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與分類

社會 (113) 生活 (69) 程為 (68) 風潮 (67) 劉林李 (63) 潘有文 (62) 醒覺 (61) 健康 (54) 關懷 (54) 環境 (53) 教育 (44) 楊揚 (43) 楊潔思 (42) 涂素燕 (39) 許雅玲 (39) 食物 (35) 劉拓 (34) 疾病 (28) 經濟 (27) 醫藥 (24) 商業 (22) 家庭 (21) 搜奇 (21) 消費 (21) 文化 (20) 胡小平 (17) 育兒 (16) 興趣 (16) 娛樂 (12) 政治 (12) 女性 (11) 宗教 (11) 巫月圓 (11) 張家揚 (11) 歷史 (11) 法律 (11) 資訊工藝 (11) 馬來西亞 (10) 體育 (10) 交通 (8) 企業 (7) 旅遊 (7) 災難 (7) 科學 (7) 選舉 (7) 建築 (6) 歐芙伶 (6) 科技 (6) 何潤霞 (5) 玄學 (5) 投資 (4) 梵霖 (4) 楊芋 (3) 親子 (3) 婚姻 (2) 性教育 (2) 普住 (2) 節日 (2) 能源 (2) 身心靈 (2) 軍事 (2) 青少年 (2) 黃馨悟 (2) 中國 (1) 互聯網 (1) 亞蘿夏 (1) 動物 (1) 周家揚 (1) 器官捐獻 (1) 林艾萱 (1) 殷淑欣 (1) 水源 (1) 江子 (1) 王永明 (1) 石原 (1) 覃小萍 (1) 運動 (1) 陸易蓉 (1) 電器 (1) 黃利傑 (1)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垃圾分類

 

懂得分類垃圾變寶(第1篇)

27/05/2012  

報導:潘有文
圖片:攝影組、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做好垃圾分類,垃圾就能減少!  房屋及地方政府部估計,2020年時,國人每天制造3萬噸的垃圾量,如何處理垃圾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然而,只要懂得先在家中進行垃圾分類,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垃圾量也會大減。
 人才是垃圾的始作俑者,只要有心,在家進行垃圾分類,現在開始一點也不晚!
減少垃圾的關鍵之一,就是循環再用,但從我國垃圾量來看,資源再循環情況有待改善。
 目前,大馬有2800萬人口,5天內制造的垃圾可以覆蓋玻璃市州,一年的垃圾量,就可掩蓋半島最大州彭亨。
 這些數據顯示國人再循環率極低,來自房地部的數據指出,大馬人的再循環率僅有5%!
 在環保及廢棄物管理專家湯禮聰博士看來,政府這項數據有待商榷,因為5%的再循環數據未把私人界的再循環率計算在內。
大馬再循環率達20%
 “私人界滿踊躍地做再循環,官方並不知私人界在做什么。根據我的調查,大馬的再循環率大概達到20%。”他已把這項觀察所得告知政府。
 他指出,商場並未把使用過的鋁罐和寶特瓶丟掉,許多辦公室也沒丟棄廢紙,多數都把它交給回收公司,除了是環保考量,也因為這些東西能賣得一定價錢。
 “這些都是非官方的再循環情況,資料未被政府記錄在案。因為政府的資料來源是垃圾處理公司,所以計算起來再循環率就很低。”
 由于他是大馬政府與日本環境部合作計劃下,負責食物殘渣處理大藍圖負責人之一,在房地部擁有自己的辦公室,因此能直接向政府官員反映所見所聞。
 他表示,大馬再循環率已達到20%,特別是一些公益團體,例如著名宗教兼慈善單位──慈濟的再循環工作,已做得相當出色,由于未向政府呈上數據,政府方面就無記錄可循。
“目前政府在努力收集這些數據,但人力和其他方面的條件有限。”他坦言,我國政府在這方面的醒覺度,還未能與垃圾分類管理出色的日本相提併論,還有許多提升空間。
 日本的垃圾分類世界知名,人人從家中開始進行資源分類,除了減低垃圾量,也充分使用各種再循環物品。
先分類可減少處理程序
 積極投入推動垃圾分類宣導工作的環保人士郭喜保指出,如果能在家進行垃圾分類,就能減少之后的垃圾處理程序。
“我們支付的門牌稅包括垃圾處理費,減少垃圾后就可減許多費用。垃圾分類后,可減少20%的交通費用,隨后處理程序也跟著減少,這是連結效應。”
 他堅信,垃圾分類對整個大環境有利,如果人們不先開始這個環節,跟隨其后的工作就會越來越多。
 郭喜保是專于河流工程和排水防洪的土木工程師,也常面對垃圾影響河道或水利的問題,因此更確信垃圾分類的重要。
 垃圾不是垃圾,當你知道它的用處和如何使用時,就能替它找到好去處。
 郭喜保表示,大人罵小孩子“你是垃圾”,一般是指他沒有用像垃圾。他建議小孩應該回應大人:“你還不知道(瞭解)我,不要叫我垃圾!”
 情同此理,當你不知道想要丟棄的東西有什么用時,它就是垃圾;事實上,它們都不是垃圾,問題在于你不知道怎么使用和處理!
 垃圾分類是一門學問,讓你知道它是資源而不是垃圾,通過可循環和不可循環的資源分類處理后,這些垃圾就變成資源,獲得“重生”的機會!
廢棄物分類有三項
 垃圾分類是約定俗成的說法,專業名詞是固體廢料管理,而它只是廢棄物管理的其中一環。
 湯禮聰博士指出,廢棄物管理包括固體廢料、廢水和廢氣,各有各的處理方法。
 固體廢料包括可再循環的資源和食物殘渣,廢水是指工業和家庭排放的水源,廢氣則是指工業和汽車排氣污染,總稱即是廢棄物。
 湯禮聰博士在日本福崗大學修讀廢棄物管理學,以固體廢料為主,提倡垃圾分類和處理。
 他表示,一般人開始學習垃圾分類,不必急于分得太細,可先從基本的可循環和不可循環分類開始。
善用法律改變態度
 2013年,我國計劃推行垃圾分類,強制每戶住家把垃圾分成資源垃圾與一般垃圾,即可循環和不可循環垃圾。
 政府將推行一系列醒覺運動,讓人民理解垃圾分類的重要,並且貫徹“環保3R”理念,即減量(Reduce)、再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
 湯禮聰博士對于政府灌輸這方面意識,舉辦提升醒覺的活動一事不以為然;他向政府反映,讓人民不斷提高意識,不如直接改變人民的態度。
 20年前,政府就開始舉辦類似提升垃圾分類意識的活動,如果20年后依然花費大筆經費再做同樣的工作,不免令人搖頭嘆息。
 “大馬人的意識提高了嗎?改變了嗎?垃圾沒有亂丟了嗎?一樣沒變,因為大馬人被寵壞了。”他毫無保留的點出國人對垃圾處理的漠視態度。
 他相信已有70%的大馬人知道再循環,但卻不身體力行,這全是態度問題,“這是公民意識低,講環保就多此一舉,對牛彈琴。”
 因此,他認為政府不需再做提升意識的工作,而是需要施“鞭”,以法律規管,沒做好分類就處罰,否則就是鼓勵民眾不做垃圾分類。
 他強調,大馬人公民意識已在開倒車,經濟、硬體設施和人文發展步伐不協調,只關注國家發展、建設和經濟,卻忽視人文水平。
食物殘渣共佔半數
 任何國家的垃圾中,食物殘渣幾乎都佔了一半數量,如果沒有妥善處理,一般上它們的落腳處就是土埋場,然后腐化摻入泥土內。
 大馬政府已意識到處理食物殘渣的重要,著手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並與日本環境部合作展開食物大藍圖計劃,湯禮聰博士成為負責人之一。
“我著重在50%食物殘渣處理上,到底它可以做些什么?因為食物殘渣不能再循環,最多是在郊外地區,收來飼養雞豬,像吉隆坡這類城市化地區,已極少人飼養雞豬,因此食物殘渣大部分都是丟到土埋場。”
 除了餐館、商場、商店、家庭也是食物殘渣主要“生產商”,因此不能小覷這個問題。
 郭喜保指出,在處理廚余方面,一些毆洲國家政府讓人民登記,根據每天制造的垃圾發出種子和堆肥,種植各類容易生長的植物,如番茄、馬鈴薯等,解決廚余的問題。
 “肉類和疏菜的廚余,肉類會發臭,菜類腐爛了會滲漏出汁液,經垃圾車內機器一壓,汁全都流出來了。堆肥可解決30%問題,然后再把它變成有機食物。”他認為,不是每戶人家都懂處理廚余,因而需要進行更多教育工作。
三四十年前,在屋前種菜,以廚余和糞便施肥的方法隨處可見,現在這種情況已不復見。
 郭喜保相信這種生活習慣並不是消失,而是沒人鼓勵,“許多住在別墅的人,屋前也會種菜,因此它不是遺失,而是沒有醒覺。”
因為不懂處理廚余和堆肥,才會出現食物殘渣過多的問題;郭喜保相信只要能教育更多人如何處理廚余,就能改善食物殘渣過多的情況。
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一位日本朋友告訴湯禮聰博士,小時候父母不允許他與某個鄰居的孩子玩耍,原因是:“因為那個家庭沒有做好垃圾分類!”
 這在大馬人看來是不可思議,但就因為做好垃圾分類也是一種品德,日本人才會如此自律律人。
 “日本從災難中成長,因此能夠做到這樣的程度。天災、嚴重的環境大災難、工業環境污染大,經過這些事的人,現在已四五十歲,知道環保非常重要。”他說,日本人就以此來教育下一代。
 湯禮聰博士在日本福崗大學的教授,形容大馬人要像日本人達到自律和有紀律的程度,至少需要多三代的時間。
 人文應從教育開始,學校的教導並不足夠,如果為人父母者不以身作則,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下一代自然也就不會跟上來。

 

