必須維持電影質量,甚至做到更好,這是非常重要的大前提。”

 他相信良性競爭和多元化題材,以及台前幕后不斷湧現新臉孔,才能創造市場的深度和廣度,觀眾也能從中去體驗這些變化。

 對他而言,大馬的電影人必須勇敢嘗試和面對挑戰,不要拍太多同類型題材,香港和其他地區曾因此遭觀眾唾棄,大馬切勿重蹈覆轍。 

題材重復自尋死路

 商業競爭像一場戰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同行更如敵國,同情或協助對方,等同自掘憤墓。

 但是,大馬中文電影投資人之一蒙立志指出,大馬中文電影業同行坐下來喝茶交流,偶爾還分享劇本,甚至互相借人拍戲的友善情況,或許是一種優勢。

 本地中文電影市道低落時,未投入此領域的蒙立志曾見到不少電影人到他的另一間公司覓職。“去年,這個狀況有所改變,已經有發生赶戲搶人的情形,而且這些電影人說他們從來沒有拍到這樣開心。”

 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電影市場有起有落,在一片好景時,必須愛惜羽毛,以免搞砸整個市場。

 他表示,現在唯一擔心的是中文電影市場拍出太多重複的題材,大馬應以香港殭屍片大紅時期濫拍為鑑,避免遭觀眾遺棄。

 “現在看電影的選擇和管道很多,包括購買翻版影碟或網上下載,因此,目前要做的就是給觀眾100個為何他們要進戲院去看大馬中文電影的理由!”

 他不擔心同業之間的競爭壓力,反而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看到同業拍出好電影。“不期望我的公司可以拍出一部像《葉問》叫好叫座的電影,但希望大馬有人可以拍出一部《葉問》。”

 他笑說:“當然,若能在我們手上出現更好。”

冀獲政府全力支持

 阿牛陳慶祥執導的電影《初戀紅豆冰》因不符大馬電影要求,無法獲得政府退回娛樂稅問題擾攘一段時間,最終成功取回稅款,這個事件在本地中文電影圈激起陣陣漣漪。

 袁再顯坦言,整個本地中文電影行業期待獲得政府資助和免稅,才能增加中文電影的發展空間。

 “例如韓國政府100%支持電影,其發展空間很大。”他說。

 他樂觀的認為大馬政府會支持中文電影,因為這對國家和文化皆是好事。而且,政府實質支持將是一劑強心針,讓業者更有心機培養電影工作者。

 今年6月,新聞部前副部長王賽芝在阿牛取回娛樂稅后聲稱,我國出產的非馬來文電影,不再受限于須有60%馬來對白才能視為大馬電影,只要電影半數內容在大馬出產,而且至少有51%版權屬于大馬人,即可享有兩周的戲院放映機會。

 然而,在新的影片獎掖政策下,非馬來語本地電影不再獲得退還娛樂稅,而是以票房收入作為獎掖表準。

 例如,200萬令吉票房獲得20萬令吉獎掖、200萬至400萬令票房可得10%票房獎掖,600萬吉以上不獲獎掖。

製作嚴謹助防翻版

 提及電影與音樂,就離不開翻版問題,仿佛后者即是前兩者的天敵,總是如影隨行。

 “它是全球制片人頭痛的問題,不止在馬來西亞。電影商自己要小心,制作過程看緊電影拷貝(Copy),過程不要有漏洞,而且與后期制作公司要保持高度戒備。”

 袁再顯認為最重要是電影公司要謹慎行事,至于有人在戲院偷拍電影,這已不在電影商的能力範圍。

 電影工作不可能因為擔心翻版而放棄制作電影,斬腳趾避沙蟲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失去更多機會。

翻版存在屬于供需問題,只有觀眾或消費者尊重正版和原創,才能克服這個難題。

有計劃培養生力軍

 大馬不乏中文電視演員,有線和無線電視台皆有知名度與演技兼具的藝人,具備成為電影演員的條件。

 電視藝人不等于電影明星,過程中如何包裝和推廣,以及配合電影量身訂做形象和造型,全都馬虎不得。

 “因此,發掘電影明星,非從天上掉下來撿到就有。”袁再顯表示。

 嘉逸娛樂電影公司成立一週年時,同時簽下四位電視藝人,分別為楊雁雁、吳天瑜、王淑君和童冰玉,希望培養他們成為該公司五年十部電影計劃中的大馬電影明星。

“這個計劃,不單是在大馬,也可以把這些明星推廣去其他地區。沒有計劃就無法有演員誕生,明星、編劇和導演也是環環相扣,沒有一個就沒有另外一個。”他說。

 拍戲不只是有沒有經費的問題,懂得如何計劃和培養生力軍極重要。





宣傳口碑主宰票房(第4篇)




01/08/2011

電影是一種商品,想在票房上取得佳績,除了電影本身的素質贏得口碑,善用行銷和宣傳也非常重要。

 電影明星在電影市場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可能是一部電影票房成敗的關鍵。

 因此,宣傳、行銷、明星制度,將是本地中文電影業需要掌握開啟票房大門的鑰匙!
■ ■ ■ ■ ■ ■ ■ ■ ■ ■ ■ ■ ■ ■ ■ ■

電影《大日子woohoo!》(以下簡稱《大》)憑借觀眾口碑和媒體宣傳,創造420萬令吉票房。

 《初戀紅豆冰》在各媒體和網友激情宣傳和支持下,拿下約400萬令吉票房,

 《天天好天》(以下簡稱《天》)借著《大》片的余威,以及有線電視和電台無孔不入和無處不在的宣傳,以650萬令吉票房寫下大馬中文電影賣座歷史。

 以上三部電影票房報捷,共同點是宣傳和口碑為電影帶來極大的市場價值。分別在于《大》和《天》兩部電影擁有自己的電子媒體,《初》則依靠其他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從電影開始拍攝至放映期間的密集報導,獲得強大的宣傳。

硬銷也是好事

 影評人楊劍指出,有線電子媒體集團大力硬銷兩部自家電影,可以減輕許多宣傳費用,否則宣傳費將是電影不小的負擔。

 “大馬市場有人在做,即使是硬銷也是好事。《天天好天》即是一例,幾乎天天有宣傳,其電影素質也不弱。”

 電影制片人袁再顯指出,電影想取得成功,不能省卻宣傳費,因為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效果,爭取更多贊助商。

 對于有線媒體集團制作《大》和《天》兩部電影,他猜測其企業內部或有一些協調,至少不必像一般電影,需預先準備一筆錢作為電視或電台的宣傳費用。

 “普通電影公司要先看口袋有沒有錢,須有經費才可以投在任何想要的平台。”

 本地新晉電影公司嘉逸娛樂董事長蒙立志坦言,相較《大》和《天》兩部電影的市場運作,一般電影公司在宣傳上較為吃虧,但並不認為有線電視公司的做法有何不妥。

 至于本身沒有這個優勢,他唯有鞭策自己做得更好。“想讓人看到自己,自己要先做好本分,一些電影不需打廣告,別人也會主動宣傳。”

宣傳方式到位

 《大》和《天》橫掃中文電影票房,本地有線電視台astro正是負責制作和拍攝這兩部電影的推手,對于外界指其擁有媒體宣傳的優勢,間接吸引觀眾入場的看法,該公司中文部總鑑朱志恆有話要說。

 “我們是很好地利用自己媒體宣傳,但重點是要如何宣傳?如果電影不好看,也不會有人去看,因此口碑才最重要。”

 他指出,宣傳策略可以吸引第一批和第二批觀眾入場,但卻非一直有效的方式,想要吸引第三批觀眾入場,口碑才是關鍵,宣傳不是一切,最終還是成品素質比較重要。

 即使外界認為該公司兩部電影能夠拿下本地中文電影票房“頭啖湯”,宣傳方式到位是重要原因,但最令朱志恆覺得驕傲的理由,還是在推動本地中文電影業上盡了一分力,因兩部電影的票房取得成功,讓更多業者對本地中文電影充滿信心。

明星制度舉足輕重

 電影明星不止在電影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是左右票房的因素,因此電影明星的片酬往往占去不少電影成本。

 每個明星擁有自己的特性和魅力,吸引一批屬于自己的影迷,電影工業發達的地區,也會建立起明星制度(Star System)。

 美國好萊塢即是擁有明星制度的最佳例子,明星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女明星,她們美麗的面孔可能是某個時代、某電影類型或電影時期的分水嶺,一言一語令影迷難忘。

 我國中文電影開始有機會在票房上分一杯羹,若要把電影推銷至海外,影評人楊劍認為需建立明星制度。

 他表示,大馬的中文電影想要展趐高飛,首先是不能過于本地化,再者就是建立明星制度。

 大馬的電影人才不在少數,只是缺少適當的舞台表現才華,如今看到一片曙光,若能同時建立明星制度,打造更多具影響力的電影藝人,將會增加與海外中文電影市場一爭長短的籌碼。

面對上映與否問題

 先踏出第一步的人或拓荒者,披荊斬棘開路,外人未必能瞭解箇中辛苦。

 電影《大日子woohoo!》殺青后,向各戲院爭取放映機會時,並沒有獲得太好反應,在正式上映前,只有18家影院願意排期上映。

 “當時我在做這部電影的后期制作,發行人員打電話來說:只有把握談到16家戲院,而且只可上映一星期。當時,突然覺得沒有心情再做下去。”《大》、《天》兩部電影的導演周青元說。

 雖然有astro作后台,他們也面對上映問題,並不如外人猜測可以輕易解決許多事。

 當時,大馬中文電影的票房沒有成功的例子,因此許多本地影片帶子放在戲院商面前,幾乎是看都不看就拒絕了。《大》片也面對同樣問題,直至上映至第二周,觀眾反應極佳,才能在更多戲院放映。

 “現在有人送交本地電影片子給戲院,他們會先看看,判斷好壞才決定上映與否。”周青示欣慰地說。

 對于戲院方面的立場,朱志恆表示諒解,因為戲院方面也要考量各種因素,才決定是否安排一部電影上映。

 “這也怪不得電影院業者,因為以前本地電影票房沒有這種(賣座)情況。至少,現在他們認為本地電影也可以。”

置入性行銷減成本

 從好萊塢電影到中、港、台、新的中文電影,置入性行銷已大行其道,因為它減少電影成本負擔,也增加企業的廣告效益。

 電影《變形金剛》系列是置入性行銷的經典例子,每一集都有商家產品或標誌在電影中出現,從汽車品牌、拍賣網站到各種商品,幾乎無所不在。

 然而,這無損它的票房,反而帶動商品的知名度,商家雖付出大量金錢,卻得到意想不到的利益。

 廣告業出身的本地電影公司董事長蒙立志深信置入性行銷的效果,可以使電影商和企業互惠互利。

 他替某企業評估將產品置入電影內的品牌效果,竟能超過2000%,“電影是長壽產品,說得不好聽是網上可以看到,還有DVD(數碼影像光碟)等,商家的產品一直留在電影內。”

 然而,大馬企業對于在電影內置入品牌或商品的興趣不大,即使他如何憑其三寸不爛之舌嘗試說服商家,皆難以獲得商家積極回應。

 在商言商,電影和商品結合,或可視為本地中文電影向前發展的助力,至少電影投資者不需要虧蝕,卻可拍出更多適合本地人且能揚威海外的電影。

善用新媒體當宣傳

 看了一部電影,在部落格或微博寫下觀后感,看似抒發感想,也可以是電影宣傳的一部分。

 影評人阿佐認為,本地中文電影還未好好利用互聯網這個新媒體,不似中港台電影業者,看重互聯網的宣傳力量。

 “台灣電影善用這一塊,許多部落客都有寫觀后感。我也發現有電影公司自己去貼文和宣傳。”

 換句話說,即是電影公司可主動在網絡營造話題和聲勢,通過部落格、微博、論壇(BBS)或娛樂網站主動出擊。

他指出,一些本地部落客看了《天天好天》和《初戀紅豆冰》后會寫觀后感或推荐,電影公司本身卻沒有主動這樣做。

 在中國,網絡幕后推手為某些活動或產品預先造勢,使網民參與討論或分享,這個方式或可用于宣傳本地中文電影之上。

 “若現在本地中文電影業者也成立這樣的部門,試一試它的效應有多大。電影或商品的期限很短,要考慮如何讓他發酵,不能只交給網民自動自發,而是業者需要主動去做。”

 某些品牌宣傳活動在面子書宣傳已看到效果,因此阿佐相信把活躍的面子書用戶轉成消費力,在電影開始上映就能壯大聲勢。



媒體參與扮演推手(第5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票房開出紅盤的中文電影──《大日子woohoo!》、《初戀
紅豆冰》和《天天好天》,不止票房走勢相似,也看到傳統媒體參與和助力。

 媒體對于民眾有極大影響力,在本地中文電影起步時,它可以扮演怎樣的角色,值得關注。它可以是一個推手,也可以只是靜觀其變者?
■ ■ ■ ■ ■ ■ ■ ■ ■ ■ ■ ■ ■ ■ ■ ■

本地有線電視astro制作電影《大日子woohoo!》和《天天好天》,從電視跨越至電影領域,精準地掌握本地觀眾口味,寫下電影票房奇跡。

 《初戀紅豆冰》投資者是歌手阿牛陳慶祥,電影網羅眾多本地歌手和演員,吸引本地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的眼球。打著本地中文電影創作的旗號,平面媒體極力推介,凝聚本地觀眾力量,票房成績不俗。

 電子媒體直接參與電影工作,平面媒體推動本地某些中文電影不遺余力,有利本地中文電影前進,在支持和讚美之余,是否可以用更多不同方法,監督和鞭策本地中文電影的發展呢?