日本分類領先他國(第2篇)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
 日本,是垃圾分類經典代表國家。
雖然,日本各地的垃圾分類有些細微的差異,但殊途同途,只要花一些時間適應即可。 在日本東京工作的大馬女生吳鳳儀,接受本報專訪,分享自己對當地垃圾分類的感受與看法。
從中,讓我們瞭解垃圾分類融入生活的意義,以及反思大馬人在這方面的不足。
現年28歲的吳鳳儀(Ines Ng),目前是東京一間日本語學校的公關經理;最初,她到日本留學,在日本語學校上了一年課, 到翻譯專門學校進修兩年,隨后上兩年的影像專門學校, 就開始在當地工作。
 “我在大馬的馬來西亞日語協會學過三年日語,第二年,我參加了該協會舉辦的宮崎民家寄宿旅行,該次的旅行讓我更喜歡日本。因此,當我興起留學的念頭時,第一個浮現在腦海裡的就是日本,于是便決定了到日本留學。”他在接受本報電郵訪問,談起留學日本和工作的因緣。
公共道德意識高漲
 她在日語學校工作,接觸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其中大部分是亞洲人,剛到日本的外國學生,對于垃圾分類這回事,往往會搞不清楚狀況。
 “新生第一天上課的時候,老師們會安排時間講解日本的垃圾分類,並用幾種平常都會產生的垃圾,示範該如何分類。學生一般都覺得麻煩, 但久而久之就會習慣。”
 亞洲國家中,能把垃圾分類做好的國家極少,日本可說是這方面的佼佼者和“祖師爺”,對其他國家的學生來說,在日本學習垃圾分類卻是一件新鮮事。
 日本人從小到大,都在做垃圾分類,對于世界上還有人不把垃圾先分類就丟出去,覺得不可思議。
 不用分類就丟垃圾最簡單,日本人也這么想,但至少他們還會希望有人會為這些垃圾分類,最后才送到垃圾場。
 吳鳳儀表示,基本上日本人覺得垃圾未經分類不能送到垃圾場,“他們普遍認為垃圾分類對已生病的地球是一件好事,不能因為一己之私而忽略這個事實。”
 在日本生活,她感受當地人對垃圾分類的認真程度,完善的人文教育使日本人具有極佳的公共道德意識。
 “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 日本人看到街道上有垃圾的時候, 即使不是自己丟的, 也會自動自發把它撿起來拿到附近的垃圾桶,這的確真有其事, 我自己也看過不少次, 他們還會將其分類。”
 吳鳳儀自認有頗嚴重的潔癖, 撿起別人丟在地上的垃圾,對她來說是難以做到的事,所以非常佩服日本人對待垃圾的態度。
 也許有人會問:“日本人是自律,還是法律規定被迫這么做?不然哪裡會把垃圾分類做得這么徹底呢?”
非常自律一絲不苟
 請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日本各地區有自己的垃圾分類方式,一些地方還有罰款2000日元(約79令吉)的條例,對付沒有持續性做好垃圾分類的居民,但大部分日本人都是非常自律和自愛,把垃圾分類做得一絲不苟。
 “一般(沒做好垃圾分類)是不會被罰的,因為不會有人長期在垃圾收集處站崗,不會有人知道什么人丟了什么垃圾。”她說。
 如果收垃圾的工作人員發現不該是當日丟棄的垃圾時,會在該垃圾上貼上含有“今天不是收某垃圾的日子”的紙條,若是大型垃圾,就會貼上“丟棄大型垃圾需要事先預約”的紙條。
 她指出,一些小地方會施行必須在垃圾袋上寫上名字的條例,因此如果沒做好垃圾分類被逮到,可是非常丟臉的事,所以都會認真為垃圾分類。
 日本人對于垃圾分類認真的態度,是否讓身為大馬人的你,有著不一樣的啟示呢?
日本垃圾如何分類?
 吳鳳儀表示,日本普遍的垃圾分類方法是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再循環垃圾和大型垃圾四種。
 “根據區域的不同, 會進行更詳細的分類。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和再循環垃圾,都會在特定日子才能拿到指定的地方丟。比如我的公司是每逢星期二與五是丟可燃垃圾的日子,每月第一個以及第三個星期一丟不可燃垃圾,每逢星期四丟再循環垃圾。”
 她指出,至于大型垃圾需要預約,聯絡各地區政府機構派人前來收取, 而且需要事先到大型垃圾代理店購買處理券, 填寫個人資料后,貼到大型垃圾上, 再放到指定的地方和位子。
 此外, 辦公室、餐廳、商店等,需要購買“事業系垃圾處理券”,並貼在每包垃圾上面;至于丟垃圾的地點也有特別分劃, 一般上是幾棟建築物共用一個丟棄地點。
 她說,事業系垃圾處理券以容量計算,共分為4種,即10公升、20公升、45公升以及70公升, “我的公司一般都用45公升。”
 特定舊物必須回收
 在日本,法律規定電子和某些電器產品不能丟棄,一些可以免費回收,另一些則需自掏腰包付費,請人回收。
 吳鳳儀指出,大型垃圾不包括電腦、冷氣機、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 “如果有人要丟這些物品,必須聯絡特定的零售商或該品牌的生產商,請他們來回收。”
 日本特別制定“為了促進有效地利用資源”的法律,分別于2001年4月1日應用在商用電腦,2003年10月1日應用在家庭電腦,希望能大量減少電子垃圾,並且通過再循環有效利用電腦資源。
 “從這項法律推行日開始,所有電腦上都會付有‘再循環’的標誌(Logo), 有標誌免費回收, 若無就需要另外付費。”她說。
 另外,日本也設有“特定家庭用機器再商品化法”,冷氣機、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等電器,另外付費請指定公司回收,以便再循環舊零件,應用在新電器品上。
政商義務教導分類
 在日本,人民搬到新的地區居住,包括以合法身分逗留日本三個月或以上外國人,必須到市政府辦理登記手續。
 該地區市政府有義務把該區域垃圾分類表,以及垃圾回收日曆交給居民, 或日后郵寄至居民的新地址。
 企業方面,例如吳鳳儀任職的日語學校,有義務教導留學生如何分類。
 她說:“外國遊客都是使用街道的垃圾桶,一般分為可燃垃圾以及不可燃垃圾,垃圾桶上面都會有英文以及圖畫標示。”
 至于垃圾分類分得較仔細的公共區域是車站,分為報紙及雜誌、 塑料瓶、玻璃瓶及飲料罐。
大馬應向日本取經
 吳鳳儀已鮮少回到大馬,談及對日本和大馬兩地垃圾管理的情況,只能從回憶中去比較。
 “根據往年記憶, 我覺得(大馬)垃圾處理相關問題應該好好地改善。小時候,我經常到祖母家,她是住在組屋的,隔壁就是垃圾箱,整棟組屋的垃圾都丟在那裡,即使垃圾車來把垃圾收走后,還是很骯髒。蒼蠅、蟑螂、老鼠等,有哪個我沒在那裡看過的?”
 她表示,大馬應該規定非收垃圾日子,不要把垃圾丟出來, 才能避免垃圾, 尤其是廚余腐壞而引發的衛生問題。
 “不過,我也知道這是兩國習慣與文化不同, 真的要實行應該困難重重。”她說。
 從去年日本311大地震已可看出日本人紀律與自律,這是大馬人所缺乏的人文素養,從垃圾分類就反映出一二。
 吳鳳儀工作地區東京都台東區的垃圾收集時間表:
可燃垃圾 廚余、紙張、木屑、塑膠類、皮製品、衣服等。 每逢星期二、星期五早上8點前丟出。
不可燃垃圾 玻璃製品、金屬類、陶瓷器、打火機等。 每月第一個、第三個星期一早上8點前丟出。
再循環垃圾 報紙、雜誌、紙皮箱、飲料紙包裝、玻璃瓶、飲料罐、塑膠瓶、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以上東西如果不符合再循環垃圾的標準,就無法當作再循環垃圾、例如已經受到油類、農藥等污染的垃圾。)
每逢星期四早上8點前,需按照每類物件的處理方式處理過后丟出,例如報紙需要綑綁好。
大型垃圾 所有電器和家具(除了冷氣機、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干衣機、電腦) 需要事前預約,並購買大型垃圾處理券貼上, 一般都是早上8點前丟出。
吳鳳儀居住地埼玉縣,垃圾分類情況有所不同,雖然種類較多,但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可燃垃圾和再循環垃圾。
可燃垃圾 廚余、紙張、木屑、樹枝花草、布製品、塑膠類、皮製品、打火機等 每逢星期二、星期五早上8點前丟出。
金屬類及陶瓷器 所有罐頭類、雨傘、鍋子、刀 (需用膠紙封住刀刃)、碗碟等 每月的第三個星期三早上8點前丟出。
飲料罐資源 汽水罐、啤酒罐等 每月的第一個星期三早上8點前丟出。
玻璃製品資源 玻璃瓶、鏡子等 每月的第一個星期四早上8點前丟出。
塑膠瓶資源 飲料塑膠瓶、調味料塑膠瓶等 每月的第二個, 第四個星期四早上8點前丟出。
紙製品資源 報紙、雜誌、紙皮箱、衣服 每月的第二個星期三早上8點前丟出。
有害垃圾 電池、燈管、水銀體溫計等 隨時,需要拿到指定回收箱。
大型垃圾 所有電器和家具(除了冷氣機、電視機、冰箱、洗衣機、干衣機、電腦) 需要事前預約,並購買大型垃圾處理券貼上, 一般都是早上8點前丟出。

 

 

從小開始從家出發(第3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學習垃圾分類,從小開始,從家庭出發!


在垃圾管理這條路上,大馬已較日本、德國、台灣等地慢了許多拍,現在需要急起直追。


綜觀這些國家的垃圾分類推行的過程,都與教育有關;教育輔以法律,加上從簡單家居分類開始,降低家中垃圾量,或能使整個社會的垃圾管理步伐跨出一大步。
垃圾分類?聽起來就覺得很麻煩!”有人或許會不認可其價值。
 但成為一種習慣后,不止對住家和環境有利,保持清潔和衛生,也能影響更多人認同這種理念。
 2010年下旬,鐘向希到台灣探友,在那裡住了月余,台灣的垃圾管理氛圍,堅定她進行家居垃圾分類的決心。
 “我去台灣之后,(對垃圾分類)有更明確的概念。他們的公寓樓下有很多回收箱子,比我們(大馬)的分類還仔細。”她表示,公寓樓下不止有紙張、鋁罐的回收箱,還有收集廚余的容器。
台灣人環保概念強
 公寓管理層特別貼告示強調,嚴格執行垃圾分類,雖然不知若不妥善分類會否有任何處罰,但這已讓她對垃圾分類有更深刻的概念。
 她現居的大馬公寓內,只有一個垃圾站,可回收或不可回收的東西都放在一起;經過台灣一行,她非常渴望大馬的公寓都能執行垃圾分類。
 “台灣人民的環保概念很強,我在那裡每天傍晚都聽到垃圾車播著貝多芬的《給愛莉絲》(Fur Elise)樂曲,即使住在高樓都聽得到,人人就拿著分類好的垃圾袋,走到馬路旁等垃圾車到來收。”這些場景讓鐘向希對垃圾分類另有一番體驗。
 有句話說,言教不如身教,台灣的垃圾管理方式,已在民間發揮教育功能,台灣人明白垃圾不落地的重要,也同時教育了在當地的外國公民。
 其實,鐘向希早在2009年在所居住的公寓進行垃圾分類,把玻璃、鋁罐、塑料、紙張等做基本分類,垃圾分類已在她的生活園地撒下種子。
 “有時,同住的朋友會把一些東西,如鋁罐丟進垃圾桶,我看到就會拾起來,清洗干淨后晒干,再放進回收箱中。”她在屋內空出一處角落,專門存放可回收資源,定時將它們交到慈濟環保站。
控制垃圾量良佳方法
 改變的不是鐘向希一個人,她的母親也走向環保之路,也在家中進行垃圾分類。
 鐘向希在吉隆坡生活,近年回到家鄉檳城高淵時,赫然發現母親做著垃圾分類工作,把家裡可再用資源,分門別類后交給公益和資源回收單位。
 而且,其母親吃完橙后把留下的果皮做成酵素,拿來清洗家中用品,這個習慣影響了她,“現在我吃完橙后,也做起酵素,讓它發酵三個月后,就可以拿來用了。”
 從家裡開始,注意資源分類和利用廚余,即是控制垃圾量的良佳方法,如果成人開始擁有這方面的思想,也可以把它教給下一代。
在家實踐教育孩子
 環保及廢棄物管理專家湯禮聰博士在管理垃圾課題上,除了灌輸社會大眾這方面的概念,在家也不放過實踐的機會,除了與另一半攜手做垃圾分類,以及用堆肥方式處理廚余,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引導孩子學習處理垃圾。
 “我的家用放衣服的抽屜,分格來放玻璃、紙、塑料垃圾,例如我三歲的孩子喝了維他精,我就教育他洗干淨,否則螞蟻會來,然后告訴他們放去該放的地方。”就只這麼簡單,湯博士就把垃圾需要分類的觀念傳給了孩子。
 湯博士指出,分類不需要複雜,如果家裡沒有太多地方充做分類用途,就把垃圾分成兩類,一種是可以丟棄,另一種則可再循環使用即可。
 垃圾源頭之一來自住家,先從源頭開始處理,再把這個概念教育給下一代,兩代人懂得垃圾分類的重要,垃圾量自然會越來越受控制。
環保之余拉近關係
 “說環保,爺爺奶奶早就這么做了!”如果家中長輩向孫子這么炫耀,不失是教育下一代理解環保的方法之一。
 長輩們處身的時代,垃圾不多,下廚后的菜頭菜尾,不是餵了雞豬,就是成了菜園的肥料,這不就是環保嗎?
 積極推動垃圾分類的環保人士郭喜保認為不止如此,當一家人懂得垃圾分類的重要,認識環保不是口號,一起分工合作為垃圾分類,處理廚余,也能促進家人之間的關係,增加多一個溝通渠道。
 “家人組織起來,一起做垃圾分類,回收的錢可以捐給有需要的單位,一家人融合起來,家人關係也會變好。”他說。
 以堆肥來處理家中的廚余,讓家裡有一個小菜園或小花園;成年人忙著上班,小孩需要上學,只有老人家有空,就由他們幫忙種菜施肥,大伙吃著家人種的菜,不只飯香菜也香,家人關係也會變得更親密。
 此外,郭喜保堅信搞環保也是在搞好家人關係,同時協助改善環境,分類后的資源賣出后,可以獲得一定收入,可說是一舉三得。
 “垃圾堆積成山要去哪裡住?不減少數量就迫到眼前了。”他認為,從家裡開始進行垃圾分類,可為環保出不少力。
有毒垃圾處理棘手
 家居的垃圾分類,會遇上一個大難題,就是如何處理有毒垃圾?
 蚊油及殺虫劑瓶罐、油漆桶、干電池、燈管都有毒素,至今為止,我國沒有一個有效的處理方法,讓人民無所適從。
 如果把有毒垃圾當成普通垃圾丟棄,毒素入土后,危害環境和食水;如果放在家中,又會越積越多。
 湯禮聰博士指出,我國並沒有一個處理有毒垃圾的方法,政府也沒在即將施行垃圾分類方案中,提出如何處理有毒垃圾。
 “據我所知,有毒垃圾並沒有一個處理中心,除了把它們丟到南馬一個‘丟棄中心’,全部有毒垃圾都丟在那裡。”但是,他指出,那兒的處理費極高,費用由誰來付?
 在講座會上,常有人問他要怎么處理干電池,他的答案是環境部設有回收舊干電池的箱子,只要丟進去就算盡了責任。
 “各地的環境局應該都有一個收集舊干電池的箱。但是,其他有毒垃圾,如燈管等又該如何處理?”
 他期望看到相關部門能教導人們該如何處理,因為這些有毒廢棄物的殺傷力極大。
教育法律雙管齊下
 怎樣才能使人民在家做好垃圾分類?教育,還是制定嚴格法律?
 在湯禮聰博士看來,或許教育和法律並行,才是使大馬人做好垃圾分類的良策。
 “分類這個話題,可以分成兩種人:一種就像是日本人,他們從教育開始,紀律很好,不需嚴厲的法令管制,也可以做好分類,因為覺得自豪,能夠做的都做好了。”
 另一種人就需要以法治之,使他們知道不做不行,最后才發現它的好處。
 湯博士形容這兩種不同的人,一個能夠自律,另一個是靠法律來管制,大馬只用其中一種都未必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雙管齊下或是最適當的做法。

 

環保不分年齡(第4篇)

報導:潘有文 
攝影:潘嘉威
有關資源回收和分類工作,許多人的腦海中,自然浮現慈濟環保站! 擁有垃圾能變資源概念者,即使不會分類,都會把東西帶到慈濟定時收集資源的環保站,從中學習和觀察如何分類。
男女老少在慈濟環保站,辛勤的為資源分門別類和處理工作,其實就是垃圾分類的最佳教材!
每逢星期三和星期五早上8時至10時,雪蘭莪州蒲種金鑾花園第三區的慈濟環保站,慈濟志工在那裡做垃圾分類工作,瓶子、紙皮、電線、報紙、衣服、蛋盒、剖解電線等,皆在志工的巧手下,迅速被分類和處理。
 76歲的戴伯星和73歲的黃群英兩夫婦,風雨不改的到環保站協助分類工作,別看他們是老人家,處理公眾人士送來的資源,手腳俐落不遜年輕人。
 “我們來這裡已有一年多了,以前是去兩個環保站,但孩子不要我們辛苦,所以現在只來TK3(金鑾花園第三區簡稱)。”黃群英一面為處理塑料瓶分類工作,一面接受採訪。
樂齡人士佔多數
 這兩位老人家,在這個環保站的名氣可大了,志工們都愛稱他們為“契爺”和“契媽”,對他們的尊重程度可想而知。
 其實,戴老伯早前患有白內障,動了手術后,必須在家修養一段時間,但他熱心環保站的工作,一直嚷著要回來,志工們為了他的健康著想,一直不讓他回崗位。
 今年農曆新年過后,戴老伯的健康情況不錯,志工才讓他繼續做垃圾分類工作,“契媽”黃群英就一直寸步不離的跟著老伴,還兼當司機。
 慈濟環保站蒲種區協力組長陳婉兒表示,最初,戴氏夫婦是在環保站前面的早市喝早茶,志工邀請他們加入處理資源行列,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瞭解后,就成為環保站內的志工。
 老人家對于環保的想法,只有一個想法──就是“做,就對了”,因此一眼望去,在TK3環保站的志工,樂齡人士佔了絕大多數。
 65歲的鄧亞九就是一例,他無時無刻都騎著一輛腳車,在住宅區和商店穿梭,把廢紙皮和各種能回收的資源載回中心,樂此不疲。
 同時,他對于各種資源回收價格瞭如指掌,鐵類、紙盒、鋁罐至塑料品的回收價格都難不倒他,有時志工還要從他那裡更新最新的資源價格資訊呢!
環保人人能做
 另兩位老人家,六十余歲的胡金英和74歲的吳秀英,前者負責把舊報紙分類成10公斤一組,后者則負責處理舊衣物,兩老做起資源分類來,一點都不馬虎。
 家中的電線不能用了,把它放到環保站,取出裡面的銅線,可以賣出不錯的價錢捐出慈善;71歲的黃秀英負責剖開電線取出銅線,剖開銅線手法迅速,若不是熟能生巧,做起來還真的會左支右絀呢!
 還有一位名叫練佛養的老人家,不當小販后就是環保站的常客,除了幫忙分類工作,還買了台灣慈濟製作“寶特瓶衣服”,這件穿上去清爽的衣服,由12瓶1.5公升的寶特瓶製成,成為資源循回再用的最好證明。
 環保人人能做,垃圾分類學習就會,即使是上了年紀的人都做得到,年輕力壯者更加應該出一分力,把環保和垃圾分類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先接引參與后教育
 先讓人有興趣參與垃圾回收,才逐漸灌輸垃圾如何分類,一步一步來!
 蘇祈逢是慈濟環保站雪隆蒲種區的負責人之一,他坦言,不少人把家中沒用到的資源送到環保站時都沒有分類,工作人員就會進行后續工作,把各種資源分門別類處理。
 但是,這對志工而言,並不覺得麻煩,因為最重要的是使大眾先明白垃圾回收的重要,並積極參與,然后才在適當時機教育居民如何分類。
 這是一種社區環保,強調社區的互動性,因此在選擇收集資源的時間上,也做出了一定考量。
 “先接引參與,再宣導教育”,這是慈濟進行環保工作的方向;不強求也是一種教育,以身作則和潛移默化,往往最能讓人感同身受。
 “如果資源回收時間太長,志工會很累。因此,我們選在早上8時至10時,方便參與者可以在送孩子上學后,才到環保站;之后,再回去準備午餐。”蘇祈逢坦言,這樣的安排主要還是以家庭主婦和樂齡人士作為主要考量。
 另外一個原因是:早上這段時間太陽不曬,做起資源分類時不會覺得太熱。
先清洗再送環保站
 使用后的瓶瓶罐罐,把它分類或交給資源回收單位前,請把它洗干淨!
 垃圾分類其中一個重要關鍵,並不是把它分類而已,而是確保它是清潔衛生,否則回收者的后續工作又多了一層,甚至一些還會因骯髒不能使用而遭丟棄,浪費了可再用的資源。
 “我們認同要先清洗干淨,就像證嚴上人(慈濟創辦人) 所說:清淨在源頭。”蘇祈逢表示,他們也在宣導這種概念。
 例如,一些醬油、鼓油等瓶子,分類交出去前洗淨后,不會因為不衛生而產生細菌;而且,送到環保中心后,如果還需一些時間處理,也不會因此發出臭味。
 “目前交資源來環保站的,有先洗淨容器的人,還只是小部分。”蘇祈逢指出,這方面還有蠻大的教育空間。
回收物分類大不同
 民眾送到慈濟環保站的東西,各種各樣,需要時間分類整理;如果,民眾已有一些垃圾分類意識,先在家中處理好,確實可以為志工省卻不少時間,去做更多的環保工作。
 慈濟TK3環保站站長蕭鈴美指出,在紙類方面,就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例如一本書或簿子,外皮是一種類別,可與紙張分開處理。
 她指出,白紙上只有黑字,回收價格比白紙上有彩色字體或圖片來得高,后者只能當雜紙處理,“我也不知原因,也許黑白紙張可以再做成白紙吧。”
 以前,該中心分類書本和簿子時,特意取出書內的釘子,但回收商告知不用這個動作,因為機器會自動濾出這些釘子。
 在塑料方面,寶特瓶踩扁后,可以大量裝進袋子內,如果不這么做,回收商的羅厘就會載著很多空氣回去,增加運輸成本。
 蕭鈴美表示,比較讓他們頭痛的是塑料袋,雖然可以回收,但重量過輕,往往也需要踩扁,擠壓一起后,才能找到願意回收的廠商。
 此外,不少人一直以為光碟(CD)不能回收,原來它不止可以收,而且價格還不錯,每一公斤可賣出四至五令吉。
 至于舊衣物,回收商開出的價格不高,質料不佳的衣服,每公斤約30仙,較好衣物則有70仙,因此環保站的志工之一的劉華燕,就讓外勞或想買舊衣物的華裔人士選購,每一件從二令吉開始,最高售價于5至10令吉之間。
 “一些較為華麗的舊衣物,反而不能賣出去,只有回收商肯要。”她說。
 環保站有時也會收到舊抱枕或床褥,該站一再向民眾聲明不回收,但還是有人送來,本著不能拒絕捐獻者心態,劉華燕表示還是會收下來,然后再由志工想辦法處理。
設環保點方便鄰居
 除了環保站,慈濟還發動環保點方式,由志工協助左鄰右里,回收各種資源。
 陳婉兒指出,志工以住家為中心,回收左右各5戶鄰居的資源,然后由志工送到環保站。
 慈濟設立的環保站有限,這種化整為零,深入社區回收資源的方式,能為不方便把物品送到環保站的人,大開方便之門。
 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居民都會自行進行垃圾分類后,才交給慈濟志工人,無疑也是一種不錯的教育方式。
 蘇祈逢指出,不可能把資源從一區送到另一區,這很不方便,希望居民走路或騎腳車就可完成這個工作。
 “跨區(送交資源)沒有經濟效益,也很麻煩,給大家方便是慈濟的概念,這也是就近的接引。
 所以,推動環保,一定要在社區內。”他說。


碳化技術減垃圾量(第5篇)

報導:潘有文 
圖片:攝影組、受訪者提供
 垃圾不分類,就需要更多垃圾土埋場,焚化爐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有多大?  傳統土埋場處理費用廉宜,但看來並不是最佳方法,而且已有更新的綠色科技,例如碳化科技出現,為處理垃圾帶來更多選擇。
 科技處理垃圾較傳統方法昂貴,但它能減少更多后遺症,長遠來看,或更有利環境。
 如果人民不主動做垃圾分類和再循環減少垃圾量,政府是否應盡快采用綠色科技處理垃圾問題,以減少垃圾帶來的負面影響?
垃圾分類目的之一,就是希望把有用資源再循環,減少垃圾量;但是,國人對垃圾分類的醒覺有待提升,制造的垃圾量居高不下,而這些垃圾的命運最后就是去到土埋場。
 除了土埋場與焚化爐處理垃圾,如今已有不少綠色科技出現,例如碳化垃圾技術,就能夠協助處理和減少垃圾量。
 碳化技術處理垃圾是解決垃圾堆積如山的另一個選擇,這項源自百多年前歐洲木頭碳化的方法,如今演變成綠色科技。
將垃圾變成碳
 本地綠色科技公司Nasmech,已把碳化技術成功運用在工業和生物垃圾領域,並且于2006年獲得天然資源及環境部的經費協助,博特拉大學經兩年研究,證實碳化生物垃圾(Biomass waste)的可行性。
 該公司董事經理王富耀指出,本地一家日本著名相機及印表機公司,在其雪蘭莪州莎阿南的公司總部,置放一台約半間大型會議室大小,一噸垃圾容量的碳化機,處理公司垃圾和食物殘渣。
 “原本那間公司每兩三天就需要有一輛大羅厘載走公司內的垃圾,使用碳化機后,每七天才需要處理碳化后的垃圾。”Nasmech營運總監徐添財補充說。
 碳化技術並非直接燃燒垃圾,而是以攝氏150度至300度的溫度,在裝垃圾的容器外烘烤,使它變成碳。
 一個100畝地的垃圾量,碳化垃圾后可減少至10畝,換言之能減少90%垃圾量。
 碳化技術與焚化爐皆需要較高處理費用,前者的費用至少每噸100令吉,后者則是100至150令吉。
政府津貼省運輸費
 雖然碳化機可以處理生活垃圾,但不適宜住家使用,需要政府管理,或是政府津貼較大型企業購買碳化機使用,因為機器費用介于50萬至100萬令吉。
 徐添財表示,酒店、快餐店、大型購物商場、旅遊中心如刁曼島等,若由政府津貼業者使用碳化機,不止能減少垃圾量,也能省卻載送垃圾的費用。
 減少垃圾和妥善處理垃圾,無疑是政府和人民共同肩負的責任,如果人民不願進行垃圾分類,政府又不注重廢棄物管理,研究使用科技處理垃圾的可能性,可想而知,未來我國的環境和人民健康將每況愈下。
長遠計劃值得推行
 不管是焚化爐或碳化技術,兩者所需的成本是土埋場的一至兩倍,價格決定一切,政府和人民都未必願意使用焚化爐或其他綠色科技。
 “我國政府用于土埋場的垃圾費用是每公噸40令吉,焚化爐的價錢是每公噸100至150令吉,相比之下,政府就會認為這麼貴怎麼做?”環保及廢棄物管理專家湯禮聰博士指出,在于費用使用科技或傳統處理垃圾的關鍵。
 他認為,政府這個觀念有待商榷,因為科技處理與傳統土埋垃圾不能相比,就像把橙與蘋果放在同一個天秤上。
 “40令吉把垃圾丟進土埋場,不能與焚化爐100至150令吉相提併論,因為土埋並不是解決問題;土埋垃圾會一直不斷腐爛,制造溫室氣體、廢水,污染地下水等等,可能過了40年,土埋場關閉了,(政府)還要花很多錢處理土埋場,土地也因此廢了。”
 他指出,若從經濟角度來看,土埋后數十年再付出的費用,可能比現有焚化爐處理費用還高。
 “有遠見者才會用焚化爐,因為把95%的垃圾燒掉了。等同現在付費處理以后的問題。”
用在四大類廢棄物
 碳化技術把有機物(也稱有機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s)碳化成粉狀,可以土埋,不會與其他物質融合,而且可以制成煤炭,充作發電用途。
 有機物是指含碳化合物(除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鹽、金屬碳化物、氰化物)或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例如塑料也屬有機物。
 徐添財表示,碳化技術可使用在四大類廢棄物上,分別為生物垃圾、工業垃圾(Industrial Waste)、醫藥垃圾(Medical Hazardous Waste)和生活垃圾(Municipal Solid Waste);其中,生物垃圾和生活垃圾可制再循環燃料,工業垃圾和醫藥垃圾的碳並不適合。
 生活中的任何垃圾皆可碳化,尤其是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經碳化后,其能量相等煤碳6000大卡(Kilocalorie),一般的煤碳能量介于4000至6000大卡。
 王富耀指出,該公司碳化垃圾過程,需要大量能源,因此就會取用生物和生活垃圾的碳,剩余的才銷售出去。
 碳化后的生活垃圾雖能制成煤炭,但無法供發電廠使用,因為發電廠購買能源穩定的煤炭,而生活垃圾碳因元素不一而各有不同。
 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其碳的大卡較高,如果只是食物殘渣,其大卡偏低,而且與塑料碳相差數倍,因此不受發電廠青睞。
該不該用焚化爐?
 在垃圾土埋場和焚化爐之間,后者遭人爭議的原因在于燃燒過程會釋放二噁英(也稱戴奧辛,Dioxin),它是工業上沒有用處的副產物,其化合物是脂溶性的,會積聚在動物脂肪組織及植物的某些部位,對人體有害。
 但是,隨著科技發達,焚化爐科技今非昔比,不少國家和地區如日本、德國、新加坡、台灣等,已采用焚化爐處理垃圾。
 湯禮聰博士指出,塑料袋在焚化爐燃燒會產生很大的能源,因為塑料袋由石油制成,石油就是能源。
 “塑料垃圾拿來發電是滿好的,不過其產生的廢氣就要用高科技把它處理好,不然就會產生許多毒素。”
 他表示,日本科技發達,已能良好控制焚化爐產生的氣體,包括掌握在何種溫度才會產生二噁英。
 “焚化爐技術已經成熟,在大馬,使用焚化爐價格較高,誰會去承擔費用?”湯博士指日本人擁有願意付費(Williness to pay)處理垃圾的意識,但大馬人不瞭解要享受美好和干淨的環境需要付費的道理。
 日本把垃圾分為可燃燒和不可燃燒,就是因為使用焚化爐技術,燒掉95%的垃圾后,剩下才會土埋;換句話說,就是減了95%或以上的垃圾。
 “垃圾燒出來的灰是很穩定的,只是有極少量會繼續腐化。因此,日本的土埋場很小,吉隆坡一天3000噸的垃圾量就蓋滿了。”對湯博士來說,使用焚化爐沒有問題,因為技術上已有極大的躍進。
 對于非政府組織指焚化爐帶來空氣污染和二噁英的爭議,他認為這是十多年來的老問題,當日本和德國這些國家已解決焚化爐技術問題,指責者卻還未更新這些資訊。
 “爭議者看過先進的焚化爐嗎?或者去過大馬最糟的土埋場看過嗎?那是多么的糟糕,污染水源也污染空氣。”他發出質疑,如果這群人的答案都是沒有,那究竟在吵什么?
 他相信,如果大馬認為已不需要垃圾土埋方式,就應該選擇進步和改變。
日本碳化生活垃圾
 日本生活水平高,樣樣皆貴,企業經營者總是想設法降低成本,連處理垃圾都要深思熟慮,因此已有企業購買垃圾碳化機,減輕經濟負擔。
 徐添財表示,一些日本企業在自家停車場範圍置放1噸或10噸的碳化機,收集整個企業的垃圾,碳化后再由羅厘載去最靠近的土埋場。
 雖然碳化機因體積關係,不適合家居使用,但卻適合酒店、餐館或大型購物中心,因為能夠即時減少垃圾量,以及省下不少運輸成本。
 在我國,目前碳化機分為手動、半自動和自動三種,若以容量區分,則有1噸、10噸、50噸和100噸數種。
 王富耀指出,該公司並不走大型垃圾處理方向,即以超過100噸的機器碳化垃圾,而是視需求而定增加,“例如,如果每天生產20噸垃圾,就以兩個10噸的碳化機處理。”