媒體扮演宏觀角色

 影評人阿佐認為,在本地中文電影起步時,媒體可以扮演宏觀角色,特別是平面媒體,因為還有許多本地人習慣閱報,媒體對讀者有不小的影響力。

 “本地中文媒體比較保護本地作品,有人批評本地作品就會發聲支持。媒體除了鼓勵,也可以發掘,提升自身的影響力,例如去協助一些更需要支持者。”他說。

 主流媒體報導多元化,但還是以主流為主。阿佐相信媒體有能力做更多事,更多報導那些具有潛質或等待他人認同的人或事物,包括大眾還未關注的電影類型。

“例如,《初戀紅豆冰》受歡迎,是否可以同時推介其他本地電影呢?當然這也關乎負責報導者的品味和喜好,但有時也會因某些情況而忽略掉這些責任。”

 媒體影響力不容小覷,香港媒體在21世紀90年代成功塑造四大天王的歌壇格局,即是一例。

 80年代叱吒香港歌壇的譚詠麟和張國榮,雙雙在90年代初淡出后,當地媒體把張學友和劉德華兩位歌壇紅人,以及迅速崛起的黎明和郭富城,冠以歌壇四大天王稱號,使他們在整個90年代,憑借這個封號和自身努力,在娛樂圈呼風喚雨。

適時提出見解和意見

 影評人楊劍曾是四大天王之一張學友的唱片公司大馬區負責人,對于四大天王的現象,他認為不會發生在大馬中文電影界。

 馬港兩地媒體作業方式有別,四大天王案例或僅可作為參考,但卻顯示媒體能力極大,只要運用得當,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楊劍認為媒體可以落力支持某些本地電影作品,但也需要有平衡的分析報導,而且影評人也可以在媒體肩負監督的角度。

 例如,對于有本地電影演員為宣傳電影許下承諾,如果票房達標就裸跑露胸,他即在報章專欄撰文指出,演員應慎言和嚴肅看到待本身職業,就以影評人身分藉由報章平台提出善意的批評。

 本地媒體對本地藝人大力支持,不忍點出本地藝人某些問題,讓人誤以為從事這行業者都有能力夜夜笙歌。其實,不少藝人只是表面風光,鮮聞背后辛酸。

 愛之深,責之切,盲目地讚許和支持本地電影作品或藝人,假象揭穿時或將造成更大的傷害。媒體對待本地中文電影應據實提出見解和意見,該支持時支持,該鞭策時就給予提醒。

百花齊放活絡市場

 本地電子媒體涉足中文電影市場,以其特有的宣傳優勢和熟悉本地觀眾口味,贏得口碑和票房,這對于原本的電影工業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影評人阿佐表示,也許有人會說電子媒體介入電影制作會做壞市場,但他認為並非如此。相反的,他相信電影市場首要具備百花齊放的條件,市場才會熱起來。

 “六七年前,就有一群人拍本地獨立電影,制造出熱潮的現象。因此,若有更多財團和企業進軍電影市場,個人樂見其成。”

 他指出,市場安靜代表有關行業不健康,若本地中文電影不用申請政府的資金,藉助本地或海外商家投資拍電影,並能吸引一定的觀眾買票入場,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至于未來需要設立哪些制度協助中文電影發展,就等待所有發展條件成熟后才來細談。

拍電影重質不重量

 有線電視台astro制作兩部中文賀歲電影大賣,間接為中文電影同業打開市場大門,已有人揣測:電影會否成為該集團另一條主線?

 Astro中文部總監朱志恆再三強調該媒體集團會以電視為主,電影只是電視的延伸!

 “電視節目的本地圈(該媒體制作本地節目名稱)很重要,電影只是擴大本地圈。本地圈制作的精神是以本地人有關的娛樂、文化、生活為主,我們只是用電影來擴展本地圈想要傳達的訊息。”他說。

 憑兩部電影拿下彩頭后,該集團未“接二連三”推出第三部電影,朱志恆說:“當然要越做越好,電影同行的說法,第一部電影容易做,第二部電影難做,第三部電影是不可能任務。”

 換句話說,就是不拍第三部了?他笑言並非如此,而是更加看重電影素質,不會因拍而拍,只等找到適合題材和時機。

外來技術學以致用

 不急于打鐵趁熱,樂于循序漸進,不擔心不拍電影而影響盈收,專注尋求更佳的電影制作方式,或許正是電子媒體可以在中文電影扮演的另一個角色。

 導演周青元坦言,astro從電視跨越到電影工作,為電影方面的人才提供多一個平台,並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海外電影技術,將對本地電影工業有幫助。

 “我們第一部本地電影《大日子woohoo!》是100%本地制作,第二部《天天好天》嘗試吸收外來技術,從台灣找來收音師和后制配音師。”

因此,他表示,每開拍一部電影就會學習更多技術,從電影畫面到劇本等,都想與海外電影工作者合作。

 “繞了一圈后,可能第10部又是100%本地制作,那時的效果和第一部肯定會有很大的差異,這是一個夢想,也是本地圈精神。”

媒體有責教育觀眾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力,但有時卻是因為不知道有另一種選擇,所以放棄了機會。

 電影有不同類型,有些人獨沽一味,只愛看某類型電影。也有人通過別人的推荐或評論,找到多一種選擇。

 誰可以告訴你選擇另一種電影?媒體的報導和影評人的論述即是重要管道。

 早前,本地中文電影難以立足,原因之一是觀眾不屑本地中文電影,本地媒體可以讓觀眾知道本地制作有一定的水平,關鍵在于觀眾願不願意嘗試。

 影評人阿佐指出,觀眾需要寬容一些,不論把電視看作娛樂或藝術品,多方面嘗試各種類作品。雖然,看電影與個人喜好有關,但也可以試著觀看其他電影作比較。

 “其實,電影是一個很值得消費的娛樂,只是區區10令吉,就能看到許多人共同完成的藝術作品。觀眾可給不同的片子一個機會,說不定可以看到驚喜。”

 因此,媒體可以扮演推介電影的角色,觀眾則需要具有不妨一看的心態,本地中文電影發展才能出現更多機會。



汰弱留強展現潛力(第6篇 完結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互聯網

“衝啊!”本地中文電影正以100公尺賽跑的速度,向
前跨出一大步!

 但是,中文電影這條路不是100公尺賽跑,而是漫長的馬拉松;不是考驗速度,而是比較體力和耐力。若把馬拉松比擬為中文電影,后者需要眼光和計劃,以及培養電影人和願意觀看本地中文電影的觀眾。

 因為本地中文電影市場突然一片蓬勃景象,與原本一片荒涼實景有著天淵之別,難免令行內人和行外人驚疑不定:這是假象或泡沫?
■ ■ ■ ■ ■ ■ ■ ■ ■ ■ ■ ■ ■ ■ ■ ■

以前可能五年都有沒有一部中文電影,現在一年出現十多部中文電影,讓人有些措手不及。

 “這種情況可能不是泡沬,每個行業蓬勃時期過后,都會有洗牌過程,電影也是這樣。它是一場長跑比賽,目前大家都以100公尺賽跑的速度向前衝,然后逐漸調整自己的步伐。”

 周青元導演相信經過這個過程后,優質的電影工作者和投資商會繼續留在市場,無法跟上步伐或素質不佳者將被淘汰,這是正面現象。

 自由市場不會只是少數人競爭,當越來越多人看見機會,就會嘗試互相較勁。

 本地中文電影正處于這種情況,接著下來就需要各施各法,展現能力以在中文電影市場搶下自己的蛋糕。

存在極大可能

 “這個市場需要很多人進來,才會顯得它的好,以前可能是兩個人,現在是10個人,然后再慢慢淘汰,就像馬拉松一樣。”周青元覺得電影市場不可能一直用100公尺速度來跑,否則半路就沒力了。

 市場出現了,就會吸引投資者,這可解決中文電影長期以來面對的資金短缺問題。這一來,電影工作者就看到希望,可以心無旁鶩拍出高素質和不同類型中文電影。

 凡事都有可能,只要從不同角度去解讀或者調整心態,就會發現原來機會在等待,只是你看見與否。

 影評人阿佐指本地中文電影還是一個很嫩和很新的工業,雖然它尚處于弱勢和有所局限,但同時存在極大可能。

 外國大片需要巨資拍攝,但本地中文電影卻沒有這層顧慮,因為可能一部成本不高卻素質不俗的電影,反而可獲得觀眾支持。 

 “例如,台灣廣告界到達一個瓶頸,把眼光投向大馬,認定我們這裡有無限可能。反而我們自己卻覺得市場太小,怎么會有可能?”他以另一個行業看待大馬的情況,說明角度不同會影響業者心態。

等待新的嘗試

 情同此理,中文電影業亦處在這種時局,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將會發現大馬有拍攝不同中文電影的空間,甚至冷門電影也可以吸引觀眾。

 他相信,不管是電影工作者或觀眾,都在等待新的嘗試。

 因此,他不憂慮中文電影好景是假象或泡沫,因為當市場上啟動汰劣留強機制后,就會自動過濾不能留在市場的一群。

 “現在我擔心的反而是某部電影成功后,大伙兒就跟風去拍。”他指香港賭神系列電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一部成功之后就越來越多人拍,結局就是濫拍搞垮市場。因此,見好就收很重要。

 本地中文電影已經有一個好的開始,至于未來發展,就看電影業者自己的努力和眼光判斷,以及由市場去說話了。

當鼓勵非沾沾自喜

 目前大馬中文電影市場,一年內三部電影大賣,這對于影評人楊劍來說,並不值得再三強調。

 他曾在本地唱片業輝煌時期,擔任大馬寶麗金唱片公司總裁,對市場趨勢有深度瞭解,因此,看待中文電影現況,有自己的一套。

 “兩三年內才有三部賣座電影,並沒有什么了不起,因為還有其他中文電影票房不佳。這與歌曲一樣,流行時有人在談論,不流行就沒人理。如果電影業者繼續努力,找更好的電影題材和拍出更有素質的電影,這種熱潮就會繼續下去。”他說。

 拍電影從來都不是小投資,必須有人肯不斷投資才能持續。他認為拍電影是一條遙遠和寂寞之路,有興趣者應繼續努力,有才華者終會獲得投資商和觀眾關注。

 “我給本地中文電影業的忠告是繼續努力,本地人才濟濟,成績應當是推動力,而非沾沾自喜。”楊劍語重心長地說。

透過計算減少風險

 蒙立志身為本地中文電影新晉投資者,對于中文電影現有景象抱有些許憂慮,但他相信還是可以透過精準計算免于虧蝕。

 “泡沫?我是有這樣的憂慮,但可能只佔20%。因為每樣東西都可以計算,我估計我的公司三年內可收回成本,甚至小賺。”

 他一口氣投入五部本地中文電影,確實是一項壓力,但他相信不會出現大問題。

 對他來說,電影不只可在本地戲院上映,還可以通過其他管道獲得收益,例如在不同國家上映,或者賣給電視台播放,另外,也可以發行數碼影像光碟(DVD)。

 “我不奢望透過拍電影身家暴漲,只希望可以收回成本或小賺10%。也不奢望每個人進戲院去看,但至少有觀眾願意去看並提出意見。”他樂觀看待自己投資中文電影的決定。

 他坦言,電影內容一定會有不足之處,他也願意面對觀眾提出善意的批評,並希望在下一部電影做得更好。

 “國際大制作的電影中都會發現問題,何況是我們。”也許正因他相信電影有無限可能,所以樂于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結合海外走得更遠

 一人不能成事,與人合作取長補短,才能走得更長遠!

 從現有本地中文電影觀眾和票房來看,這個市場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中文電影業者如何增加自己的籌碼相當關鍵。

 現有本地的中文電影業者,從演員到技術人員,傾向以本地結合海外人員。

 阿佐指出,大馬中文電影市場不大,現在還是起步階段,電影公司混合海外演員的做法適合與否,還是未知數。

 但,如果從本地票房有所局限的角度來看,這可以是一個選擇,至少可以保證電影票房不會虧錢。

 “與海外合作的方式,現階段是可行的,海外電影技術人員進來,可提升本地不太純熟者的水準,例如港馬演員合作,就可以藉此提升自己的演戲水平,同時后期制作也需要國外團隊的配合。”

 因為中文電影才萌芽,需要設法讓它不枯萎,維持生機才能創造更多可能性,這是本地中文電影需要認清的事實。

勇往直前力求突圍

 投入本地中文電影業是一個機會,繼續走下去就需要勇氣。走在這條路上,發現未來也許將面對泡沬化的風險,但后無退路,唯有前行。

 “像經濟一樣,專家會說看到泡沫出現,但市場還是要走下去,無法避免。泡沫最后要破的還是會破,無人可以阻擋,只是看幾時來而已。”嘉逸娛樂電影公司董事長兼電影制作人袁再顯果斷地說。

 他認為與其憂慮泡沫何時出現,同業或媒體不如一起推動這個行業,創造一個盛市出現,才是最好的方式。

 不停揣測何時是末日,這種杞人憂天的想法沒有好處。也許泡沫化或假相確實有可能出現,如果因此就停下來,整個電影行業將受到更大的衝擊。

 他說:“看到又怎樣,只講不做對行業沒有幫助。”

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怎麼吃最好?


我的餐盤飲食新指南?(第一篇)

25/07/2011

文: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不管是像印度博帕爾市毒氣泄漏這種瞬間奪命的工業意外,還是逐漸毒害人體致癌的工業毒害,都給受害者帶來永難磨滅的創傷。

 主流營養學界一直以來建議我們參照“食物金字塔”(Food Pyramid)進食。

 然而推崇“食物金字塔”的美國人,非但沒有越吃越健康,還越吃越肥胖、越多病痛。

 今年6月,美國農業部發佈新健康飲食指南圖,“食物金字塔”那套已經過時,現在要看“健康餐盤”擇食了。

“食物金字塔”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飲食指南,這個美國農業部製定的飲食指南,一直是營養學指標。

 大家都知道,“食物金字塔”是根據各種食物營養需求攝取量,由最多到最少往上堆砌。

 金字塔底層奠基,是含碳水化合物的穀物,如面包、米飯、麥類,應該吃最多。

 金字塔中層是應該多吃的蔬果類,頂端食物,好像脂肪、甜食、油類則應該減少食用。

 話雖如此,很多人就算看了這個圖表,還是不知道該怎么吃。

替換食物金字塔

 一來甚少人會計算食物營養成分,再來食物營養成分比我們想像中複雜。

 “食物金字塔”建議多攝取穀物等碳水化合物,不過,蔬果和堅果類也含有碳水化合物,這樣一來,可能會攝取過量淀粉,最后轉化成脂肪,造成肥胖問題。

 美國營養界過去一般根據“食物金字塔”提供民眾飲食建議,事實證明,這對民眾沒有多大幫助,這20年來,美國肥胖人口不斷上升。

 美國目前在世界肥胖人口比例最高名單中排行第二,有三分之二的美國人口超重,而且美國還是發達國家中兒童肥胖率最高的國家。

 美國聯邦法律規定,美國農業部必須每5年更新一次給人民的飲食指南。

 其實,隨著美國人生活習慣轉變,加上營養學研究方面更多更新的發現,美國農業部已經替換不少“食物金字塔”內容,“食物金字塔”名稱也在2005年換成“我的金字塔”(My Pyramid)。

 不過,換來換去還是金字塔,一般民眾根本無法一眼看懂里面內容。

食物比例一目了然

 今年1月,美國農業部公佈最新的“2010年版飲食指南”,並在今年6月推出配合飲食圖的“我的盤子”(MyPlate)。

 “我的盤子”是以一個大餐盤,展示建議日常攝取的食物以及食物分量,只要看盤子食物比例,就一目了然,大概知道應該吃什么和吃多少分量。

 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認為:“我的餐盤”是個連小孩也看得懂的工具,現在家長只要看一眼孩子的盤子,就知道孩子是否攝取足夠蔬果。”

 其實,英國、澳洲、瑞典等國家,早就用這樣的概念,傳達日常飲食建議。

蔬果佔半比穀類多

美國新的飲食指南圖示“我的餐盤”,把一個大餐盤分成4塊,左邊盛裝蔬菜和水果,蔬菜比例比水果略大;右邊分別是穀物和蛋白質,盤子右上角另有一個小盤子代表乳製品。

 過去的飲食指南,建議以穀類為主食,新飲食指南明顯建議增加蔬果分量,蔬果分量加起來,比穀類佔的比例高。

 參照“我的餐盤”吃法,每餐只要把盤子的一半堆滿蔬果就對了,不過,蔬菜要比水果多一點,而且要選擇各種不同蔬菜。

 過去美國人的熱量來源多數來自蛋白質,這也是導致美國人過胖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我的餐盤”里,建議攝取的蛋白質比例比較低。

美國新飲食指南

 *鼓勵民眾享受食物,但要注意食物分量,避免暴飲暴食造成過胖。

 *多吃蔬果,餐盤的一半應該是蔬菜和水果,蔬菜比例應該比水果多。

 *至少一半穀物是全麥類,少吃米飯、白面包等精緻穀類。

 *選喝脫脂或低脂奶。

 *吃低鹽食物,仔細閱讀加工食品標籤的鹽含量標示。

 *多喝水少喝含糖飲料。

全面剖析我的餐盤

 “我的餐盤”建議每日攝取的四大類食物和乳製品。

◎穀物

 穀類食物分為全穀類和精緻穀類。

 全穀指穀物在碾製過程,保留胚芽、麩皮及胚乳三個部分,還保留穀物完整營養如維他命B、葉酸、纖維等。

 精緻穀類在加工過程已經去掉胚芽及麩皮,只保留胚乳部分,許多營養成分也跟著去除。

 “我的餐盤”建議,每餐食用的穀類部分至少有一半應該選擇全穀類。

 全穀類包括:大麥、小麥、燕麥、糙米、小米

 精緻穀類包括:面粉、白面包、白米、脫丕玉米粉

 

◎蔬菜

 任何蔬菜或100%蔬菜汁都歸類在蔬菜組別。蔬菜可以是新鮮、冷藏、罐裝的,可生吃、煮過、脫水或搗碎食用。

 蔬菜根據其營養價值可分為5個類別:

 深綠色蔬菜:波菜、白菜、芥菜、生菜等

 紅橙色蔬菜:南瓜、紅蘿蔔、紅辣椒、番茄等

 豆類和豌豆:扁豆、菜豆、黃豆、紅豆、黑豆等

 澱粉質蔬菜:玉米、木薯、馬鈴薯、芋頭等

 其他蔬菜:甜菜根、豆芽、芹菜、黃瓜、蘑菇等

 

◎水果

任何新鮮水果或100%果汁都歸類為水果組別。水果可以是新鮮、冷藏、干果或罐裝的。

 水果包括:莓子類、瓜類、蘋果、芒果、奇異果

 

◎蛋白質

 蛋白質食物包括植物蛋白質和動物蛋白質。

 “我的盤子”特別提到了豆類等植物性蛋白質來源,不再像過去的飲食指南一味強調肉類、魚類和蛋類蛋白質來源。

 豆類除了是很好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還提供鐵質、鋅、纖維、葉酸、鉀等營養成分。

 豆類包括:腰豆、斑豆、黑豆、豌豆

 

◎乳製品

 “我的餐盤”跟美國農業部過去飲食指南一樣建議從乳製品攝取所需鈣質。

 奶、乳酪、酸乳酪、含鈣豆奶、奶製甜品如布丁、冰淇淋都歸類為乳製品。

 “我的餐盤”也特別建議選擇低脂或脫脂奶。

雖有改進仍有瑕疵

 美國推出新的飲食指南“我的餐盤”,以簡單直接方式,指導大家日常如何進食,基本上獲得醫療界和營養學界正面評價。

 不過,也有部分專家指出“我的餐盤”不足之處。

 美國紐約大學營養學教授馬里昂聶斯德(Marion Nestle),雖然贊許新指南增加蔬菜比例,但卻認為蛋白質分類有點混淆。

 “我的餐盤”四大分類其中一類是蛋白質,不過穀類和乳製品也是蛋白質來源,縱觀整個餐盤,蛋白質分量太高,美國人已經攝取過量蛋白質。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營養學教授魏勒特(Walter Willett)也認為“我的餐盤”比起過去的金字塔確實改進不少。但他表示,代表乳製品的小盤子具有誤導性,讓人誤會每餐都要有乳製品,這是不必要的。

 餐盤另一不理想的地方是無法直接告訴大家哪類食物好哪類食物不好,例如紅肉、白肉、堅果類都是蛋白質來源,如果要吃得健康,其實應該以堅果類、白肉取代紅肉。

 另外,也有營養師提醒,“我的餐盤”僅適用于年齡5歲到59歲,沒有健康問題的一般人群。

 處于發育期的5歲以下孩童、年齡60歲以上的老人,以及健康有問題的人,就不能按照“我的餐盤”這樣吃,食物的配搭比例可能需要做出調整。





舊食物金字塔受質疑(第2篇)

26/07/2011

文: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傳統的美國“食物金字塔”(Food Pyramid)建議“少肉少油,多吃碳水化合物”。

 可是后來的研究發現,行之有年的飲食金字塔,也許是讓美國人越吃越胖的“元凶”,哈佛大學因而設計一個新的“健康飲食金字塔”(Healthy Eating Pyramid),重新教大家怎麼吃。

美國農業部1894年開始向國民提出飲食方面的意見,最初的幾十年,提出的建議,主要強調食物營養成分,避免國民營養不良。

 但是到了1970年代,美國人的生活質量普遍提高,物質不匱乏,國民的飲食習慣也從營養不良,逐漸變成“飲食過度”。

 自此美國人的問題,已經不是應該吃什么補充營養,而是如何減少攝取高脂肪、高膽固醇、高鹽高糖食物。

誤導大眾飲食習慣

 1990年代,慢性疾病開始威脅著美國人的健康,美國農業部模仿瑞典,推出金字塔型飲食指南,提醒國人適度攝取各類食物。尤其是減少攝取脂肪和油類,另一方面,建議以複合碳水合化物為主食。

 過后的10多年,不只是美國人,包括我們的社會,腦海都根植著一種飲食觀念:“少肉少油”,很多人對油脂食物敬而遠之。

 遺憾的是,美國人不只沒有因為“少肉少油”變得纖瘦健康,很多美國人的腰圍還一年比一年粗。

 肥胖引發的慢性急病提高的死亡率,以及對醫療體系造成的負擔,讓美國政府頭痛不已。

 美國人不斷超重,顯然跟飲食習慣有很大關系,“食物金字塔”的權威性因而受到質疑。

 事實上,1990年代推出“食物金字塔”以來,越來越多營養學研究顯示這項指南大有問題,誤導大家的飲食習慣。

並非所有脂肪有害

 “食物金字塔”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在于籠統勸導大家“少肉少油,多吃碳水化合物”。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營養學教授魏勒特(Walter Willett)甚至直指這項建議錯得離譜,因為不是所有脂肪都對人體有害,也不是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有利人體。

 大量進食碳水化合物取代蛋白質,可能正是美國人越來越胖的原因。

 2002年,魏勒特就設計了一個“健康飲食金字塔”,修訂“食物金字塔”不足之處,把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類,破解長久以來大家對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迷思。

新金字塔須配合運動

 哈佛大學的“健康飲食金字塔”最大特色是把碳水化合物區分為全穀類和精緻穀類。

 全穀類是主食來源,置于金字塔底部,每餐都應該攝取,精緻穀類卻置于塔頂,屬于應該少吃的食物。

 另外,也把脂肪區分為“健康油脂”和“不健康油脂”,“健康油脂”主要是不飽和脂肪,包括橄欖油、油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等,跟蔬果、穀類一同置放在塔底,適合每天食用。

 至于“不健康的油脂”包括紅肉中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如人造黃油、油炸食品,則置于塔頂,不宜多攝取。

 蛋白質來源也清楚區分為紅肉、魚肉、家禽、蛋類、堅果和豆類,而且強調植物性蛋白質優于動物蛋白質。

 哈佛大學教授也提出,“食物金字塔”過度推銷乳製品,目前沒有大型研究證明大量食用乳製品能降低骨骼疏鬆症風險。

 鈣質是人體所需的,但是大量食用乳製品,會增加熱能和脂肪的攝取,所以他們建議降低乳製品攝取量。

 這個金字塔建議大量增加蔬果攝取份量,每天吃的蔬果應該跟全穀類一樣多。

 整個金字塔最大突破是以每日運動及控制體重做為塔基,提倡健康生活除了良好飲食習慣,還要配合每日運動。

 “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建議,影響了美國農業部2005年推出的“我的金字塔”(My Pyramid)以及今年6月推出的“我的餐盤”(MyPlate)指南。

 2005年推出的“我的金字塔”除了修正穀類比例部分,也改以6種不同色彩直條紋代表穀物、蔬菜、水果、油脂、乳製品,以及肉類和豆類。

 “我的金字塔”旁邊更是另有一道階梯,提醒民眾多做運動。

健康飲食金字塔建議摘要

 *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如紅肉,應由不飽和脂肪如植物油替代。
 *每天只進食一次到兩次乳製品。
 *減少攝取精緻穀物如白面包、白米飯。
 *多攝取全穀類食物如大麥、小麥,還有水果及蔬菜。
 *植物性蛋白質比動物蛋白質健康。
 *每日進行適當運動,保持理想體重。
 *每日進食維他命補充劑。
 *除了忌口者之外,適量飲用含酒精類飲品。不過不喝酒比喝酒過量好。

多吃碳水化合物?