控制產品包裝才治本(完結篇)

報導:潘有文 
圖:攝影組、互聯網
 如果能從因由開始控制和減少制造垃圾的可能性,垃圾泛濫問題就不至于難以收拾。  如果政府在制造垃圾的源頭,制定政策加以規範,垃圾量不會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民眾只購買所需,抱持不浪費的觀念,秉持這些基本且簡單的原則,才能減少垃圾。
 選擇你該做的,做好你所選擇的,這是要不要,而非能不能的問題!
過年過節,個人或企業收到的禮籃,華麗好看;事實上裡面的產品並不多,禮物紙、膠紙、大籃子、填在籃子底下的舊報紙,或許還多過產品。
 在超市內買一包零食,包裝看來漲鼓鼓,拆開來發現空氣至少佔了一半或以上,能吃的零食少得可憐。
 現代消費者注重包裝,越好看越有吸引力,無謂的包裝無形中制造更多垃圾!
 環保及廢棄物管理專家湯禮聰博士對這種情況略有微言,他說:“大家非常專注在不對的地方,現在談處理垃圾,但制造產品那部分卻未去處理。”
 換句話說,即是本末倒置,不斷處理垃圾問題,但未管理商家和企業,任其隨意設計多余包裝。
產品包裝造就垃圾
 “就說月餅吧,每年的包裝越來越夸張和漂亮,(在大馬)沒有法令管制,但在台灣和韓國就有包裝法令,限制包裝所使用成分和元素的最大巴仙率。”湯博士以韓台兩地的情況為例。
 另一個例子是雞精,港台的雞精包裝連瓶子之間的距離都有規定,不可以超過一定的尺寸,避免距離過寬而需要加寬包裝。
 在大馬,湯博士也有類似經驗,新年購買年貨,產品盒子很大和漂亮,但產品才只有一丁點。
 “我國沒有法令控制產品包裝,因此商家可透過包裝吸引消費者購買,如果有包裝法令,產品包裝可能只需(現有)原本的20%大小而已。”湯博士這么表示。
 強調綠色生活的環保人士陳秀鑾,與丈夫過著幾乎“零垃圾”(Zero waste)的生活,但還是避不開包裝產品的困擾。
 她指出,“零垃圾”是不可能的事,確切地說是最少量垃圾(Minimum waste),她使用太陽能電源、廚余全都堆肥、上菜市場自備容器,甚至可以自制飲料,把制造垃圾的幾率減至最低,但不能避免的還是塑料包裝(Plastic packaging)。
大馬缺廢棄物政策
 偶爾,她需要購買一些粉狀食物原料,或者餅干,產品的包裝無可避免成了垃圾。
 湯博士指出,大馬沒有產品政策(Policy on product),只有廢棄物政策(Policy on waste),未能有效控制產品包裝所制造的垃圾。
 他已向政府相關方面反映,但處理垃圾和商品的部門不同,后者只注重產品銷量,不管產生廢棄物的問題,因此何時才能獲得重視和處理,依然是個大問號。
 控制產品包裝,能夠減少廢棄物;只著重在垃圾管理,但另一方卻又不停制造更多垃圾,垃圾分類做得再好,垃圾量還是會居高不下!
5R概念決定垃圾量
 垃圾或資源,在一念之間!
 如果購買和使用產品前,再好好想一下,你是需要或是想要,就能減少垃圾。
 環保概念強調3R,即減用(Reduce)、重用(Re-use)和再循環使用(Recycle),但對大馬環境、科技和發展中心(Centre for Evironment, Technology & Development Malaysia,簡稱CETDEM)創辦人古蜜星(Gurmit Singh)來說,還需要加入兩個R,分別是反思(Rethinking)和修復(Repair)。
 而且,他的5R先后有序,反思必須排在首位,緊接著是減用、修復、重用,最后才是循環再用。
 “先想清楚你需要什麼,才去購買,這個非常重要。5R這個概念,我曾對一位擁有拿督斯里名銜的前部長提起,最后他也認同這個看法。”古蜜星強調,如果不先想清楚就買,就會制造更多垃圾。
 在他看來,買了東西之后,若使用一段時間,產品出現狀況,需要盡量維修和再用,最后不能使用才交給回收商或捐出去。
 因此,他非常重視購買每種物品前的決定,特別強調購買所需要的和綠色產品(Buy need and green)。
 一切從源頭和念頭開始,一個念頭就可能制造多一個垃圾,珍惜資源與否,能夠決定垃圾數量多寡。
廚余堆肥有心就行
 許多人通過垃圾分類,讓資源回收再用,但遇上廚余問題,往往會束手無策,因此懂得如何堆肥相當重要。
 陳秀鑾一直以來都在做廚余堆肥,二十多年前經營小農場,直到現在住在八打靈再也,與創辦大馬環境、科技和發展中心的丈夫古蜜星都堅持不浪費食物,並且做好堆肥工作。
 她住家外是一片青綠的植物和菜類,這些都是她堆肥和勤于種植的成果,想要吃什么就去摘了煮來吃。
 也許有人會問:“堅持做食物殘渣堆肥,應該不是每個人可以像你這樣堅持吧?”
 她堅定的說:“為什么會做不到,有心就可以!”
 在她來看,不管是做堆肥,或者堅持出門帶環保袋或容器買東西,都是自己的責任,只要當成是自己應該做的事,不是特別因為某些原因,例如因為想要環保而環保,就可以堅持到底。
 她也是大馬環境、科技和發展中心有機農業項目協調員,計劃在今年11月舉辦一項“烹飪挑戰者”(Cooking challenger)活動,讓民眾知道如何從購買有需要的疏菜和肉類,到廚余堆肥,以此提高消費人和小販的醒覺。
 此外,她會在6月23日,在該會舉辦的“有機日”活動現場,教導出席者如何堆肥,希望讓更多人透過堆肥,減少制造廚余垃圾。
食物殘渣破壞力大
 大馬50%的食物殘渣中,10至15%是被浪費掉的食物,即是原本可以食用,卻由于不同原因而遭人丟進垃圾桶。
 湯禮聰博士指出,他在垃圾土埋場看到的食物殘渣,從外表看去,不少是還能食用,有些因為過期才成為垃圾,這是由于消費者處理不當,以及胡亂購買東西的結果。 
 “食物殘渣會腐爛,制造溫室氣體,破壞力極大。”他是我國政府與日本環境部合作的食物殘渣大藍圖負責人,特別強調食物殘渣不能等閒視之。
 他表示,食物殘渣不只來自住家,酒店、食堂、霸級市場、制造食品的工業等,都有極多的食物殘渣,如何處理需要嚴謹地規劃。
一切人為無關垃圾
 時常聽到塑料袋不能腐化,沖進海裡后,海龜吃后會哽死,如果沖進水溝,就會造成水災。因此要減少使用塑料袋。
 這項環保組織人士常向外發出的呼吁,環保及廢棄物管理專家湯禮聰博士認為不完全正確。
 “海龜吃了塑料袋哽死,你不怪丟塑料袋的人,而去怪塑料袋?塑料瓶子在水溝阻塞造成水災,你不怪丟的人,反而怪塑料瓶子?”湯博士提出這樣的疑問。
 他表示,垃圾土埋場的塑料不能腐化,這與人們沒有資源分類和再循環使用有關,如果把責任歸咎于塑料這個“死物”,于理不合。
 “一切都是人為。”他認為這與人的態度有關。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空巢父母也有新轉機