 美國農業部的“食物金字塔”以碳水化合物為一日飲食基礎,建議吃碳水化合物做為主食。

 不是所有碳水化合物都有利人體,碳水化合物來源包括全穀類和精緻穀類。

 加工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如白面包、白米飯、面條,除了已經流失許多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食物糖分也很快會被人體吸收,比起全穀類,會更快增加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

 血糖迅速提高,會刺激胰島素大量釋放,高濃度葡萄糖及胰島素會提高三酸甘油酯、降低好的膽固醇,對心血管健康有負面影響。

 另外,血糖在迅速提高后下降,會導致我們更加飢餓,造成過度進食。

 大量攝取精緻穀類造成最大的問題,當然還包括引發糖尿病。

 可是全穀類碳水化合物卻沒有這方面問題,全穀類食品保留完整穀物種子,富含纖維、礦物質、維他命和數百種植物有效成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消化系統有關的癌症。

脂肪有害健康?

 1960年代的攝食控制研究發現,飽和脂肪會增加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存在于植物和魚類的多元不飽和脂肪會降低膽固醇。

 當時的飲食建議只是強調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並不提議全面少吃脂肪。

 長久以來,美國人嗜吃紅肉和乳製品的飲食習慣,導致飽和脂肪在他們攝取的脂肪總量中佔40%。

 后來,營養學界認為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之間的微妙區分太複雜,普羅大眾很難搞清楚。

 為了避免民眾攝入過量飽和脂肪,美國農業部只是簡單說明“脂肪有害”,從此我們被灌輸“低脂”就是健康,並建議大家從碳水化合物中攝取每日所需熱能。

 美國農業部的建議,最大問題是忽略了不飽和脂肪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膽固醇分為高密度脂蛋白含量(HDL,即所謂“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LDL,即所謂“壞膽固醇”)。

 不飽和脂肪會提高人體“好膽固醇”含量,降低“壞膽固醇”含量,照理說,有助減少心血管疾病。

 把不飽和脂肪換成碳水化合物,反而導致“壞膽固醇”上升,“好膽固醇”降底,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所以,這些年來大部分研究結果,都支持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有益健康,反而不鼓勵以碳水化合物取代脂肪。




地中海飲食受推崇(完結篇)

文: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27/07/2011

 民以食為天,吃本來是一種本能,隨著物質越來越豐盛、食物得來越來越容易,大家反而越吃越有問題,搞得各國政府、各派營養學家,忙著指導大家怎麼吃。

 縱觀各國各派飲食指南,內容可能略有不同,不過基本建議,最重要吃得均衡、多樣化、食不過量、吃得開心,並配合每日運動。

地中海飲食是指居住在地中海地區居民特有的飲食模式,並不是一種特別設計的飲食指南。

 然而許多研究顯示,遵循地中海飲食習慣的人,罹患心臟病、癌症、失智症、憂鬱病的比例都比較低,說明他們的飲食模式自有可取之處。

 歐美營養學界和醫療界,因而注意到這種古老的獨特飲食習慣,大力推崇“地中海飲食金字塔”飲食結構。

以橄欖油調製食物

 地中海地區十多個國家,跨越歐洲、亞洲和非洲,文化、種族和宗教背景各異,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

 不過,因為處在同樣地理位置,當中還是有許多共同特征,比如大量運用橄欖油、蔬果、海鮮、全穀類、堅果等新鮮食材,甚少吃加工食品和紅肉。

 跟美式飲食習慣比較起來,地中海人甚少攝取紅肉和乳製品,故地中海國家居民的餐桌上幾乎沒有紅肉,當時紅肉價格很高,所以他們多數以低脂肪的深海魚、海鮮、豆類做為蛋白質來源,這種習慣一直延續至今。

 當然,地中海飲食最大特色,被公認為對健康有很大幫助的是以大量橄欖油調製食物。

 橄欖油富含不飽和脂肪和抗氧化成分,科學研究證明,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對抗傷害人體的自由基。

擅長以適量香料提味

 地中海居民喜歡吃原味食物,也擅長使用適量香料為新鮮食物提味,少用鹽或糖調味。

 地中海料理都少不了大蒜、羅勒、當地特有的香草等,這些都是天然抗癌物質。

 當地人習慣以紅酒搭配餐點,適當飲用紅酒也是保護心血管的一種方法。(一些藥物會和酒精產生化學反應,忌口者要遵循醫生囑咐。)

 奉行地中海飲食習慣的居民如意大利南部人、希臘克里特島人,一般享受慢活慢食,喜歡跟親朋好友一起輕鬆自在用餐。

 用餐時間長,充分咀嚼和享用食物,愉快的用餐氣氛,可能也是活得健康的關鍵。

地中海式飲食指南

 *每日應該多攝取蔬果、豆類、非精緻穀類。

 *使用橄欖油等不飽和脂肪,烹調或調拌沙拉,減少攝取飽和脂肪如豬肉、牛肉等紅肉。

 *多攝取富含omega-3脂肪的深海魚類。

 *常吃洋蔥類食物如洋蔥、大蒜、蘆筍等。

 *適量攝取甜品,如冰淇淋和水果冰。

 *根據本身體重、運動量,喝足夠的水。

 *可維持飲用適量紅酒的習慣,沒有飲酒習慣的人不宜嘗試。

 *堅持運動和愉快的用餐。

日式飲食結合東西

 日本人素來以長壽聞名世界,日本也是發達國家中肥胖人口比例最低的國家。

 這跟日本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不無關系,但是隨著年輕人生活越來越西化,日本傳統飲食習慣也受到挑戰。

 西式快餐、外食、加工食品、不當的飲食習慣導致日本近年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高發。

 日本政府因而不得不推出飲食指南,倡導良好飲食習慣。

 日本政府提議的膳食結構,融合東西方飲食習慣精華,取長補短,植物性食物如蔬果、穀類所佔比例比較高,但也建議適量攝取動物蛋白質。

日本膳食指南

 *食物多樣化,均衡攝取各種營養。

 ─每餐應有蔬菜,尤其是黃綠色蔬菜,生吃或煮食亦可。

 ─多吃富含纖維的海藻類食物。

 ─少吃動物性脂肪,適當攝入植物油和魚油,均衡攝取三種油脂,預防心血管疾病。

 ─多吃富含鈣質的小魚、海藻、牛奶。

 *維持每天運動,預防肥胖。

 *每日攝入食鹽在10克以下,限制攝取精緻糖。

 *戒煙,飲酒要適量。

 *營造愉快、輕鬆的家庭就餐氣氛,既能更好消化吸收食物,也可享受天倫之樂。

喝茶運動密不可分

 日本飲食指南,以動感的旋轉陀螺上顯現,除了建議攝取均衡飲食,陀螺上還有一個奔跑中的人,象征“陀螺的旋轉”,說明運動跟生活活力的密切關系。

 日本政府很早就向國民推廣體育運動的重要性,但是民間反應一般,為此日本政府相關部門曾經多次修訂運動指南,提出“非運動運動”,把運動貫穿在日常生活。

 比如該國運動指南建議每天擦地板18分鐘、陪孩子玩耍15分鐘、騎自行車15分鐘、上下樓梯15分鐘等。

 水是生命之源,所以“膳食陀螺”圖示以水和茶作為陀螺軸,提醒攝取水分的重要性。

 日本人愛喝茶尤其是綠茶,綠茶中的兒茶素有豐富抗氧化劑能夠延緩衰老過程,還可以保護口腔,防止口臭和蛀牙等。

中國飲食重多元化

 中國衛生部和營養學會每隔10年會組織專家學者修訂《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中國膳食指南以寶塔為圖示,膳食寶塔共有5層,跟金字塔圖示原理一樣,利用各層位置和面積,反映各種食物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和應占比重。

 該國建議,每日膳食中應該盡量包含“膳食寶塔”中的各類食物,但是不需要每日都嚴格遵守指南的推荐量。只要在一週里,攝取的各類食物平均值符合建議量就可。

 塔基以五穀雜糧組成,建議以多樣化、粗細搭配,適量攝取為原則。

 中國人愛吃熏制、腌制、醬制食品,所以膳食指南特別提及這類食物不宜多吃,鼓勵多吃新鮮衛生食物。

 另外建議多吃各種蔬果,不過注明不要用加工水果替代新鮮水果。

 近年中國人肥胖率和糖尿病病率明顯上升,膳食指南認為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多吃少動,導致能量過剩,所以提醒民眾食不過量,以及維持每日運動習慣。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食物多樣化、五穀雜糧為主,粗細搭配。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每天吃奶類、大豆或乳製品。

 *常吃適量的魚、家禽、蛋和瘦肉。

 *減少烹調油用量,吃清淡少鹽膳食。

 *食不過量,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適當。

 *每天足量飲水,合理選擇飲料。

 *如飲酒應適量。

 *吃新鮮衛生的食物。

地中海式飲食金字塔

“地中海飲食金字塔”飲食結構,當今備受歐美營養學界和醫療界推崇。

見圖(*可點擊圖放大查看)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

中國膳食指南以寶塔為圖示,提醒民眾各種食物的重要性及攝取應占比例。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來源:中國營養學會)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和外星人做朋友?


24/07/2011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

 “這個宇宙有外星人嗎?”以前,這是一個爭議性課題,相信的人和不相信的人僵持不下。而科學家通常屬于后者,對外星人這種“不著邊際”的話嗤之以鼻,當然也不會認真討論。

 現今,許多科學家雖不肯定外星人存在,但也不會斷然否定它們的存在,科學權威組織甚至還開辦研討會討論外星人對地球的影響。

 現在討論的重點,不是外星人是否存在,而是我們應不應該主動向它們伸出橄欖枝?主動去聯絡它們?


夜晚,望著滿天星斗,你會好奇在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其他生物嗎?你會相信地球以外的浩淼宇宙中,必定有其他生物存在嗎?(抑或,生活在光害嚴重的都市裡,你根本就忘了夜空與星星?)

 外星人(ET)、不明飛行物體(UFO,也稱幽浮)、地外生物或外星文明,過去數十年來,一直是人類高度感興趣的課題,似乎隔不多久,報章上會出現幽浮飛過天際或麥田圈這類疑似外星人傑作的報導。

越來越多相關報導

 只是在早年,外星人被視為不解之謎,當時攝影器材落后,拍攝到的外星人太空船總是模糊不清,難斷真偽。

 當時資訊也不易流通,據稱從美國官方外洩的外星人新聞與照片,大多數出現在愛喧嘩取寵的小報,難免讓人質疑其可信度。

 據說與外星人打交道的美國,又刻意隱瞞許多事實。

 隨著科技進步、拍攝器材性能越來越好,一些關于UFO的美國官方機密資料解密,加上互聯網出現,資訊大量流通,網上出現越來越多關于目擊幽浮的報導與圖片,外星人的真實性,也越來越顯現。

英國皇家學會嚴肅討論

 面對不明飛行物體,人類顯得很被動,我們最先進的戰機也無法追得上它們的速度、雷達也難以追蹤它們的行蹤,我們不知道它們何時會來、何時走、裡面載有什么生物、每一趟現身的目的何在……

 如果真有ET,人類將會與其相會。問題是見面后會發生什么事?人類又要如何因應?

 這些問題,類似科幻小說的問題,但是現今世界最負盛名的組織“英國皇家學會”在其刊物自然哲學會刊(2月號)中卻嚴肅地討論這些問題,該期專題題目是〈偵測地外生命及其對科學與社會的影響〉。

主動找尋沒獲回應

 一直以來,與外星人或不明飛行物體接觸,地球人都處在被動的位置,我們是否能化被動為主動,主動出擊找尋外星人呢?

 這是不錯的想法,事實上,在上世紀,也有人在進行這項嘗試了。

 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向地外發送電磁信號,一些信號已經傳播到100光年外的地方。只是,迄今為止,人們尚沒有接到任何回復。 

 一些科學家認為,外星人可能有接到人類的信號,只是沒有打算回復。

 英國康橋大學教授西蒙康韋莫里斯打趣說:“他們可能像我們一樣。我可能也不會接這通電話。”

 俄羅斯科學家亞歷山大扎伊采夫也曾向鄰近一些星球發出四次特制的訊息,不過,人們還不知道這項嘗試的結果。

 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庫庫拉,雖然贊成向太空發放訊息,找尋地外生物的做法,不過,他同時也警告這舉動可能有危險性:“如果存在智慧生物,我們可能喜歡假定它們是聰明和友善的,但我們還沒有這方面的證據。”

 目前,天文學家在太陽系之外發現了大約300顆行星,科學家相信,遲早可找出與地球環境類似的行星。

 其實,也有另一種看法,認為外星人生活基本要求未必跟地球人一樣,所以,未必一定要定居在類似地球的星球上。

霍金反對自找麻煩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霍金並不贊成人類主動去尋找外星人。

 主動去找他們,怕最終變成自找麻煩。

 去年,他接受《發現頻道》采訪時解釋:“人類只需看看自身就可以知道,智慧生命可能發展成什么模樣,就連我們自己也不愿意接觸。我可以想像把母星球資源消耗殆盡,以巨型航空船為家的外星人。這種科技先進的外星人可能成為遊牧族,征服並殖民他們所能遇上的星球。”

 追溯人類兩股文明相遇的歷史,可輕易看到普遍的現象:較先進的文明會毀滅或奴役較落后的文明。

 他悲觀地認為:“如果真有外星人找上門來,我想結果會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差不多,而美洲原住民的下場並不好。”

邪惡外星人是迷思

以霍金的身分地位,他說的話當然有一定的分量,不過,卻也不見得全部人都認同他的說法。

 《懷疑論者》雜誌發行人薛莫便對前者的說法有所懷疑,他認為邪惡外星人是一種迷思。

 薛莫指出,過去500年來文明接觸的趨勢已有所改變,而且殖民主義已死,奴隸制度也瀕臨消失,因戰爭而被摧毀的族群數量也已降低。

 隨著教育與科技的普及,人類文明變得更有包容性,少了剝削性 。

 “如果把這500年的趨勢外推至5000年甚至50萬年,我們就可以對地外智慧的樣子有點概念了。”

 他認為,任何能夠進行長程太空旅行的文明,將早已進步到不必剝削殖民且能使用永續能源的境地。

美總統與ET簽協定?

 與外星人有關的傳說、傳聞多不勝數。

 當然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美國前總統艾森豪與外星人見面會談的說法了。據說,這份絕密資料在1974年美國制定《情報公開法》后傳出。

 話說1954年2月20日,艾森豪與外星人談判並簽下協定。

 這些外星人乘坐巨大的幽浮而來,他們身高在1.35至1.50米之間,臉色呈淡祿色,眼尾高吊,有顯眼的大鷹鉤鼻,全身穿著灰色緊身衣。

 艾森豪總統與他們簽下一份協定,該約定后來被人稱為《惡魔秘約》,其內容有:

 1.外星人與美國事務一概無關。

 2.美國政府不干涉外星人的行動。

 3.外星人不可與美國政府以外的國家達成任何協定。

 4.美國政府守著外星人存在的秘密。

 5.接受外星人的技術援助,相對地允許外星人可以用人體及牛只做實驗。然而,美國官方一般對外星人課題三緘其口。

 傳聞指出,外星人在美國共有兩處地下基地,一座位于新墨西哥州達魯西郊外山嶽地帶,另一座則位于內華達州51區地下。

 51區是極為機密的地區,美國軍方一些高度機密的實驗都在此進行。這個區不允許任何公眾靠近,也是飛機禁飛區,不過,卻有公眾在這一帶附近接二連三目擊到幽浮。

 在上世紀60年代,幽浮不僅常出現于世人眼前,更發生許多誘拐強擄事件,以牛為主的動物也被虐殺。

 傳說,外星人以人類進行生物遺傳工學實驗,他們甚至用人類進行手術,企圖制造出符合他們要求的人類。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

讓我們一銅殺菌

22/07/2011

報導:楊揚

 今年初夏,德國冒出多宗致命出血性大腸桿菌案例,震驚全球。

 這種超級細菌具有高度抗藥性,醫院最常用的數種抗生素都對它束手無策。

 這種情況再度喚醒世人關注濫用抗生素的及細菌基因轉變發生抗藥性問題。

 一味采用抗生素滅殺細菌,是否妥當?

 如果不用抗生素,是否還有其他更安全的方式,可以降低細菌感染風險呢?

 當然,許多時候,答案不一定只有一種。

 其中一個答案,或許會是“銅”,一種人類老祖宗幾千年前已懂得使用的金屬。

剛過去的7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舉辦了第一屆預防及感染控制國際會議,並發佈了一項進行長達4年研究的報告,指出銅的表面可以有效殺死醫院裡97%的細菌以降低感染。

 研究顯示,將加護病房中的設備如水龍頭、馬桶坐圈和推板門,改成抗菌銅制品,可以降低40.4%的細菌感染風險。

 報告一出,銅礦業者在磨拳擦掌連連稱好的當兒,就開始埋首計算這筆賬了:

 銅用在抗菌醫療上,將令全球的銅需求量增長若干?

 業者的估計是每年增加25~100萬噸,相等于全球銅礦產量的5%。而全球有名的銅礦公司,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之前的預估是增加55~100萬噸。

 最終,銅器在醫療領域會有多大發展,尚是未知數,然而,這份研究報告引起更多人士對銅刮目相看卻是事實;可以預見的,與銅相關的產品也會打著抗菌名堂趁勢而起,越出越多。 

銅纖維襪保護礦工腳

 去年8月,智利礦難,33名智利礦工被困地下625公尺處,69天后奇蹟獲救。

 此一天大喜訊,固然令全球人為之歡呼動容,當然也少不了專家研究員熱衷于研究這批人為何能困在地底這么久,健康卻無大礙,沒有人精神崩潰發狂,更沒有發生互相搶糧,甚至人吃人事件。

 最廣泛的說法,是該批礦工的領班鄂蘇亞(Luis Urzua)領導有方,他獲得礦工們的信賴,掌握分配食物的權利,並規定礦工們維持正常有規律的作息模式。

 他向來慈愛及公平,礦工們信服他,每人總共兩天的糧,讓他們維持了17天之久。

 幸運地,之后拯救人員成功鑽個小洞送糧給他們。並在第69天,成功把他們都救出地面。

 針對礦工的健康良好一事,有人歸功于他們的“神秘武器”,即一雙以銅纖維做成的襪子,聲稱這對襪子在極度潮濕的地底環境中,有效地保護了礦工們的腳。

智利計劃開發銅產品

 如此一大賣點,銅纖維襪子可能因此而大銷也說不定。

 智利國銅公司已經在今年3月正式推出這項產品,並打鐵趁,計劃陸續開發銅纖維內衣、毛巾與襯衫等產品。

 相信好些保健公司也會紛紛推出各種含銅產品,未來幾年,銅的受重視度必然大大提升。

 這種老祖宗用了幾千年的金屬,成為灸手可熱的明日之星,似乎指日可待。

銅殺菌年代久遠

 人類使用銅的歷史可追溯到史前,石器時代后用陶瓷,過后便使用銅,經千多兩千年后,才轉到鐵器時代。

 在歷史上,人類很早就發掘銅的藥性。在人類認知中,它具有鎮痛、解熱、抗菌、抗發炎的特性。

 醫療科學領域把焦點放在銅身上,並非是最近的事。

 在2006年,《自然》雜志網絡版便報導,一群科學家和工業代表,探索為一些非洲國家的水源通路與臨床診所,引進銅制的水管、門把以及工作台面。

 他們希望借助銅的抗菌能力,對抗一些致命性疾病。

能抑制肺結核病毒

 在更早以前,科學研究已證實,銅能殺死超級病毒“抗甲氧苯青霉素金黃葡萄球菌”(MRSA)。

 另一廂,在發展落后的非洲國家,肺結核這種病,每年都要奪走許多條人命。南非一支科學家小組發現,銅有助清除肺結核病毒。

 實驗發現,在48小時充分接觸后,純銅和5種銅合金能夠抑制肺結核病毒的增長,長達15天。

 肺結核病毒韌性極強,在以消毒劑洗淨的不鏽鋼表面,它可以在數天之后出現反彈。

 這些實驗結果激發了將銅合金使用于醫院病房的想法,以降低病毒傳染率。

 美國便在4年前在3家醫院進行該項實驗,他們將加護病房內病患最容易接觸的物品,如床欄杆、餐具茶几、病人呼叫鈕及點滴架換成銅制品,結果取得顯著效果,成功降低40%醫源性感染率。

 在美國,醫源性感染最僅次于心臟病、中風與癌症的第四大致死原因,估計每年奪走10萬名美國人性命。

快速殺死病原體

 甲型H1N1(A H1N1)流感病毒一度令世人大驚失色,聞A色變。

 2009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環境保健學系主任比爾基維爾教授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銅可抑制甲型H1N1(A H1N1)流感病毒。75%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銅表面滯留一小時后被殺死;6小時后,銅表面幾乎找不到存活的流感病毒。

 對照不鏽鋼表面,24小時后仍有50萬病毒粒子存活。

 同一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批準了抑菌材料銅合金的註冊,認可銅、黃、青銅能夠殺滅有害和致命性病菌。EPA規範下的一項測試顯示,在室溫下,銅合金可在兩個小時內殺滅其表面上99.9%的超級病菌MRSA。

 基維爾教授指出,銅快速殺死病原體,可以防止病菌產生抗藥性,進一步降低其抗藥性基因擴展的機會。

讓我們來認識銅

 一般認為,人類知道的第一種金屬是金,其次就是銅。

 銅在自然界儲量非常豐富,並且加工方便,使它成為人類用于生產的第一種金屬。

 最初人們使用的只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天然單質銅,用石斧把它砍下來,便可以錘打成多種器物。隨著生產的發展,只是使用天然銅製造的生產工具不敷應用,生產的發展促使人們找到了從銅礦中取得銅的方法。

 純銅製成的器物太軟,易彎曲。人們發現把錫摻到銅裡去,可以製成銅錫合金──青銅。青銅比純銅堅硬,使人們製成的勞動工具和武器有了很大改進。

 銅的最普遍用途在于製造電線,電線都是由純銅製成,這是因為它的導電性和導熱性都僅次于銀,但卻比銀便宜得多。

各種重要銅合金

銅可與融合其他金屬而成為多種合金,其中重要合金包括:

名稱
成分
用途        
黃銅 銅與鋅,因色黃得名 黃銅的機械性能和耐磨性能良好,可用于製造精密儀器,如船舶的零件、槍炮的彈殼等。此外,由于敲起來聲音好聽,黃銅也用于制作鑼、鈸、鈴、號等樂器。
航海黃銅 銅、鋅與錫 抗海水侵蝕,可用來製作船的零件、平衡器。
青銅 銅與錫,因色青得名  青銅一般具有較好的耐腐蝕性、耐磨性、鑄造性和優良的機械性能。用于製造精密軸承、高壓軸承、船舶上抗海水腐蝕的機械零件以及各種板材、管材、棒材等。其反常的特性為"熱縮冷脹",用來鑄造塑像,冷卻后膨脹,可以使眉目更清楚。
磷青銅 銅、錫、磷 堅硬,可製彈簧。
白銅 銅與鎳,其色澤和銀一樣 不易生銹,常用于製造硬幣、電器、儀錶和裝飾品。
十八開金
(18K金或稱玫瑰金)
6/24的銅與18/24的金 紅黃色,硬度大,可用來製作首飾、裝飾品。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神秘白色晚餐來去匆匆


21/07/2011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

 

六月,全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巴黎羅浮宮與聖母院兩地,一萬名盛裝的白衣男女突然冒現,自備桌椅菜餚香檳,就地晚餐、吃畢跳舞。

 三小時后,人群短時間內消散,連一片垃圾都不曾留下,他們驟然而來驟然而去,留下一臉錯愕的路人……

每一年,浪漫之都巴黎都會有一場既神秘、盛大又豪華的純白晚宴(Dener en Blanc,意思是白色晚宴)。

 說是神秘,是因為有關晚宴是私人晚宴,晚宴之前只有受到邀請的與會者才接到通知,才獲準出席,然而出席參加者卻不知道誰是活動的組織者。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晚宴每一年沒有確實的舉辦地點,一般都在巴黎居民熟悉的地點,如聖母院旁、傷兵院前方草坪上、協和廣場等。

 每一年,組織者往往要到最后時刻,或許是十分鐘前,才會讓與會者知道當天晚宴確實的地點

衣著擺設全是白色

 難能可貴的是,雖然參與者眾多,然而人們總是能適時從四面八方趕來,準時赴會,並在短短時間內井然有序地入場,各自找到安排好的位置。

 神秘晚餐的難度不只于此,它的門檻要高得多!當然,門檻越高,也越吸引人。

 法國人向來注重衣裝打扮,赴會的人首先得衣著得體,即使不是盛裝打扮,也禁穿短褲或T恤。

 而且,所有與會者服裝帽子鞋子等,必須是清一色白色。現場的桌布氣球等裝飾也都一律只用白色。

 白色讓與會者看起來干淨清新、瀟灑脫俗又飄逸,全場皆白,在夜色降臨時刻,展現出一片白色的海洋,桌上燭光點點,銀制餐具銀光閃熠,俊男美女言談之間、杯觥交錯,令人震撼!

 浪漫的法國,晴朗的夏天星空下,浪漫的白色燭光晚餐,路人旅客也為之心神蕩漾,舉起手機相機按下快門……

踏正午夜回復原貌

 如果旅客對這個晚宴完全沒有概念,而他們又在更早以前已抵步,那他們必然看到更嘆為觀止的場面──原來,現場的桌椅桌布餐巾、菜餚美酒,都是賓客自己帶來的!

 身著西裝燕尾服的彬彬有禮男士、長裙拖地頭頂古典大帽子搖曳生姿的女士,在赴宴時原來是大包小包的,有人扛桌椅、有人手提野餐餐盒餐具、有人帶美酒,大家不介意麻煩,各出一份力,共襄盛舉,促成這一場白色晚餐之約的發生與圓滿結束。

 就像童話故事灰姑娘裡的莘德瑞拉,聽到午夜鐘聲,趕緊離開宴會現場,踏正午夜,赴宴的人群也快速清理現場、連同垃圾一起消失,一切,回復到宴會前的原貌……

戶外辦五星級晚餐

 每一張桌子的來賓各自負責該桌的食物,白色晚宴是一場視覺味覺嗅覺觸覺齊全的盛宴,人們親吻、碰杯、熱烈交談,並紛紛拿出帶來的菜餚與大家分享。

 “我的父母很熟悉上世紀90年代初的白色晚餐。那時候,我總是看著他們準備那些野餐的物品。他們拿出銀制器皿和白色的蜡燭,然后興奮地跟著一群朋友出門,夜裡很晚才回來。”28歲的巴黎人Frederic說,如今他也是該晚宴賓客之一。 

 將五星級酒店的燭光晚餐搬到戶外,神秘是白色晚宴的最大魅力,這是巴黎人獨創的傳統。

 它宣揚:愛巴黎,我們在全世界最美麗的地點野餐。宣揚一種生活與共同歡樂的藝術!