25/05/2012

報導:楊揚
圖:互聯網
 五六月份,母親節連結著父親節,是蛋糕店最好生意的月份。各類媒體上也充斥著配合相關節慶的各種促銷活動,熱門禮品包括金飾、按摩椅、電器、廚房炊具等。  在這種宣揚濃蜜親情的節慶,最觸景生情的,莫如子欲養而親不在,或是親子相隔兩地無法見面的族群了。
 甫邁入空巢期的父母,感觸或許更深了……
雛鳥羽翼長豐了會離開鳥巢獨立生活,鳥巢只剩鳥父母。人類也一樣,一旦家中子女長大離家,出外升學、工作或成家立業,家就像雛鳥離去的鳥巢一樣,成為“空巢”。
 空巢若還有一老相伴,那還好一點,換是單親家庭,這個空巢就只剩一個人孤伶伶生活了。懂得安排生活,填滿時間還好,否則每天在四面牆中數日子,那也實在太難熬了。
 邁入空巢期,許多家長會感到空虛、若有所失或低沉失落,有的甚至還出現身心疾病。
 東方家庭大多把生活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縱使夫妻間感情淡泊,不少夫婦為了孩子,還是會維繫這個家庭。
 一旦孩子離巢,婚姻中少了孩子這個維繫家庭的核心及潤滑劑,特別是若兩夫妻退休后,日夜相對,大眼瞪小眼,難免磨擦大,一些婚姻因此受到衝擊。
 現今社會,空巢現象極為普遍,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共有1.67億人,其中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不是沒有與孩子一起居住,就是沒有子女。
重拾“第二春”
 中國實行一胎政策,現今該政策下的第一批獨生子女已長大成人,隨著他們成長離家,那年屆中年的父母也進入空巢期。
 空巢期碰上男女更年期,或會讓這些中年父母加倍受煎熬。
 專家指出,人到中年,無論是個人生理、心理都處于重大轉變中,若處理不當,不但易出現身心疾病,甚至婚姻也會出現問題。
 然而,空巢期也不盡然都是壞的,往好處看,若是懂得善用空巢期,重拾之前因為照料孩子而耽擱的興趣乃至夢想,或許會為生命帶來“第二春”,給生活帶來新轉機與活力。
調整心理建立社交圈子
 著名家庭問題專家王墨指出,中年空巢期不同于傳統的空巢期,中年夫婦大多尚在工作崗位上,只要積極面對、主動調節,一般都能擺脫空巢期的不適感,重新明確在家庭生活中的定位和社會角色的扮演,適應新的生活。
 因此,空巢父母學會調整心理狀態特別重要,不但要學習寵愛自己,也要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發展嗜好,運動等活動,或是重新投入職場,轉移生活重心,不再將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讓自己情感獨立。
 專家也指出,女性必須改變一些原有觀念,不要只是把自己定位為一位母親,他們須認清自己同時也扮演妻子、女兒、朋友,甚至職業女性等角色,養兒育女不應是生命中唯一任務。
中國父母情況嚴重
 家中孩子多,年長的孩子離家后,還有年齡較小的孩子陪伴父母,有時間讓他們逐步適應漸漸空去的家。
 但是對于獨生孩子的家庭,空巢對父母的衝擊,相對來說就顯得特別大了。若是父母的全部注意力及萬千寵愛都集中在這個孩子身上,孩子一旦離家,父母生活與精神失衡的情況也會特別嚴重。
 因此,在中國,空巢問題極為普遍,當地電視連續劇《空巢》,就是以此為主題。
 我們一般想到,父母過度照料孩子,怕會培養出草苺族孩子,然而,可曾想到,父母過度把情感投注在孩子身上,在孩子離開身邊時,自己本身也會有情感無法自立的問題?
 到美國求學的珊珊就大吐苦水:“我媽每天晚上八點半一定來電,要我向她報告一天行蹤,跟什么人交往等。我試過有事錯過了她的電話,她就一整晚忐忑不安擔心我出事。雖然我離家很遠,但是感覺一切牢牢在媽媽的掌控中,令我覺得很壓力。”
 另一位男生李健也說,每天通電話,李媽媽都會對他囑咐了一遍又一遍,“我就知道媽媽整顆心都繫在我身上,爸爸工作忙,沒時間陪她,我就想不能讓媽媽再這樣下去了,得讓她找點事情做。”
 他在國外每天都健身,因此,他也建議媽媽參加健身俱樂部,不但可以健身,也能轉移注意力。此建議果然奏效,加上李媽媽后來又找到一份工,終于走出過度依賴孩子的情結。
 單親媽媽劉笑彤常設想兒子離巢上大學以后的情形;是否下班后,等著她的就是孤伶伶沒有人氣的家?
還好她不抗拒寂寞,也樂意享受寂寞,加上看書旅行,讓空巢生活過得自在。她笑說空巢帶來自由,出門旅行不需再受兒子學校假期的限制了。
女兒拉線老媽得伴
當然,若是能像陳莉君那樣就再理想不過了。
 陳莉君是中國人,在日本留學及工作,旅居日本多年,而她的哥則在美國生活,10年前父親去世后,天津只剩母親和幾個親戚。
 她每年都回國探親,也替母親辦探親簽證來日,但是縱使母親來日本,她白天仍得工作,無法多陪母親。
 陳母在小孫女放學后帶她到公園走走。不料在公園碰到一位對中華文化很有興趣的日本老先生。
 在陳莉君的翻譯與拉線下,最終兩位老人結成連理,陳母在日本生活更為充實,不用天天等女兒回家,卻常可以共享天倫了。
空巢綜合症不分男女
 雖然,空巢綜合症患者多為女性,然而,空巢期並非只刺激女人,男人也一樣會有空巢期症候群,而且,更糟糕的是,男性普遍抱著“男人有淚不輕彈”的心理,傾向隱藏憂慮、失落、不安等他們認為有損男性尊嚴的情緒。
 在男性身上出現的症狀包括焦慮、憂鬱、失落感、危機感等,這些負面情緒日累月積,難免最后悶出病來。
 還在工作崗位上的男人,或許還可寄情于工作消減鬱悶,但是一旦他們從工作崗位上退下,真正的挑戰才算正式開始。
 因此,男人宜提前進行生涯規劃,在退休前就做好準備,培養新的興趣、擴大生活圈子及加緊與妻子朋友的關係,以便在退休后,生活不致因沒事幹而失去重心。
 此外,空巢對老人的殺傷力不可忽視,特別是獨居老人。
 專家指出:“由于子女不在身邊,失去相應的社會支持和情感交流對象,空巢老人常感到孤獨和寂寞,對自己的存在價值表示懷疑,容易陷入無趣、無助的狀態,這些負面情緒長期存在,易引發空巢綜合症。”
 空巢綜合症可以導致內分泌、中樞神經的失調、免疫功能下降,易誘發或加重冠心病、高血壓、支氣管哮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一些空巢老人還容易患老年癡呆症,或心理健康問題。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職場自保

 

女性經紀風險較高(第1篇)

23/05/2012

報導:涂素燕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最近吉隆坡連續發生女地產經紀被殺棄屍,以及會客遭禁錮劫財劫色事件,讓人揪心。  房產經紀、保險經紀、業務員等職業,需要跟陌生人在陌生地方打交道,相較于其他行業,面對更多不可預測的風險……
女經紀曾彩美于本月8日早上11時許出外會見客戶,收取兩千令吉訂金后,被匪徒連人帶車擄走,被劫財殺害。
 數天后又有一位女經紀,接到一位女子來電要求看房子,抵達公寓后發現還有一位男子在場。
 女經紀相信是給2人聯手制伏,被男子強拉入房強奸,女子則在客廳等候。
 兩位男女后來搶走女經紀手機、手提電腦和數百令吉現款,駕走對方的豐田轎車。
 房產經紀需要單獨帶陌生客戶前往看房子,而且很多時候是在空置建築物里跟客戶獨處,居心不良的匪徒得以借此機會假扮客戶犯案。
 去年,加拿大多倫多也發生一宗綁匪精心設計假扮客戶,綁架一位華裔金牌房產經紀的案件。
 猖獗的匪徒,借簽署買賣協議書的機會,綁架了業主和房產經紀。
備有自保小冊子
 其實,加拿大多倫多地產局,考慮到房產經紀工作時的安危問題,特別為房產經紀準備了一份小冊子,傳授自保招數。
 當地一些地產公司為了保護房產經紀人身安全,會要求客人和經紀在公司會合,同事便知道經紀會與誰看房子,同時公司會記錄帶客看物業的時間,經紀有任何狀況可以第一時間通知公司。
 儘管當地房產業保護房產經紀人身安全的意識相當高,可是還是發生這種遺憾的事,所以房產經紀在帶客戶看房時,必須提高警覺性。
 匪徒喜歡以體格體力比自己弱的對象為獵物,女性身型一般較嬌小,容易成為目標。
 所以女性從事地產經紀、業務員等這類需要跟陌生人約談行業,要多加留意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驗證身分保障安全
 據本地一些資深房產經紀說,確實聽說過一些代理廠房的經紀,帶客戶看廠房時,被客戶搶劫。
 多數廠房都設在人煙稀少的偏遠地方,歹徒容易下手,所以代理廠房的經紀風險比較高。
 女經紀帶客戶看物業,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這類事情在本地房產業界甚少聽說,這次發生這種不幸事件,業內同行自然特別關心和感到不安。
 房產經紀孫麗晶從事經紀行業以來,沒發生過不愉快的事,但為了自身安全,她平日跟客戶接洽或帶客戶看物業時,警覺意識非常高。
 她建議,要避免發生意外,最重要的是驗證客戶身分,“不是所有客戶要求看物業,我們就會答應帶對方去的。”
 她會通過問一些問題驗證客戶身分,有時也要憑自身經驗和直覺,判斷客戶是不是有問題,是“真客戶”,還是另有“企圖”。
 另一位房產經紀黃國忠表示,“不只對經紀來說客戶是陌生人,對客戶來說經紀也是陌生人,我們在擔心遇到假客戶時,客戶也怕遇到假經紀。”
 他認為,驗證雙方身分,對經紀和客戶來說都是一種保障。
借著交談過濾顧客
 客戶一般是通過電話跟房產經紀聯系,經驗豐富的經紀從跟客戶談電話那刻起,就會多問對方幾個問題,過濾“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客戶。
 孫麗晶雖沒碰過“意圖不良”的客戶,卻遇過各種“古靈精怪”的客戶。
 有的客戶只是把看房子當成“興趣”,有事沒事要經紀帶他們看房子,也有一些客戶本身是銷售員,找上房產經紀只不過是要對他們推銷產品。
 所以每當有人致電給她表示要看物業,如果要租賃或購買的是店面,她會先問對方做的是什么生意、是否辦了商業登記、注冊的店名等問題。
 若是要租賃或購買房子的,一般就會問多少人住、有沒有在這帶看過其他房子、對房子的要求等問題。
 從以上問題,大概可以判斷對方是否有誠意看物業,“其實多數客戶如果真要買房子租房子,一定會事先做一些功課,了解找房子的地帶。”
 十問九不知的客戶,可能只是“消遣”經紀,或者有其他不軌意圖,需要特別小心。
自設准則以防受害
 孫麗晶說:“先了解客戶的目的和需求,合適才帶他們看物業,除了可以避免意外發生,也可以避免浪費時間,畢竟我們是免費帶客戶看房子的。”
 還有如果是通過手機傳短訊給她要求看物業,她一般不會回復。真正有誠意要買賣或租賃物業的人,通常會通過電話聯絡經紀。
 “講電話至少可以通過聲音,分辨對方是否是真的客戶,但是手機短訊就很難。”
 就算驗證了客戶身分,她也不會隨便隨時帶客戶看房子。
 “我多數負責二手物業,如果房子有屋主或租戶在,我才會在晚上時帶客戶看房子。”
 要是空置的房子,除非丈夫或同事陪伴,否則她不會單獨帶對方看房子。
 “一些客戶可能下午5點打電話來,說6點要去看房子,我一定不會答應,會建議隔天白天去看,要是對方因為工作不方便在白天時間看房,我就會建議星期六星期天。”
拒絕客戶搭順風車
 翁麗晶在跟客戶談電話時,就會先問對方幾個人一起去看物業,“如果看的是雙層排屋,一般都是一家人一起去看,比較少單獨的。”
 她的原則是,不管對方是男是女或多少人,都絕對不會讓客戶乘搭順風車。她會坦白告訴客戶,因為人身安全問題,不方便載送客戶。
 如果對方真的不會去那個地點,又沒有交通工具,她會要求對方搭德士過來,要是對方有交通工具,她會約對方在人多的地方碰面,再跟在她車子后面一起去到目的地。
不與客戶單獨相處
 帶客戶看物業,如果看的是公寓房子,孫麗晶會約對方在公寓樓下的保安亭碰面,大家一起向保安登記后才上樓。
 如果房子還有人住在里面,她才會陪同客戶一起進去看並向對方解釋,如果是空置的房子,她會讓門開著,請客戶自己進屋里看,自己則會在屋外等待。
 如果是空置的雙層排屋,又沒有保安亭,她會提早到場,打開房子大門,客戶到了以后,坦白告訴對方:基于安全理由,我不方便跟你一起進去,你可以自己進去慢慢看。
 她自己則站在房子馬路旁,附近鄰居或車輛經過可以看到的地方。“多數客戶都可以接受我的理由,不會因此不高興。”
經紀需要注意事項
 房產經紀需要跟陌生人打交道,工作時風險比較高,加拿大多倫多地產局列出幾項經紀需要注意的事項,避免經紀在工作時發生意外。
 *手機不離身
 在發生意外時,手機往往是我們的救星,所以要隨身攜帶電量足夠的手機。
 *設定遇險暗語
 預先在手機上設定暗語,把暗語告訴家人、朋友、同事,遇到危險時,把暗語傳給他們求救。
 *讓公司知道
 讓公司知道跟哪位客戶見面,去哪里,大概幾時會回來,確定有人知道你的時間表及跟誰會面。
 *做宣傳時要保護個人資料
 避免使用住家電話,盡量用手機,應盡量用公司地址,不要用家居地址。
 *驗證客戶身分
 新客戶應該盡量約在公司見面。確認客戶資料,記下他們的汽車型號和車牌號碼,填寫客戶身分證明資料,如果客戶是認真的,應該不會介意透露資料。

 

女時刻面對危險…(第2篇)