席位無法預定購買

 白色晚宴有一點點像快閃活動,令外人摸不著頭緒,然而,不像快閃活動是現代人新興的玩意,白色晚宴其實已有23年歷史。

 1988年,一位叫Francois Pasquier的中年人,在外國逗留數年后回國,他打算辦一場晚餐派對以聯繫回舊朋友。

 由于太多人要出席,他唯有叫他們在布洛涅森林聚集,並約好大家都穿白衣,以方便互相確認。

 此后,這個晚餐派對便沿襲辦下去,演變成大型的年度晚宴盛會。原來的白衣與相約某處聚集的傳統也沿襲下來。

被邀請視作殊榮

 通訊人負責與出席者聯繫,每名通訊人負責聚集和通知20人,指示在聚集地點會合。在餐會開始前不久,通訊人將會接到手機短訊通知具體確實的地點,一群人飛快來到該指定地點,10分鐘內馬上擺好桌椅張羅好一切。

 由于它的原身本來就是私人宴會,因此,也只有受邀者得以出席。

 白色晚宴對出席者有一定的篩選,一般是每桌的負責人邀請該桌的來賓。傳統之故,組織人選取的通常都是當地社會精英階層。

 這場晚宴的席位既無法預定,也不能購買,法國人視被邀請與會為殊榮。

 事實上,別說外國人,即使是晚宴的發源地,在法國巴黎,除了特定圈子裡的人或曾參與過的人,許多巴黎人並沒有聽過這個晚宴。

 只是近年隨著媒體報導及互聯網的大事傳播,這個晚宴的“知名度”才開始提升,並被“拷貝”到其他國家去,如加拿大及美國。

美加晚宴半公開

 今年8月25日,紐約市也會有兩場同樣的晚餐。

 隔著重洋拷貝的浪漫白色晚宴,組織人是Francois Pasquier的兒子Aymeric,不像祖國的晚宴只限特定人士,加國與美國的晚餐是半公開的,大會決定一半的與會者,另一半則從網上申請名單 (newyork.dinerenblanc.info)上抽簽決定。

 而且,美國晚宴組織人也公開身分,神秘氣息沒有那么濃。

 其中一名志愿負責人西蒙說,他們會確保晚宴遵守市議會的條規,“但是我們不要來賓受我們關注的事項影響,他們只需關注他們的服裝、食物,以及攜帶他們的桌子。”

 Aymeric邀請的一名加拿大籍繪測師也說:“每一件事項都經過精心策劃,要同時安置1000人,需要很多的規劃。但最重要的是讓每一個人當晚擁有最美好的記憶。”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空氣髒人遲鈍


20/07/2011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

每年七月,似乎就是鄰國煙霾來襲的日子。

白茫茫的日子,走在街上,喉嚨都會感覺不舒服,

敏感一點的人,可能會呼吸不順暢、睛眼干澀難受。

衛生部也循例開腔要民眾多喝水,避免到戶外活動,

令那些熱愛戶外運動,卻又關注健康的民眾望天興嘆。

今年,迄今為止,拜風向所托,煙霾的情況並不嚴重。

萬一情況惡化,切記要盡量少在戶外活動,以免吸入太多污染空氣,

不但身體健康受損,腦袋也會變呆。

這不是危言聳聽,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最近公佈一份研究顯示,

長期吸入污染空氣,不但會變笨,記憶力也會變差。

搞不好,還會有憂鬱傾向。

如果你生活在城市裡,在封閉的辦公室上班或是居住在繁忙的公路或工業區旁,每天都覺得疲倦、精神不濟、對新事物提不起勁、記憶力越來越糟糕、情緒不好……你要的或許不是某某牌的雞精或是泡參,而是清新的空氣。

 沒有人喜歡呼吸污染的空氣,空氣中的廢氣與顆粒物可導致人們咳嗽及頭痛,危害個人健康。

 而且,骯髒空氣不僅是身體健康的一大殺手,還會降低人的智力,讓人變笨變呆。 

美國大學發表研究

 相對于眾多生物,人腦佔身體的比例顯得很大,它的功能也複雜得多。

 面對如此繁重的“工作量”,人腦的耗氧量也佔人體器官之最,它平均每分鐘消耗氧氣高達500~600升。

 其工作效率與充足的氧氣供應成正比,換言之,足夠的清新空氣能提高大腦工作效率,反之亦然。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早前就發表一項研究,發現空氣污染與血壓高有直接的關係。

 最近,該大學的最新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長期曝露于污染空氣的環境中會為頭腦帶來負面影響。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羅拉馮堪指出,這份研究報告是第一項針對空氣污染對腦部造成的負面影響所展開的長期研究,之前類似的研究並沒有長期進行。

 這項研究顯示,空氣污染與學習及記憶問題,乃至憂鬱症有關。

 馮堪也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生,她說:“研究顯示,長期曝露于污染的空氣中,除了影響腦,進而可導致各種健康問題。”

大腦腺體分泌紊亂

 在之前,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也曾對空氣污染進行研究,對象是小孩。

 他們的研究結果類似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成果,即居住在交通繁忙、空氣污染嚴重地區的兒童,在智商與記憶力方面都比較低。

 該研究小組認為,汽車廢氣污染可能造成大腦腺體分泌出紊亂以及氧化損傷,而影響智力。 

 所以,你若不想在一呼一吸間變笨變呆、健康惡化,可能要認真檢視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了!

10個測驗老鼠也變呆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大衛斯心臟與肺研究中心在較早之前的研究,以老鼠作實驗,發現空氣中的細微小顆粒,可以引起廣佈全身的發炎反應,進而提高糖尿病、肥胖與高血壓的風險。

 馮堪等人與大衛斯中心在新計劃中攜手合作,以將研究延伸到空氣污染對腦部的影響,而研究成果顯示,髒污的空氣會進一步對個人的思想帶來不良影響。

 “當我們了解越多長期曝露于空氣污染下對健康造成的影響,人們就有越多理由要關注這個課題。”研究報告另一名作者藍迪尼爾申說,他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教授。

 研究人員把實驗老鼠分為兩組,一組放在過濾過的空氣中,另一組則在放受污染的空氣中。

以老鼠做實驗

 這些受污染空氣,模擬一些受污染城市的空氣,加入這些城市人日常碰到的空氣雜質,例如汽車、工廠排放氣及天然塵埃、小顆粒等。這些小顆粒極微細,只有人類頭髮直徑的三十分之一,由于體積很小,它們可以通過呼吸進入人體肺部深處或其他器官中。 

 實驗一周進行五天,一天6個小時,為期長達10個月。

 過后,科研人員再為這些老鼠進行各種行為測試,以評估兩組老鼠的學習能力、記憶力與情緒。

 研究成果顯示,長期處于受污染空氣的老鼠,在記憶與學習上都有嚴重障礙。而且,它們也比另一組群吸清新空氣的老鼠,顯示出更多抑鬱式、甚至緊張行為。

影響學習記憶情緒

 要找出受污染空氣與學習、記憶及情緒的關連,科學家將焦點放在腦中的海馬迴(hippocampus),這個部分與學習、記憶及憂鬱有關。

 果然,兩組老鼠的海馬迴有明顯的生理差異。在受污染空氣中的老鼠群中,被稱為樹突的神經細胞發生明顯改變。

 一般上,樹突上長有突出的部分,稱為樹突棘,功能是將訊息從一個神經元傳導到另一神經元。

 長期呼吸污染空氣的老鼠,樹突比較短,樹突棘也比較少,整體來說,腦細胞的複雜性減少了。而之前的研究已顯示,這類轉變將會導致學習與記憶能力下降。

 研究小組也證實,這組老鼠的海馬迴有輕度炎症,這可能是導致腦袋轉變的因素。發炎使免疫系統的化學信使,細胞因子(cytokines)更為活躍。

 “海馬迴對發炎導致的破壞尤其敏感。”馮堪在媒體聲明中說。“我們懷疑呼吸受污染空氣引致的全身炎症已被通報到中央神經系統。”

 雖然,該項研究只涉及老鼠,但科學家相信它足以說明人長期處于污染空中的深刻影響。

 對那些在受污染城市生活與工作的人來說,這項研究或許是重要的提示。

辦公室空氣污染症狀

 室內空氣污染情況,要比室外來得嚴重,不能不慎!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證實,室內空氣污染造成的疾病,超過室外的5倍,而大部份人有70-90%的時間是在室內,包括交通工具的封閉空間內。

 工作佔據一般人的三分之一時間,長期在密封、采用中央空調系統、空氣素質差的辦公室工作,對健康可能非常不利。

 許多辦公大樓都有通風不足的問題,若加上辦公傢俱所釋放的有機物質,常令辦公室內空氣污濁不堪,情況令人堪虞。

 員工常出現的空氣污染症狀包括:

 1.經常感到莫名的煩燥

 2.疲倦、無精打采、精神無法集中

 3.渾身無力

 4.經常出現眼睛不適(干燥、刺激及痒)

 5.鼻塞、流鼻水、

 6.咳嗽、喉嚨不適(干燥、刺激、痛及痒)

 7.呼吸短促、胸部不適(胸悶及胸痛)

 8.皮膚不適(干燥、刺激及痒)

 9.頭痛

 10.嗜睡

 11.時常感覺緊張

 12.情緒不好

 13.神經衰弱

 14.失眠

 15.記憶力下降

 16.反應遲鈍

 一些如眼睛、呼吸系統、皮膚方面不適的症狀,在下班或周末假日時,會明顯減輕或消失。一旦回到工作崗位,又重新出現。

 至于疲倦、緊張、情緒不好、神經衰弱等症狀,很多人把它們歸咎于工作壓力,事實上,除了工作壓力外,辦公室空氣污染也會導致這些症狀出現。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毒你千萬年


先進國荼毒發展中國家 (上篇)

17/07/2011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1970年代以前,工業污染問題一般發生在經濟發達的工業國。

 隨著環保意識提高,很多工業國受到民間環保呼聲的壓力,提高了國家環境保護標準。

 但是會造成污染的工業並沒有消失,反而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這幾十年來,越是先進的國家越講環保,發展中國家人民卻要接收先進國「輸出」的污染……

工業污染引發的公害問題,早就不是一個新鮮課題。

 20世紀中后期,因為重工業排出的有機汞廢水,導致德國、日本、美國等工業國的人民陸續因為汞中毒而得到水俁病。

 當時大家已經發現,不當排放工廠污水,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威脅。

 水俁病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潛在性和胎兒性。患者會手足麻痺,步行困難、運動障礙、失智、聽力及言語障礙。

 嚴重的話會痙攣、神經錯亂,最后死亡,至今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法。

 日本從1965年發現水俁病,至今仍沒有絕跡,該國每年都要為此付出昂貴醫療費用。

 20世紀后半期,工業國家人民開始關注工業污染問題,展開大規模抗議行動。

“轉嫁”公害

 幾個主要工業國家如法國、德國、日本、美國、意大利等,開始制定和修訂環境法,出台水、空氣污染防治法及工業廢物處理法等。

 但是這些先進國家一方面強調環保,另一方面卻把公害“轉嫁”給發展中國家。

 許多發展中國家急于發展經濟,對許多可能造成污染的外資產業來者不拒。

 以中國為例,該國在創造經濟奇蹟的同時,也付出沉重的代價。

 根據中國國土資源部2007年公佈的數據,中國受污染的農耕地多達1億5000萬畝,面積大到超乎我們所能想像。

 近年癌症更是像當年的水俁病,奪走中國沿海工業區居民一條又一條人命。自1997年以來,癌症已經是中國第一死因。

癌症跟工業污染有關

 儘管沒有科學理論直接證實,癌症跟工業污染的關聯,但是從數據紀錄來看,癌症死亡率跟工業發展確實有著密切關系。

 一般而言,工業污染地區的癌症病發率,通常比普通地區高。

 1970年代,癌症死亡率高踞榜首的多數是工業國家。

 1990年代末期,中國男性癌症死亡率跟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旗鼓相當,到了2002年,中國癌症死亡率已經高過英國、法國、德國、美國和日本。

 這十多年間,正是中國代工業高速增長階段,很多跨國公司在中國設廠,該國工業區如雨后春筍林立。

 近年中國患癌人數更是持續增長,癌症已經名列中國死因榜首。

 其實從1990年代中后期,中國27個省份就出現兩百多個“癌症村”,這些“癌症村”都是在工廠包圍的工業區,不難讓人聯想癌症死亡率跟工業污染的關聯。

 這些“癌症村”的共同點是村民大多罹患同種癌症,而且患癌的居民大多居住在河川附近和工業區下遊一帶。

 中國《鳳凰週刊》曾經製作“癌症村”地圖,標出已經證實為“癌症村”的村子,地圖上的標示讓人震撼及心痛。

癌症村多在工業區

 中國為何會出現這么多“癌症村”?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官方的說法。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癌症村”都是在工業區,而且多數是化工廠、印染廠、制藥廠、皮革廠、造紙廠、酒精廠、發電廠、石灰窯等容易造成污染的工廠。

 這些“癌症村”本來都是魚米之鄉,但是在發展成為工業區以后,河流都成為污水,空氣盡是彌漫著惡臭之味,根本不適宜住人。

 許多“癌症村”只是小村莊,村里人口只有一兩千人,但是卻有多人不約而同患上癌症。

 就以河南省東部的省丘縣而言,根據該縣醫院紀錄,1972年當地120萬人當中,只有12位癌症患者,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一。

 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縣里許多村莊患癌人數劇增。從1990年到2005年之間,縣里的黃孟營村2470人,就有116人死于癌症;孟寨村2366人中有103人死于癌症;擁有1300人口的陳口村,則有116人死于癌症。

喝下污染水陸續患癌

 中國“癌症村”分佈在全國27個省,其中以河南省數量最多,超過39個。

 這些村子多坐落在該省淮河支流沙穎河、衛河、洪河、黑河沿岸附近。

 淮河長期以來因為工業排污問題,支流污染嚴重,那一帶附近的井水多數混濁不清,根本無法飲用。

 其中一個村莊孟寨村因為很靠近沙穎河,村里的井水都有一股化肥味道,水燒開后上面會漂著一層好像油的沫子,下面全是白糊糊的沉澱物。

 村里陸續有村民患癌病逝,村民擔心喝井水得病,平日都買桶裝純淨水喝。

 村里雜貨店的商品中,賣得最好的就是桶裝純淨水,不過,當地村民其實生活條件不好,並沒有能力天天喝純淨水,很多家庭都是跟雜貨店賒賬買水。

化學廢氣瀰漫村民胸悶

 江蘇省鹽城阜寧縣古河鎮洋橋村,村里從2001年到2004年,3年內就有二十多人死于癌症,當中多數是肺癌和食道癌。

 村子附近有一家農藥廠和化工廠,平日排放的廢氣很難聞,村民每天晚上要用濕毛巾捂住口鼻才能入睡。

 工廠里的廢棄液體都是透過排污管,直接排到麥田,排污管附近的麥苗很多都死掉,河面經常飄著死魚蝦,井水也常有紅色飄浮物,當地自來水有時也有農藥味。

 當地80%居民,因為受廢氣氣味影響,經常有肺部不適、暈眩、呼吸困難等問題。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經常咳嗽和感覺胸悶。

 三年里就有超過20位村民先后死于癌症,過后又陸續有人被診斷患癌。

毒水源導致村人患癌

 沙穎河邊一個叫黃孟營的村子,村里的河流從1990年代以來,就開始變黑變臭。

 郭賀勤十多年前嫁到黃孟營村,就一直喝不慣當地的水,一喝就拉肚子,后來又發展到惡心嘔吐,不管吃什么藥都不見效。

 后來她到市內醫院檢查,醫生確診她是直腸癌,她動了3次手術,花了七八萬人民幣治療,目前還欠親友六七萬人民幣,病情仍然沒有起色。

 她家所在的胡同,幾年里就有8個人得癌症,其中6個已經去世,村里的人都管叫這個胡同“癌症一條街”。

 除了患癌,村里多數育齡夫婦都有不孕問題,近年人口出現負增長。另外,也有許多人生下畸形兒、痴呆兒。

 很多人知道村里根本住不下去,不過大部分村民因為經濟和生活問題,無法搬離村子。




博帕爾人禍釀悲劇(下篇)

18/07/2011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歷史上最嚴重的化學工業意外,發生在印度博帕爾市。

 1970年代,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為了避開美國限制生產有害物質的法律規定及大筆環保稅,在印度創建印度聯合碳化物公司。

 工廠發生意外泄漏毒氣,造成當地生靈塗炭,受到事件影響人口多達150萬。

眾所皆知,許多化學物質都會危害人體,但是究竟是哪些化學物質,多高濃度才會威脅人體,就不是一般教科書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了。

 別說工廠工人不懂,就算工廠里的專業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都未必能掌握這方面知識。

 很多住在工業區的居民,每日進進出出看到各家工廠外觀大同小異,這些是什么工廠、生產什么東西,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也不關心。

 1970年代,印度中部中央邦首府博帕爾市(Bhopal)北部一個貧民區,有一家規模很大的工廠,是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開辦的工廠。

 只看名字很多人搞不懂這是家怎樣的工廠,這其實是一家專門生產殺蟲劑的農藥廠。

 產品的化學原料是一種叫異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的劇毒氣體,德國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就是使用這種毒氣殺害集中營的猶太人。

 很多郊外和農村的貧窮居民,都在這家工廠當工人,很多家庭都靠這家工廠吃飯。

每分鐘都有中毒者死去

 1984年12月3日凌晨,工廠毒氣突然泄漏,很多熟睡中的人,被怪異氣味嗆醒,開始咳嗽、呼吸困難、有人眼睛灼傷。

 沒有人知道發生什么事,很多人本能地奔到大街,街道都是亂闖亂撞的人群,四周是驚恐的哭叫聲。

 天亮后,博帕爾市像似經歷過一場戰亂,很多房子的門是開著的,主人不知去向,街道上人和動物的屍體橫七豎八、不計其數。

 每分鐘仍然有中毒者死去,他們的屍體一個壓一個堆砌在一起,然后由卡車運往火葬場和墓地。

 存活下來的人,許多眼睛已經瞎了,很多人呼吸困難,當地醫院和急救站堆滿求醫的人群。

 根據印度政府官方數字,毒氣泄漏的首3天,有3500人死亡。然而,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的獨立數據顯示,事故發生后的3天,死亡人數高達8000人到一萬人之間。

 50萬人因而受傷,有122例流產和死產記錄,77位新生兒出世不久死去,9位嬰兒畸形。

 事故發生至今,估計超過55萬人死于和化學中毒有關的肺癌、腎衰竭、肝病等,二十多萬居民永久殘疾。

安全措施雙重標準

 博帕爾毒氣泄漏事件並非一場純粹的意外事故,這其實是一場人禍。

 事故發生的前一天下午,聯合碳化物公司農藥廠一位維修工人,在進行例行保養工程,失誤讓水流入裝有異氰酸甲酯的儲藏罐里。

 異氰酸甲酯是一種氧化物,遇水會產生強烈化學反應,所以水一滲入儲藏罐,罐內就會產生壓力。

 當罐內氣體壓力太大,儲存罐的閥門終于頂開,氣體泄漏,博帕爾上空形成一個蘑菇狀氣柱,濃烈的毒氣,隨著風勢瀰漫博帕爾上空。

 事實上,一家工廠儲存大量異氰酸甲酯如同儲存計時炸彈,一般工廠不會長期大量儲藏這種化學過渡物質。

 事故發生以后,媒體揭露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工廠和美國西弗吉尼亞工廠,採用了雙重安全標準。

 該公司在美國西弗吉尼亞的工廠,建在遠離人口稠密的地方,除了有儲存化學毒劑的安全場所,還有電腦警報系統。

 不過印度工廠卻是建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而且為了節省成本,只有一般安全設置,過去就有發生泄毒事故毒死一名工人,以及熏倒工人的記錄。

 但是廠方表示一切正常,這種氣體只會使眼睛發癢,只要用冷水沖洗就沒問題,很多工人都不知道自己每天接觸的是毒氣。

 工廠也從來沒有向週邊居民告誡發生事故時的應對方法,就連事故發生以后,工廠管理人成功把工人轉移到安全地帶,但竟完全漠視市民生死。

 工廠里的工人成功逃生,主要是廠方要他們用蘸水的濕布保持眼睛的濕潤,快速逃離城市。

 不知情的市民,卻因為亂跑亂闖,或熏傷眼、或中毒身亡。

訴訟拖延輕判了事

 印度政府在博帕爾事件發生后,組成一個由印度律師和另外兩家美國律師事務所參與的委員會,代表博帕爾受害者,把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告到美國紐約聯邦法院。

 有12位相關人士被控上法庭,他們包括美國聯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的總執行長、公司的8位印度籍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公司本身和旗下兩家小公司。

 紐約聯邦法院接到訴訟后,一直拖延不開庭,1986年5月,紐約聯邦法院接受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提案,鑒于案件發生在印度,應由印度司法机構審理,把球踢回給印度法院。

 當時,案件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印度法律中又沒有條文可以作為此案審案依據,所以官司一打就是25年。

 期間一位受起訴的印度高級管理人員已經死亡,其他被告在判決時也已經七十多歲,按照罪名,他們最多被判處兩年監禁。

 對事件的受害者和家屬而言,這項遲來又太輕的判決,不只換不回他們親屬的性命和健康,甚至無法慰撫他們的心靈,他們圍在法院門前,舉著橫幅表達他們的不滿。

金錢無法彌補傷害

 1989年,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支付了4億7000萬(約14億1324萬3000令吉)賠償金給印度政府。

 許多因為事故失去工作能力或患上慢性病的受害者,獲得1000到2000美元(約3000到6000令吉)不等的賠償,但是多數受害者一分錢都沒有拿到。

 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1999年被陶氏化學收購,該公司在2009年,博帕爾事件25週年紀念時表示,聯合碳化物公司已經盡所能協助受害者和他們的家屬,並指印度政府有責任提供當地居民干淨飲水和醫療服務。

 同年,博帕爾一項環境檢測顯示,工廠周圍依然有化學殘留物,這些有毒物質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繼續影響著當地人的健康,很多人因而生病。

 事件的遺害和影響深遠,當地人就算過了25年仍然難逃毒害。

 這次大災難,喚醒全球環保組織和民眾對化工廠安全問題的關注,許多國家的民眾都反對把化工廠建在臨近民宅地點,每每一個地區要建設新化工廠,民眾都會站出來抗爭。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人造肉


食物革命顛覆自然(上篇)

14/07/2011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

荷蘭科學家不久前宣布,全世界首個「試管漢堡」將在一年內問世。

所謂的試管漢堡,或人造漢堡,就是人工「培養」而成,完全不需要通過屠宰,人造肉的養殖場,是實驗室,而非農場!

把肉類細胞放到培養皿,讓它長成肌肉組織,成為人造肉。

一場翻天覆地的食物革命,正「克隆克隆」在進行中,你能想像得到嗎?

2005年,有個膾炙人口的生活小故事是這樣的:

 城市小學生與媽媽去鄉下旅行。小孩指著雞只問媽媽:“媽,這是什么?”

 “這就是我們常吃的雞呀!”

 “怎么可能?雞不是只有六隻翅膀、兩條腿嗎?怎么會有頭、身體和尾巴?”

 原來,從小到大,小孩看到的雞,都是媽媽買自超市,包裝好一包包的雞翅與雞腿。

雞頭和雞尾呢?

 2025年,那個膾炙人口的生活小故事是這樣的:

 鄉下的小學生參加學校旅行團去城市。在實驗室裡,小孩指著一盒盒的培養皿問老師:“老師,裡面這團血紅的東西是什么?”

 “這就是我們常吃的雞呀,這盒是正在生長的雞胸肉,旁邊那盒是快培養成熟的雞翅膀,最右邊那盒就是已經可以推出市場的雞腿!”

 “雞頭和雞尾呢?”

 “現在已沒有人要吃這些部位,已停止生產了。實驗室只生產可食用的肉類,沒有必要養整只動物。”

 這時,活鮮鮮的雞隻已全然絕跡,農場消失,畜牧業改為實驗室作業,以培養皿養出各種家畜的各個部位。

 

未來例一: 

 在一家窗明几淨的西餐廳,顧客正在點菜。“給我一客生牛排。”

 “請問你喜歡夾著幾分肥肉的牛排?希望牛排能夠為你的大腦提供多少的能量?要哪種營養成分與口味的?”待者問。

 在餐廳牆上明顯的位置,寫著豆大的字:“感謝消費人造肉,大家一起為環保減碳盡份力”、“杜絕真肉,杜絕農場不人道畜養行為”。

未來例二: 

 在一家窗明几淨的西餐廳,顧客正在點菜。“給我一客黑椒半熟人造人肉。”

 “請問你喜歡誰的肉?”

 “讓我想想,嗯,昨晚吃了大衛柏罕,今早吃了林志玲,現在給我……珍妮花洛庇絲好了。”

 “請問要哪個部位的肉?”

 在餐廳牆上明顯的位置,寫著鬥大的字:“本店出售的人造人肉,全經XXX機構認證,取自其本人細胞複制而成,如假包換。”

技術問題仍待克服

 人造肉比畜牧業能節省多少地球資源?

 研制人造肉的科學家都強調種種人造肉的好處。在此,撇開其他東西不說,單看細胞的繁殖力吧:

 “只需要兩個月的時間,10個細胞就能產生5萬公噸的肉品,一個細胞株就可能足以養活全世界。”

 單看這一點,是不是很吸引人呢?

 細胞的繁殖能力與速度,真令人驚嘆!