報導:劉林李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除了房產經紀,女性當記者、保險代理、業務員、藝員、色情行業,都是“風險”較高的工作。  女性每天在工作上遇到的陌生人,可能是披著文明外衣的狼,熟悉的都市可能變成殺戮叢林,所以一定要學習如何自保……
一般人會以為記者通常是比較敢怒敢言的,事實上,在全球各地,時常都發生女記者受到性騷擾和暴力對待事件,但大部分事件都沒有揭發出來;有者則投訴后也不受上司重視。
 這些女記者擔心,一旦把事件公開,會被公司調到其他部門,或不被外派採訪,所以選擇沉默以對。
 去年2月,埃及總統穆巴拉克下台,該國民眾在首都開羅廣場開懷狂歡慶祝。
 當時在廣場採訪的美國女記者羅根(Lara Logan),突然被兩百多位暴徒包圍,把她拉離工作伙伴,對她展開攻擊。
 整個過程持續20到30分鐘,最后是一群婦女和士兵把她救出來。
 這起事件轟動媒體界,女記者人身安全問題備受關注,尤其是動盪地區工作的女記者,一直以來她們受到的人身威脅更嚴重。
遭非禮或性騷擾
 長期替國家地理學會工作的女攝影記者阿瓦基安,在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領土爭議地區,曾被一名相識多年的軍方指揮官困在車上,試圖強姦。
 她拚命打開車門,從軍官身下溜出車,軍官把她趕回車里載到基地,幸好沒有傷害她。
 許多女記者在工作時都曾經被非禮或性騷擾。
 台灣主播廖筱君到印度採訪時,對當地人的熱情大呼吃不消,一群人圍著她亂摸,讓她分不清到底是熱情還是吃豆腐。
 本地一位女記者,有次約一位受訪者做專訪,對方約她下班時間到他的辦公室會面。
 記者抵達時,對方辦公室只剩對方一人,兩人單獨在辦公室里訪談。
 訪問時,對方熱情邀請她去印度,並拿出有印度“性廟”之稱的卡朱拉荷神廟書籍,指著廟宇性愛雕像的圖片,向她一一講解這些雕像的性愛姿勢。
 她覺得不妥,機警謊稱男友在樓下等自己,借故離開的辦公室,所幸對方沒有為難她。
同事同行一舉兩得
 台灣台中一位女性保險員,到顧客家中洽淡業務,慘遭殺害分屍,事發至今將近10年,部分屍骨仍未尋獲。
 2009年2月,事情同樣發生在台灣,一位窗簾公司女業務員前往顧客家中洽談業務,遭到囚禁虐待,兩天后才被救出。
 在台灣有關業務員人身安全事件,受害者95%是女性,而加害人全是男性。
 本地一位女保險代理員Charmine表示,甚少聽過有女性保險代理員受到人身傷害的事件,但是上司和講師都會提醒她們,避免上客戶家談保單,盡量與客戶約在人多的咖啡店見面。
 “公司也不鼓勵我們到處派名片招保單,我們都是通過客戶介紹,認識新的客戶。”
 她說這樣一來,除了談成保單的幾率較高,也免去隨便跟陌生人打交道的風險。
 “如果對客戶完全不熟悉,一般上我們會帶同事一起出去見客戶。新人一般是跟上司結伴見客戶,資深代理員就會跟新同事一起出去,一方面是為了讓新同事觀摩學習,一方面是為了人身安全。”
 公司鼓勵代理員見客戶時,穿著要莊重,“所以我們通常會穿得比較密實,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
 她認為自己還滿幸運的,入行以來沒有遇過什么不正經的客戶,但是聽說過一些女同行有被客戶表白、騷擾的經驗。
女生自保必備知識
 根據台灣調查報告顯示,女性從事外勤工作,受到人身安全危害案發地點,多數是在加害人住處或工作地點。
 其他容易發生意外的地方,包括空置的房子、工地、偏僻無人的地方。
 女性業務員受到的傷害,加害手法多為性侵害、猥褻或性騷擾等。
 所以,女性從事外勤工作,應注意以下幾點:
 *約客戶在人多、自己熟悉的地方會面。
 不要單獨前往客戶的住處會面。不要在下班時間或對方辦公室沒有人的時間,前往對方辦公室會面。
 *讓公司知道你的行蹤
 比如幾點約了客戶、在哪里見面、大概什么時候會回來。
 *注意穿著
 穿方便走動的鞋子,有助于緊急逃命。穿著不要太過暴露。
 *保護個人資料
 不要輕易讓客戶知道自己的住址和家中電話,只給客戶手機或公司電話號碼。
 *隨身攜帶防狼器
 攜帶尖叫防狼器、防狼噴霧器,當對方跨越安全距離時警告無效就噴。
 *遭到威脅時冷靜脫身
 遇到不妙狀況時,告訴對方“我的老公或同事在外面等我”。如果對方舉止已經威脅到人身安全,應該設法尋求外人幫助,事后報警。
女藝人多受熟人侵犯
 近日香港娛樂圈爆出23歲女藝人,在錄音室遭男性友人借醉強奸,過后相繼有許多女藝人自爆曾經被非禮,說來娛樂圈女星也算“高危行業”。
 女藝人的工作要面對龐大陌生群眾,其實不只陌生人才會變狼,身邊熟悉的人可能就是大野狼,香港娛樂圈女藝人遇到的“狼”,以身邊熟人為多。
 早前香港媒體報導,一位23歲女藝人于5月14日凌晨4時左右,跟一位男性朋友在尖沙嘴錄音室聊天喝酒,在錄音室沙發酒醉不省人事。
 當她恢復知覺時,發現正遭朋友侵犯,大驚推開對方奪門逃回公寓。
 她后來跟家人一起去報警,由救護車送往醫院檢驗,警方根據她的口供和資料拘捕嫌犯。
香港女星受害數一數
 香港女星被強奸事件傳開后,身為前輩的容祖兒指自己曾遭醉漢借酒行凶摸大腿和擁抱。
 她表示自己遇到這種事會提高警覺快閃,不要因為怕面子不出聲,對方不尊敬自己時,自己也不用尊敬對方。
 另一位女藝人陳彥行也說,有一次從中國拍完劇坐船返港,有個前輩男演員想摸她,不知有意還是無意,掃了她的胸部兩次,她表示自己當時嚇呆了,來不及反應。
 另一位女藝人陳蕊蕊也表示,曾被幕后的前輩抓著手和攬腰。
 2006年香港歌手鐘欣桐阿嬌來我國登台,在后台更衣時被偷拍,放到雜誌封面,引起香港娛樂圈人士憤慨。
 2003年,剛大紅大紫的張柏芝,出席一項活動時,一位男歌迷突然從后面熊抱她及襲擊她的胸部,她只好用手臂擋胸及使勁甩開對方。
 更早之前,女星劉嘉玲因為不肯跟黑社會合作拍片,被綁架強拍裸照,可說是娛樂圈最黑暗的一幕。
賣淫者有險難言
 在所有女性高危職業中,色情行業者是風險最高,可是又“有險難言”。
 她們是社會邊緣人,人權和安全保障不受重視,屬于社會弱勢族群,曾發生多起嫖客謀財害命、強奸、虐待、殘殺等。
 許多國家都出現過專挑色情行業者下手的連環殺手,他們幹案手法殘忍變態,讓人不寒而慄。
 紐約警察從2010年12月起,在長島偏遠的吉爾戈灘偵查一位性工作者的失蹤案時,接連幾個月內意外發現10具嚴重腐爛的屍體,包括3位女性、一位幼兒、5位妓女,和一位穿女性服裝,懷疑是性工作者的亞裔男性。
 由于大部分受害人都是性工作者,屍體被埋在同一地點,警方懷疑凶手是同一人。
俄羅斯最變態殺手
 俄羅斯也出現過類似專殺性工作者的殺手,2010年,該國警方逮捕一位涉嫌殺害多位性工作者的嫌犯,不可思議的是,他身上穿著女受害者人皮縫製的皮夾克。
 嫌凶在農場上班,經常駕著小貨車前往城市尋找“獵物”,一旦有色情行業工作者上車,他會在車廂里殺害對方,然后把屍體載回家。
 嫌凶回到家后會剝下女受害者的人皮,把她們的屍體拋棄到附近人跡罕至的森林。接著他以俄羅斯鄉村處理動物毛皮的傳統方法,把受害者人皮製成皮革,縫製成皮夾克穿在身上。
妓女想盡辦法自保
 香港前幾年出現“鳳姐殺手”,在4天里對4位性工作者下毒手。
 受害者均為30歲左右女性,多數被毛巾、布條等物勒死,屍體多赤裸,財物丟失。
 此外,許多性工作者在接客時受到襲擊和搶劫,她們報警時有感警方對她們態度惡劣,故意刁難她們,很多就算遇劫被襲擊也不報案。
 許多性工作者只好在“鳳樓”安裝閉路電視和防盜系統自保。
 還有就是靠“姐妹”之間互相照應,比如每半小時到45分鐘之間,到毗鄰“姐妹”房間拍門,看看客人是否“有古怪”。
 在印度,性工作者同樣經常受到嫖客和皮條客虐待,因為別無選擇,多數人會默默承受。
 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社區福利組織,為了幫助性工作者擺脫受虐,提供免費的空手道培訓。
 這些福利組織希望空手道訓練,除了幫助性工作者自衛,還可以幫助她們重建自信和自尊。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要電不要核

 

酷夏無核能考驗日本(第1篇)

20/05/2012

報導:劉拓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日本第一座核電站,東海核電站投入商業營運四十多年后,福島第一核電站,在去年3月11日遭到毀滅性大地震打擊,發生核洩漏事故。福島核事故的14個月后,日本最后一座運轉的北海道電力泊核電站3號機組,已在今年5月5日接受定檢而停機。  這表示,5月5日,日本國內所有核電機組全面停止。至此,日本“暫時”迎來了“零核電時代”。
 零核電之后,日本的災后重建和國力振興,該如何實現?日本這個經濟巨人是否因此跛腳前行?日本政治和社會,是否因此陷入“分崩離析”?
2012年5月5日,數千日本民眾走上街頭遊行,慶祝日本進入零核電時代,當天恰逢日本一年一度的男孩節。遊行民眾表示,日本在這一天停止使用核能,是再恰當不過了,因為兒童從此可以免受核輻射的危害。
 翌日(6日),又有千人參加“國民和平大遊行”,計劃從東京都江東區出發,準備用三個月的時間從東京走到廣島。一位遊行者宣稱:“日本是原子彈爆炸受害國,去年發生的福島核事故,又使日本蒙受巨大損失。所以,我們將堅持‘廢除核武和去核電化’ 的信念一路前行’。”
多米諾骨牌效應
 簡略回溯日本在過去14個月的核電發展吧。311福島核事故之前,核電在日本的電力供應中已佔30%的比例。日本政府的本來計劃是--到2030年,核電的占比將提高到50%。
 事故后,日本民眾對繼續發展核電的反對聲浪,一直居高不下。當時,日本全國共有54臺核電機組,發電量約占總發電量的30%。事故兩個月后,即2011年5月9日,日本中部電力公司宣佈全面停止濱岡核電站,推倒了日本核電站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到了今年4月底,日本政府表示,日本西部福井縣大飯核電廠已經下線的兩座反應爐,可以重新啟動,以便因應夏季用電短缺的問題。但反應爐要重新啟動,必須通過國際能源總署(IAEA)的壓力測試,以及征求地方居民同意,而征求民意已是不可能的任務。
電力供應不足
 來到5月5日,隨著北海道電力泊核電站3號機組停機,日本邁入“零核電時代”。
 缺少了“核電”的日本,將面臨怎樣的困局?日本經濟產業省發佈的一項預測顯示,如果到2030年,日本徹底實現“零核電”,屆時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將被拉低1%至5%。
 時評家不約而同指出,從目前來說,“零核電”帶來的最大問題不是對經濟的打擊,而是如何度過今年夏天的電力需求高峰。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就此表示,核電缺失的狀況可能導致今年夏季電力供應不足。日本政府就此測算,在夏季用電高峰時段內,僅東京電力公司管區就將面臨13%供電缺口。今年夏天的全國電力供給總量,將比去年減少5%。
尖峰用電問題可解決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預測,“如果遇上去年那樣的酷暑,今年夏天大阪將面臨9%的電力缺口,而如果今年與前年一樣熱,電力缺口則會擴大到19%,再加上必須留出10%的機組備用,大阪今年將可能面對最多達29%的電力缺口。 ”
 支持“零核電”的批評者表示,日本的反應爐愈來愈少,但供電至今不成問題,如今就不要再回頭了,應該往再生能源和促進能源效率的方向努力。
 日本綠色和平組織表示,“關閉所有反應爐,日本的電力供應並沒有受到威脅,只要加強能源效率、負載平衡和節能,2012年夏季的尖峰用電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該組織表示,最近相關機構多次警告日本:隨時可能再來一次大地震;這表示日本不能再信靠核電科技。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廉德瑰則認為,日本政治家支持或反對棄核,主要並不是從經濟出發,“他們做出的是政治判斷,一方面是核電是否安全,及與安全相關的民意,另一方面,則是他們與電力企業的關係”。
共度長夏限制用電
 
資源短缺的日本,以往有30%電力來自核能發電。311大地震和海嘯造成福島核電站災變,激起民眾反核聲浪。全日本50座商用反應爐現已停止運作,目前仍不確定何時或是否會重新啟用。
 日本“暫時”成為無核國家,今夏可能面臨供電不足的窘境,為此,日本政府要求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區的企業和家庭,要比2010年減少20%用電量。目前,各種製造業都擔心面臨難熬長夏。
 政府專門小組預估,在8月的預估用電高峰期,關西電力公司供電量恐比需求量短缺14.9%。該公司供電範圍涵蓋中西部地區,包括大阪、京都和神戶等商業重鎮。
 有鑒于日本夏季天氣時常悶熱難受,民眾紛紛打開空調,通常是用電高峰期。關西地區去年夏天有部分辦公室和廠房,減少約15%用電,對許多企業來說,15%已經是幾乎難以達成的目標,遑論20%。
 製造蠟筆的櫻花美術用品公司發言人說,該公司去年“把辦公室電燈量維持最低限度,半數電腦維持關機狀態,也停用電梯。”該公司現正考慮如何因應今年的限電,選項包括將部分作業移師中國大陸,“否則我們無法達成用電量降低20%的目標。”
擁有經驗面對節電
 針對日本零核電挑戰,中國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經濟學部副教授張玉來認為,“以東京為中心的東京電力公司服務區域在去年已經度過了一個零核電的夏 天,因此,今年他們經驗豐富,應該不會有問題。”她還指出,日本今年大的挑戰在關西,即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電力公司所服務的區域。
 關西電力公司位于福井縣的大飯核電站是受關注的焦點。今年1月,日本政府專門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進行評估,而關西電力公司亦自信滿滿地表示,大飯核電站的兩座反應堆可以承受的地震及海嘯強度,超過科學研究對這一地區的最大假定強度。
 因此,現任首相野田佳彥積極推動大飯核電站重啟,希望其成為日本重啟核電站的開端。但是,大阪市長橋下徹堅決反對,聲稱只有在得到方圓100公里以內的地方政府的同意后,該核電站才能重啟。
 “目前來看,大飯核電站重啟的可能性很小。大阪只好盡可能向東京學習節電措施了。”張玉來表示,“好在一年來,日本在節電方面的措施力度非常大,比如LED燈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了。”
停用核電牽連甚廣
 核電在日本的能源政策中佔據了主要地位--佔全國總發電量的30%。專家估計,核電站全面停止,日本不得不依賴火力發電,電價面臨進一步上漲的壓力;並且,核電站全部停止還可能拉低就業數字,衝擊地方經濟。
 日本核能發電從1960年代開始起步,在經歷了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后,核電建設駛入了“快行”線。關西電力公司和東京電力公司競相建起了核電站,其他公司也不甘落后。到了1990年代,除沖繩電力公司以外的9家電力公司全部擁有了核電站。
 原本,經歷311大地震、海嘯“摧殘”,以及日元升值帶來的重創后,日本經濟已然面臨能源供給的嚴峻挑戰。如今,再受核電站停止的影響,首先衝擊就是擁有核電站的電力公司。
 除此之外,日本各地商用和民用電力價格將大幅上漲,可能進一步導致製造業競爭優勢減弱甚至喪失;甚至,日本國內生產將由于缺電而大面積停產;旅遊行業將由于缺電喪失大量客源,企業外逃加劇。
 有分析還稱,“零核電”對日本工業憂多于喜—能源成本上升持續的話,甚至可能成為日本債務危機的引爆點!畢竟,去年,運用于火力發電的液化天然氣、原油等進口猛增,日本首次出現1.6兆日圓(約614億6510萬令吉)的貿易赤字。
 日本政府因而估計,2012年度,火力發電燃料費成本將增加3.1兆日圓(約1192億800萬令吉)。為彌補損失,東京電力公司公司已宣佈從今年4月起,把簽約大客戶電價提高17%,並計劃于7月將家庭用電價調高10%。

 

福島危機衝擊核發展 (第 2 篇)

報導:劉拓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2012年5月5日,日本“暫時”進入零核能時代。  對此,國際媒體稱:日本的這一轉變“令人吃驚”!畢竟一年多以前,日本還是世界上最積極推動利用核能的國家之一。
 顯然,日本福島核電危機,對此前良好的國際核電發展大環境,帶來巨大影響,尤其是,核安全規劃近期再嚴格審議。
 放棄核能?這讓國際核電壓力加大。世界各國的核電之路,已經處于十字路口……
日本福島核電危機后,部分國家出于核安全、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的考慮,或繼續支持核電發展,或選擇放棄支持核電。
 各國該致力提升核電技術水平,還是充分利用更安全的可替代能源?這把世界核電發展推向一個交叉路口,核電發展的未來路向,備受國際社會關注。
 去年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的中國,其境內專家,會怎樣看待日本告別核能的做法?
歐盟有143座核電站
 “日本暫時進入零核電,是迫于輿論壓力。這只說是‘暫停’,並不是說要將核電趕出日本全境。”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他(日本)希望借助國際力量,來擺脫這一困境。”
 他特別指出,“目前全球核電發展,都緊盯著英、法、美等幾個擁有先進核電技術的國家。”
 目前,核能佔歐盟能源總量的14%。歐盟境內有143座核電站,分佈在14個國家,其中,法國有58座核電站,英國有19座,德國有17座,瑞典有10座,西班牙有8座。
 波蘭、捷克、斯洛伐克、芬蘭和瑞典等國,都計劃新建或增建核電站。中國目前在建的反應堆便多達28座,約佔全球在建核反應堆總數的40%。
 根據了解,福島核事故后,包括德國和瑞士等國家,同樣迫于國內壓力,已經決定關閉境內的所有核電站。意大利也公投否決了重啟核電發展的計劃。
歐盟面臨地緣政治壓力
 有分析指出,在歐盟內部,無論是“挺核”還是“反核”國家,都面臨地緣政治壓力。“一方面是民眾對安全的質疑,另一方面則是政府對能源獨立的考量。”一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擺脫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正是波蘭支援核電發展的重要原因。
 法國與英國擁有的反應堆總數,超過歐盟國家核反應爐總數的一半。兩國對繼續發展核電持有堅定信念。不過,法國大選后,新任總統奧朗德曾經承諾,當選后會在2025年前將法國核電比例,從75%降至50%,這相當于關閉24座核電站。
 此外,德國成為首個放棄核能的主要工業大國。意大利、西班牙、瑞士等國家,也相繼表示要逐漸淡出核能。然而,還是有國家表示要建立核電站,波蘭、斯洛文尼亞、捷克等等,都決定繼續建造新的反應堆,獲取能源。
 最后,林伯強說,“按照歷史經驗,日本福島核事故引發的公眾對核電安全性的擔憂,需要相當長時間才能消散,這決定了今后10年國際核電發展進程的不確定性。”
中國致力發展核電

 林伯強認為,從種種跡象來看,中國仍致力于發展核電。他說:“日本福島核事故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就是使得中國確立了發展AP1000等第三代核電技術的道路。”
 此前,中國國務院曾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暫停審批核電項目。不過,世界核能協會相關人士也預計,中國將在5月重啟核電審批。據悉,中國也在加緊海外佈局。
 據報導,中國有兩家公司正參與了從德國東家手中購買Horizon財團的談判,這意味著中國可能會在英國核計劃中持股。此外,中國也在角逐土耳其在黑海之濱建設核電站的競標。
 中國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學家王乃彥曾表示,核電技術仍然安全可靠,且能夠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核電發展不能因噎廢食,“我們能源消費佔了全球能源消費的20%,核能在能源的比例才1%,低于國際上5.5%的比例。”
 “不過,核電項目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很大。再加上投資大、工期長,現在投資者仍在觀望。”林伯強繼續分析指出,“受此影響,此前制定的到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為8000萬千瓦的目標難以實現。”
美加強核安全管理

 雖然,日本核電事故推高了美國民間的反核情緒。不過,今年2月,美國核管理委員會,三十多年來首次批准了美國南方電力公司兩台AP1000核電機 組的建造和運行聯合許可證。美國能源部還將為這項目建設,提供83億美元(約256億令吉)的貸款擔保。專家因此推斷,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仍將持續大力 發展核能。
 林伯強認為,在福島核事故影響,以及美國民間反核情緒高漲的背景下,美國重批核項目,意在顯示其對AP1000核電機組的安全性有充分信心。
 他補充說,“現在就認為美國著力在本土發展核電為時尚早,大多數核電投資者還在觀望。要說明美國的核電復興,還需要見到更多新核電項目獲批,甚至投產運行。“
 過去,奧巴馬政府一直強調,核能是美國未來能源政策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福島核事故發生后,奧巴馬政府一方面表示大力發展核電的立場不會改變,另一方面也採取措施加強核電站的安全運行和管理。
 目前,美國有64座核電站,104座商業核反應堆,其中69座為壓水反應堆,35座為輕水反應堆。供電比例達20%。這些核電站均建于1970及 80年代。直至發生三里島核事故,才凍結美國核電建設。儘管美國政府自2009年以來先后駁回31個核電站的建設申請,然而政府並未禁核。
 (備註:三里島事件爆發在1979年3月,是核能發展史上的第一起爐心熔毀事故;雖然沒有人員傷亡,但美國人對核能安全性的認知深受影響;之后30余年,美國都沒建起新的核電站。)
德國民眾支持棄核

 日本福島核洩漏事件,促使德國宣佈迅速淘汰核電的決定,即時關閉德國全境17個核電站中的8個,並定下2022年底之前關閉國內所有核電站。這個果斷決議,獲得80%德國人民的擁護。
 1986年蘇聯切爾諾拜核事故發生后,核電存廢在德國就成為爭論不休的敏感話題。福島核事故無異于一支催化劑,不僅使德國國內的反核情緒空前高漲,也促使德國政界和核工業界重新審視核能未來。
 受訪德國核能專家認為,德國放棄核電背后既有經濟考慮,也有廣泛的民意基礎。經過數十年發展,德國的能源結構及其發達程度使它具備了能源轉型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德國是歐洲乃至全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迄今已形成較為完善的技術研發、生產傳輸和入戶消費體係。去年年底,德國宣布可再生能源發電 量佔全國總量比例已突破20%。德國不少人把核電看作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障礙,認為德國應首先擺脫對核電的依賴,再談綠色經濟發展。
 德國政府設想,放棄核電后,通過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滿足國內的電力需求;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全國總量的35%,並在2050年前達到80%。
 難能可貴的是,德國民眾普遍支持“棄核”。經過多年討論,德國社會對核電已形成基本共識,即核電是造福社會的手段,但不是目的。核電站運行的高風險及核廢料處理的難度,決定了它只能是一種過渡性技術,德國終究要用可再生能源完全取代核能。
 雖然,放棄核電可能帶來電價上漲等問題,但超過70%的德國民眾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

福島核危機后患擴大?(第3篇)

報導:劉拓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美國俄勒岡州參議員羅恩維登(Ron Wyden),以及包括克里斯汀娜康索洛(Christina Consolo)、伊桑赫夫(Ethan A. Huff)在內的自然健康倡導者,不約而同警告:福島核電站,是目前人類面對的第一號危機。  儘管日本福島核電危機是重大自然災害引發的次生災害;可是,這種已不在人類控制範圍的科技惡果,已為人類帶來巨大創傷。
 最令人震驚的是,維登、克里斯汀娜康索洛和伊桑赫夫還指出,福島核事故發生的14個月以來,核電站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和可能發生的危機,一直被有關當局掩蓋。現在,福島核電站被掩蓋的真相,被稱為Plume-Gate。
日前,伊桑赫夫在養生和保健信息網站(NaturalNews.Com)上報導,“核專家說,福島仍釋放大量輻射,美國會有巨大麻煩!”
 報導披露,美國俄勒岡州參議員羅恩維登(Ron Wyden),在最近一次的國會代表團出訪日本時,親眼見證了福島核電站事故帶來的可怕后果;這些后果是近幾個月來,媒體都很少提及的。
 維登認為,顯然,福島損害嚴重!他已經以美國參議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身分,寫信給日本駐美大使藤崎一郎,吁請日方針對福島核事故,進行更多的清理和重建工作。同時,他敦促日方接受國際援助,來遏制和解決危險的核物質被釋放到環境中的問題。
福島核物質正橫跨太平洋
 維登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儲存在緊鄰海洋的不合理結構中,用過的泛核燃料棒之處置問題和風險,以及,在未來地震威脅下,核電機組的不穩定狀態,將招致何種風險。
 在核專家眼中,維登的信,針對嚴重的實相,說出了迫在眉睫的凶兆:福島核物質正橫跨太平洋到大西洋彼岸。
 “福島核電站4個出問題的反應堆,仍然嚴重受損。”他在信中暗示:過去數月被報告“瀕臨倒塌邊緣”的第4反應堆,如今已經“接近災難性爆炸”。第4反應堆一旦崩潰爆炸,將會為地球的人類和動物,帶來大規模滅絕事件。
  維登援引克里斯汀娜康索洛,一個屢獲殊榮的生物醫學攝影師和“核爆電台”主持人的說法指出,事故后,第4反應堆一直處在惡劣的狀態,即使是非常微小的地震,也可以迅速令建築結構暴露在外,造成1565根未用過的核燃料棒之燃料,暴露于空氣之中。
核專家不斷發出警告
 第4反應堆充滿著放射性物質MOX核燃料。這種燃料是鈽和鈾的混合物。由于鈽比鈾更活躍(可用于製造原子彈),MOX比常規核燃料更具危險性。
 “這種潛在的爆炸后果,可能遠遠比迄今已發生過的地震和海嘯的結果,來得更糟。”維登援引康索洛資料指出,“假如這些‘新鮮燃料’是含有6%鈽的MOX核燃料,那么,一個燃料棒,就有殺死28億9000萬人命的殺傷力!”
 迄今,核專家不斷警告,這些“脆弱”的核燃料棒,只要再遭遇一次地震或海嘯,將釋放出巨額的核輻射。
 污染問題有增無減
 不久前,“核爆電台”主持人克里斯汀娜康索洛就指出:距離福島核事故的14個月后,美國的參議員終于肯移動身體,親往福島觀災后情況。
 “參議員說,他看到可怕真相。諷刺的是,去年3月11日起,我們就已陷入這堆可怕危機之中。準確地說,是3月17日,核洩漏的放射性輻射物質,開始污染加利福尼亞的西岸、俄勒岡州、華盛頓州、英屬哥倫比亞省,之后,還到達緬因州和歐洲。”
 關于核輻射污染土壤的最初報告,是由美國地質調查局發佈的,顯然,該局並不情願分享這些信息。目前為止,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波特蘭、俄勒岡州,還有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市,是美國境內,被驗出擁有最高放射性粒子核素的地域。
 “話雖如此,全美各地接受檢驗的所有單一城市,都顯示了福島核輻射污染的數據。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檢驗數據,均是在去年4月5日採樣的土壤標本。”她進一步透露,日本的東京電力公司(TEPCO)最近證實: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3次反應堆爐心熔毀事故。
 “14個月后,核事故造成的問題,還是有增無減。東京電力公司並沒作出努力去遏制問題。”她說:“我們需要開發技術來解決高熱反應堆的爐心熔融物 熔穿問題。不然,東京電力公司會繼續做他們一直在做的救災方式:不斷灌水( 水面掩蓋過燃料棒,就可以讓反應爐降溫,並且阻止輻射污染)”
或面臨再崩潰威脅
 今年4月,東京電力公司已透露,從受損的核反應堆輸送到外面的儲存罐的管線,中途出現破裂洩漏。洩漏的高濃度污染水中含有放射性鍶90等物質。核污水流進海洋,在分秒中蒸發,進入大氣,並且被風和雨水帶到周邊地區,造成山林、水土、植物和建築物的污染。
 克里斯汀娜康索洛透露,“這些核污染物質,主要被雨水帶至北半球,尤其是北美西岸,從阿拉斯加,下至巴哈和更遠的區域。”
 “從去年3月11日之后,碘、銫、鍶、鈽、鈾,還有機組的其他裂變產物,持續不斷從日本遠播到美國西岸。事實上,《科學美國人》今年已報導,美國西岸外海海草遭放射碘污染。但主流媒體對此危機依然保持沉默。”
 另有研究報告指出,和日本同樣位處于地震帶的南加州,已檢測出來自日本的放射性物質。所以,在南加州戶外呼吸的男女老幼,都可能把它吸進身體。
 “14個月以來,從日本飄來的核裂變產物,還有被核輻射污染的食用水、雨水、魚群、蔬菜和牛奶,就在我們身邊—你開始看到危機了嗎?”
 她說:“這還不算最大危機。最大危機,是讓參議院維登憤怒難平的憂慮:福島核電站可能再次遭遇災難性爆炸。核電站第4反應堆,瀕臨倒塌邊緣:即使是小型地震,也可能讓它變成瓦礫。”
 顯然,這不是第一次的說法:一年以來,獨立研究人員和核專家,就不斷針對這點,提出警告。
 “如果福島核電站再次崩潰,美國佛州資深工程師崗德森(Arnie Gundersen)和著名反核人士海倫凱爾特(Helen Caldicott),已準備好將家人撤離到南半球。情況就是這么的嚴重。”她說。
蓄意掩蓋危機真相
 養生和保健信息網站(NaturalNews.Com)特派作者伊桑赫夫(Ethan A. Huff)撰文指出,秘密文件證明,全球被掩蓋的福島核污染事實。現在,福島核電站被掩蓋的危機實相,被稱為Plume-Gate。
 《資訊自由法案》(FOIA) 、地球之友(FoE)、關注社會責任醫生協會(PSR)和核能資訊中心(NIRS),發掘一系列令人震驚的新證據,證明了全球被掩蓋的福島核污染事實。
 私人電子郵件、會議記錄和其他重要文件揭露:奧巴馬領導的白宮和美國核管理委員會(NRC),清楚福島核事故,從初期到現在的糟糕發展,以及面對的危機;但他們並沒有就此向公眾發出警告。
 伊桑赫夫譴責,“數百頁從NRC收集的電子郵件,電話會議和秘密會議檔案,顯示兩位核心人物:大衛麥金太爾(David McIntyre)和埃利奧特布倫納(Elliot Brenner),從事故后就竭力分散公眾對核災難的注意力—假裝核輻射污染不存在,同時向媒體發送錯誤信息。”
 “被掩蓋的關鍵信息,本可拯救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他譴責,“直至今天,美國聯邦政府和核工業的利益輸送關係,讓不公平繼續上演。迄今,關于Plume-Gate的犯罪調查,並無完整展開。”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節能有道