 然而,不得不提,美麗的愿景前,尚有許多尚待克服的問題。

 其中,如何讓細胞不斷繁殖而不老化或癌變,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一般的情況,細胞在活體以外的環境,繁殖到15代以后,就會產生基因癌變,或是老化死去。

 在實驗室中,要如何模擬人體環境,有血液與氧氣供應、有營養補給、脂肪等各種條件,都是極大的挑戰。

 而且,礙于技術限制,目前,這類人工制造的肉類,肉質比較軟,比較適合做成絞肉,制成漢堡肉餅或香腸。

 如果想制出人工牛排,科學家還需克服好些技術問題。

 動物的肌肉,靠運動達致強健有彈性,人工培育的肌肉,都是軟塌塌黏糊糊的,要讓它們健壯有力,科學家們得給一小片一小片的培育肌肉做運動或給予適當的刺激才行,除了技術層面,這些程序都涉及到高昂的成本。

 荷蘭政府已投入約150萬英鎊(約723萬令吉)用于人造肉研究。

 在美國,政府和私人界原本的資助意愿不大,近來隨著研究熱潮興起才開始產生興趣。

創造食物成保健品

 以上這些案例,可能就是人造肉成熟研發后的情況。有些類似天方夜譚,然而,卻不能將它們全視為無稽之談。

 事實上,全球人造肉先驅,荷蘭與美國,已成功在試驗室“培養”出一些人工肉類。

 研發試管漢堡的荷蘭科學家,通過從牛身上提取的一萬個幹細胞,在實驗室裏人工培育這些幹細胞,使其不斷分裂增殖超過10億倍,從而炮制出接近真牛肉的肌肉細胞。

 領導試管漢堡項目的馬克波特斯教授指出,這項研究志在解決日益嚴重的全球糧食危機,以及畜牧業引起的廢氣排放問題。

 “我們正努力向世界證明,我們可以成功研制出這種產品,而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勇于第一個品嘗它的人,當然,若果沒有人願意,我就會親自嘗試第一口。”

 另一廂,在美國,著名生物工程學家,弗拉基米爾米羅諾夫致力將人造肉引入市場。

 也是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副教授的米羅諾夫,經已雄心勃勃制定了一項商業啟動計劃。在他眼中,人造肉並不只限于培養出肉類,它還可以賦予更重要的功能:

 “我認為人類未來的食品,應該是一種不僅可以讓人類生存下去,而且還能讓人類生存得更好的食品。多數人希望的是人造肉的味道、質地和結構都跟天然肉一樣。但我想說的是,我們所能創造出來的肉比自然肉還要好──它不僅僅是一種食物,還是一種‘保健品’。”

自然vs人工掀口水戰

 科學家們的人造肉距離真正成熟階段還有一大段距離,但是人們已掀起自然與人工肉何者更佳的爭議戰。

 公眾健康專家就不認同,“人造肉”一定比自然肉對人體健康更好。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少攝入肉類會比較好。僅僅從健康的角度來仿造出更多的肉是沒有意義的。”美國哈佛大學公眾健康學院營養系主任沃爾特威利特博士說,他指出,經常食用紅肉會導致心臟病、糖尿病、某些癌症以及其他的問題。

 “而且人造肉和自然肉的特性可能是一樣的。因此更好的辦法是尋找其他來源的蛋白質,比如堅果、豆類以及魚類。”

 依靠賣肉維生的肉販也對人造肉抱有懷疑:“肉是不能被製造的,這才是最好的,因為它是天然的。”

 但是米羅諾夫堅稱,人造肉可能比這些天然的蛋白質更好:“人造肉可以提高腦能量,可以提高免疫系統,還可以降低體重。”

 雖然人造肉科學家說,實驗室裡培養出來的肉不殺生,素食者也可以大飽口福,素食者卻不見得認同,有人就說:“有真的肉存在,誰會想吃替代品,沒有人會有興趣的!”

 而善待動物組織(PETA)副總裁布魯斯夫裡德裡克則說:“對于那些關注動物的人來說,這將是世界史上最好的一項改革。現在人造肉聽起來似乎並不那么令人有食慾,但是當人們意識到肉類行業是如何違背基本道德準則的時候,他們將會願意接受這種免于殘忍屠殺的實驗室培養肉。我希望未來能有辦法,讓人造肉更吸引人。一旦人造肉投入到市場中,將會是人們的不二選擇。”

 該組織指出,每年有超過400億的雞鴨魚豬牛羊被各種方式屠殺。“除了魚,幾乎所有動物被宰殺時,都是清醒的。人類對動物的暴行,讓我們感到噁心。”

 人造肉,讓鼓吹素食的該組織看到曙光。

人造肉兩種制造法

 人造肉,狹義上說,是動物的肌肉組織,主要由水、蛋白質、脂肪 、碳水化合物,以及一些礦物、維生素等微量元素組成。

 各種肉的口感,區別在于組成它的蛋白質種類和結構。味道則主要來自游離的氨基酸和一些核甘酸。

 實驗室造肉有兩個主要步驟,第一是提取肌肉細胞,其二則是組成肌肉結構,前者容易,難在后者。目前人造肉的肌肉纖維,還是很軟,與實際的真肉還有段距離,看上去比較像是蛤蜊肉。

1.使用薄膜

 首先從家畜的肌肉組織提取細胞,在一個薄膜上進行培育。細胞會生長、擴張,然后從薄膜上脫落,等到脫落后的平面細胞群堆積到一定厚度時,就形成肉。

2.使用支架與生物反應器

 首先從家畜身上抽取肌肉母細胞,將其放在培養液中生長,接著倒入支架,放入生物反應器中,以培育出動物肌肉纖維。

人造肉的好處

 1.動物可避免被宰殺的痛苦。

 2.人們不再飼養牧畜和家禽,也必再擔心瘋牛症、豬流感、禽流感之類傳染病。

 3.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畜牧業占了世界耕地面積的70%,相對的,人工培育肉制品所占的地方肯定小得多。

 4.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牧畜、禽類排出的溫室氣體占全世界總量的18%,超過全球汽車排出的溫室氣體總和。人類若停止飼養牧畜和禽類,全球暖化問題將得以緩解。

 5.實驗室培育為無菌空間,可從根本上杜絕瘋牛症以及口蹄疫等病毒感染,而且這些人造肉還可加入有益人體健康的成分。

 6.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飢餓問題。

 7.可以作為遠征月球和火星的太空人的糧食,這比攜帶大量脫水耐儲食品和在太空種植農作物要方便得多。 
女星熱情推荐,網絡搶翻保濕冷膜!




試管肉 接受度待考驗 (下篇)

15/07/2011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

人造肉固然不容易製作,科學家還得突破一些瓶頸,才能造出口感、質感,都讓人滿意的肉類。

然而,另一廂,消費者對這類肉的接受度,也讓有心投資者考慮再三。

如果做出來的肉,爭取不到消費者的青睞,那就等于投入的心血、資金,都要泡湯了……

你是否能接受人造肉?

 如果你面前燒烤得滋滋作響的烤肉串,原來是實驗室產物;你在快餐店買的香噴噴牛肉漢堡,牛肉來源也是培養皿,你還有胃口嗎?你還吃得入口嗎?

 一位網民說:“人造肉聽起來讓人感覺很奇怪,畢竟它是實驗室造出來的,但對于現代人把藥品、維他命……這些化學合成、粹取物當食物吃,吃人造肉似乎就沒那么讓人感到彆扭。”

 他繼道:“不過人造肉也有很多好處,一是沒有寄生蟲問題,所以可以放心生吃;也不會有被病毒、細菌或普恩蛋白感染問題,換句話說,你不用怕吃到病死肉或感染肉。”

可怕病毒或令消費者改觀

 一位參與研發人造肉的科研人員對公眾的接受度有信心,他說:“我們在吃漢堡的時候,不會去想‘我吃下去的是死牛肉’。人們已經和食物的原料距離得很遠了,因此,讓他們接受培養出來的人造肉應該不會太難。”

 荷蘭人造漢堡計劃負責人馬克珀斯特教授對此更加樂觀,他相信:“只需要一種可怕病毒,比如禽流感,就可能改變消費者的看法,讓他們接受試管肉。”

 可以相像嗎?有一天,人造肉會占據大部分肉類市場份額,真肉反而變成導致一些慢性病的“不健康”的代名詞。

 “也許它們會像今天的香煙一樣被貼上警告標示,在超市銷售的‘天然’牛排上也許會貼出‘天然牛排有害健康’的告示。”馬克珀斯特說。

為安全食用捨棄基因改良

 為了向消費人證明人工肉可以安全食用,科學家捨棄捷徑──“基因改良”,而大費周章在動物身上提取細胞組織與天然抗生素。

 雖然如此,世人對人造肉的接受度,仍有待考驗。

 哈格斯曼從事研究干細胞在開發試管肉的角色,他坦承,要讓公眾接受試管肉,可能比解決技術難題更難。

或是缺糧解決方案

 如果沒有意外,依照目前人口發展趨勢,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億,人口爆炸,農糧吃緊。

 去年,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在英國皇家學會發表的21篇系列論文,主要討論糧食供應與農業發展等未來方向。

 缺糧問題令科學家們擔憂:“今后40年,全球食物需求量將增長70%,但全球已沒有多余的土地可種植作物。”

 人造肉或許可以作為其中一項缺糧的解決方案。

 人造肉研究團隊“新收獲”(New Harvest)指出,全球肉類市場年營業額高達一兆美元(約三兆令吉),到了2050年,需求將成長一倍。

 無論是從衛生、動物福祉及環保角度看來,人造肉是個很明顯的選項。

 畜牧業需要龐大的土地,只是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土地越來越不夠用,人畜爭地的情況將更為嚴峻。

身兼血管生成學教授與組織工程學家身分,馬克珀斯特教授就說:“未來幾十年內,全球人口的迅猛增長,將讓肉類供應愈來愈緊張。因此,人造牛肉、人造雞肉和人造羊肉,將成為未來的標準肉制品;人造肉將會是唯一的選擇。我們試圖向世界證明,我們能從試管中造出肉來。”

 目前,人造肉科學家致力制造出與天然肉一模一樣的質感與口味,然而,他們也相信,即使人造肉嘗起來和天然肉有些差異,人們很快就能適應,‘特別在他們沒有得選擇的情況下’。

 美國人造肉科學家本傑明遜在談到未來食物可能短缺時說:“我覺得人類應該要意識到這種可能性:我們再也不是生活在天堂。”

 只需要一種可怕病毒,比如禽流感,就可能改變消費者的看法,讓他們接受人造肉?

試管肉之父矢建食物生產系統

 人工肉並非是近年才有的事,早在1912年,就有科學家阿歷克斯卡雷爾在實驗室培養肉,他從雞胚胎切下一小塊心臟肌肉裝進一個長頸瓶內,再倒入神秘的培養液,並每天更換培養液,長期養著這塊肌肉。

 1931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曾在《標準》月刊上發表一篇前瞻性論文《50年后》,文中提到人工肉:“50年后,我們應該能避免畜養一只雞只為了食用雞胸肉或雞翅膀這種荒謬的事,也許可以利用適當的生長液分別培養這些部分。”

 然而,很少科學家認真看待與鑽研這個大膽的設想,50年后,人工肉還是沒能出現。

 荷蘭籍的威廉范艾倫是特例。現年已八十多歲的他,在二戰時參軍被日軍俘虜,在戰俘營中挨餓的苦難日子,讓他深明食物的重要。

 在營中,他被賦予分配米飯的任務,使他意識到別人的生命可能就掌握在他手中──他往他們的飯碗裝多少粒米。

 除了期望著戰俘伙伴們能盼到食物充足的一天,他也思考著戰后的世界如何才能建立一個公正的充足食物生產系統。

 戰后,艾倫重返學校,並進入大學,一次見到一名教授模擬卡雷爾的實驗,喂養一塊肉后,受到啟發,從此一頭栽進去,走上人工造肉、營養及生存科學的研究。

 畢業后,他做過多份工作。1981年,隨著干細胞的發現,他開始看到他的夢想變成現實的希望,以干細胞培育人造肉,並積極展開這方面的研究,最終被冠以“試管肉之父”的美譽。

賣掉專利積極投入研究

 1995年,艾倫寫下生產人造肉的計劃,並先后在荷蘭、歐洲國家、美國及日本取得專利,包括基礎概念、科學技術和商業化。

 他花了5年時間遊說下,2005年,荷蘭政府撥出200萬歐元(約844萬令吉)資助他與數名科研同伴成立的人造肉研究團隊。

 在經費用完時,他們成功培養出小塊肌肉組織,不過,離商業量產還有很長的距離。艾倫對此很氣惱沮喪:

 “我需要更多錢繼續我的研究,還清欠款。不幸的是,唯一的解決方法是賣掉專利。這樣很蠢,但是我別無選擇。”

 他的年齡已老大不小了,或許可深切感覺到時間的緊迫。

 傳統的研究很費時,他或許會另闢捷徑,用碰運氣的方法加快研究速度:“要找到培育試管肉的完美介質,你可以準備100瓶血清,每瓶包含不同比重的營養素,然后加入干細胞,等待。如果夠幸運,其中一個瓶子裡的肉會生長。”

 他無法像其他科學家一樣,要弄清每個細節及每一件事物的前因后果。

 于他,只要方法管用,就繼續前進,最重要的是,幸運之神站在他身邊……

 這位試管肉之父會不會為人類帶來更大福祉?我們且拭目以待。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