 

浪費能源自食苦果(上篇)

17/05/2012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生活中,不能缺少水電,這些能源對我們很重要。但,是否因為得來太容易,而讓你我不懂得珍惜呢?  不好好使用能源,不止需要付出較多費用,同時,將使國家出現能源危機。
 能源,應該用之有道,浪費能源對我們沒有一點好處……
你懂得什么是節能,省電、省水嗎?
 也許,有人會笑說:“別把我當三歲小孩,那不就是少用電,少用水咯!”。
 這個答案只對一半,事實上還包括適當使用能源,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即是說,要用之有道,該用的時候就用,反之則不要浪費。
應付能源危機
 大馬水源與能源消費者協會(Water and Energy Consumer Association of Malaysia,簡稱WECAM)總秘書潘永年指出,根據一項2010年的研究,發現只有5%受訪人士知道能源效率,另90%受訪者沒有這方面的概念, “由此可見,消費人對于能源效率影響生活方式的醒覺還很低。”
 何謂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事實上,它就是節能(Energy conservation),只是它現有的定義和當初提出來的目的有所不同。
 1979年,世界能源委員會(World Energy Council)提出節能的定義是:採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環境和社會可接受的一切措施,來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
 當時,節約和縮減能源使用的目的是應付能源危機,如今則是著重以技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傷害。
 消費人不謹慎使用能源,但當能源費用調升后,卻又怨聲四起。
 潘永年表示,該會在推廣節約能源活動期間,尤其是國家能源公司調整電費和更換自家電表后,消費人會向他們投訴電費過高。
用水量高于獅城
 此外,水源方面,大馬消費人聯合會(FOMCA)總執行長拿督保羅希爾華(Dato Paul Selvaraj)指出,大馬人每天平均用水量達220公升,比新加坡的150公升高,同樣反映大馬人對于能源效率的使用意識過低。
 對此,潘永年坦言,該會認為通過不間斷的醒覺運動和教育,才能使民眾感激提供清潔水質的單位,並且認清水源不是免費的!
“提高水費只是短期解決方法,如果水費調升后,水源服務公司管理層不監督和提升素質,民眾將會怒吼。”他坦言,水費增加后,水源營運商必須提升服務素質。
不斷補貼影響國庫
 在能源公司和民眾之間,收費成為節約能源外,另一個爭議問題;前者調整費用以抵消后者浪費能源的損失,后者則因費用調高而發出怨言,卻未反思使用能源的心態和方式。
 因此,政府往往介入其中,以補貼的方式平衡雙方需求,但,這種方法可行嗎?
 僑豐證券研究主管 (OSK Research)吳寶雲指出,人民會開心接受補貼,但是國家應該拋開補貼心態,因為它鼓勵浪費和不需要的事,而且奪走其他領域需要的經費。
 “我們補貼汽油、液化天然氣、電費,卻沒有足夠資金發展其他領域,例如教育、警方、一些基健發展。”
 他強調,政府若要逐步撤除補貼,需讓人民清楚知道,不再補貼某個項目后,有關費用將會投入何處,不能去向不明。
 能源在人類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使我們更加便利和舒適,如果不妥善利用,不斷浪費的后果,將造成國家需要補貼能源而影響國庫收入,繼而不能更好的發展其他領域,受害者終究還是國人本身!
教育民眾善用能源
 讓消費人懂得善用能源,從教育開始最直截了當!
 潘永年表示,大馬水源與能源消費者協會于2009年成立“Switch!”全國節省能源和使用效率運動,從小學生開始灌輸能源使用意識,同時也教育消費者,節約能源和能源效率的重要。
 “為了教育和提醒消費人看重節約能源,有必要不間斷推廣節省能源醒覺運動。”他說。
 該協會提出節約能源的數項方法,供消費人參考:
──不使用電器時,關掉電源和拔掉插頭;
──經常清潔電器避免塵埃堆積;
──不要頻密打開冰箱;
──不要把熱呼呼的食物放入冰箱內;
──一次過燙完衣服;
──使冷氣維持在攝氏24度至26度,因為冷氣溫度從攝氏20度調至24度,一年可節省33%的電量;
──避免電器處待機狀態,因為它耗費的電量幾乎和開機狀態無異。
我國電費合理嗎?
 我國的電費合理嗎?為何我們是石油出口國,電費卻高于生活水平較低的鄰國印尼呢?
 吳寶雲指出,我國是全亞洲,尤其東亞國家中唯一的石油淨出口國,因此出現油價和電力應該更便宜的爭議。
 “如果我們的電力收費是合理的,為何要與其他國家比較?其他國家有不同的政策,以及不同的燃料供應。”
 以印尼來說,它是全球主要動力煤(亦稱電煤或熱煤,Thermal coal或稱Steam Coal)出口國和生產國,所以他們的電費理所當然較我國便宜。
 他指出,動力煤是發電廠的發電動力,印尼是動力煤生產大國,電費就會比較低廉。
 “因此,我不同意在這樣的條件下,來比較大馬的電費是否應該高于或低于印尼!”
 他認為電費廉宜與否,可從不同角度去比較,但關鍵在于是否公道。
 他舉例,大馬水費的低廉程度名列世界前茅,比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如安哥拉更便宜,“這個合理嗎?我們是中等收入國家,應該有中等收費率。”
 “泰國的電費高于大馬,但該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卻低于我國;菲律賓的電費高于新加坡,但他們的生活水平卻低于新加坡。這樣的比較公道嗎?”因此,他不贊成比較國家之間的能源收費,而是合乎國內的商業標準作為考量。
氣候或致水源短缺
 國人浪費水源的情況,讓人不禁擔心國內水源是否有枯竭的一天。
 潘永年認為,我國人民用水的情況,還不致于造成水源短缺,氣候變化才是水源問題的關鍵。
 “我國每年的降雨量超過3000毫米,因此不應該會有水源枯楬的問題。唯一可能影響大馬水源的是氣候轉變,它會改變雨水模式,造成長期干旱,因此政府必須為解決這個問題及早準備。”
 他指出,這關係供水(Water supply)和水資源(Water resources)的問題,兩者屬于不同層面,卻又互相關連。
 如果供水部分管理不好,就可能造成水源危機,例如,沒有足夠的污水處理廠處理原水,水源需求高于生產,即使水資源充足,也將打亂供水過程,造成水源危機。
地下水源最后選擇
 地表水源,例如河水和海水遭污染已是事實,一些人可能會認為:既然如此,不就另覓水源,不如就取地下水來用吧?
 潘永年反對這種做法,因為水質不佳而浪費水源不合邏輯,“我們反對使用地下水作為水源之一,因為它必須是最后選擇!”
 使用和萃取地下水將會造成土地下沉,而還原地下水源需要至少100年至千年的時間。
 因此,他指出,與其忽視地表水源,政府不如專注在努力恢復地表水源的素質,同時教育大眾保護河流,“當民眾看見河水素質提升,民眾愛惜水源意識也會隨之增高。”


付費與規管需雙贏(下篇)

報導:潘有文
圖:受訪者提供,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善用能源和環境保護的天秤上,如何取得平衡點,關鍵或在于付費和規管!  工業能源的使用率,遠遠高于消費人,其中應該付出多少費用,以及如何確保工業妥善運用能源,政府在這方面扮演著監督與規管的角色。
 繳付合理的能源費用,除了出于商業考量,同時也與節源環保有關,需要找到各方都能認同的方案,才能理出一個所以然。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使用能源付出等值的費用,已是無法逃避的事實!
 我國消費能以低廉價格使用能源,尤其是電力,政府補貼是最大關鍵;隨著電源用量增加,補貼已不是最佳方法,人民需要開始調整心態,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付費使用能源。
 東南亞電力業者估計,2030年時,本區域的電供需求預計每年增加6.1%,比全球2.4%增長高出許多;大馬身在其中,將首當其衝,面對沖擊。
 大馬的電力供應從國家電力局(National Electricity Board)私營化為國家能源公司(簡稱國能,Tenaga Nasional Berhad,TNB ),已反映能源市場需求快速成長,付出相等的費用使用能源的日子,早在倒數之中,只是在政府的補貼政策下,放緩了步伐。
 在商言商,能源供應商不可能做虧本生意,因此,不能營利就無法繼續投資和良好的操作,連帶影響各相關領域。
 僑豐證券研究主管(OSK Research)吳寶雲指出,如果能源供應商的操作費用虧蝕,就無法再作任何投資,不能再建發電廠、裝電源線等,國家就會面對電供短缺而不時停電。
能源價格調漲影響大
 “若不允許他們(營運商)收回成本,停止投資后,經濟就無法發展並會受到影響。”他說。
 他坦言,調高電費會衝擊消費人,可能會出現3.5%至5%的通貨膨脹,“人民當然會覺得痛,但也許能因此使民眾謹慎用電。”
 能源價格調漲不止影響消費人,制造商難以倖免,營運成本也受到波及,需要重新調整或轉嫁出去。
 大馬制造商聯合會會長丹斯里楊保康表示,制造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催化劑,制造成本上揚即會牽一髮動全身,影響制造業和其他領域。
 他指出,能源價格調漲不止是制造商的電費增加,同時也影響匯率波動,以及行業競爭力。
 對于以出口為主的商家,面對來自中國、印度、印尼和泰國等產品價格極具競爭力的國家,我國的電費上漲幅度將使本地廠商面對問題。
 因此,他坦言,當營運成本上升至某個程度,制造業者就可能需要把漲幅轉嫁給消費人或客戶。
 “與此同時,廠商將認真看待如何減少營運成本,例如採取更多節能方法、提升技術、自動化和機械化。”
電費定價應該透明
 在大馬,電流或許是最被忽視和低估的生活必需品,幾乎所有生活在大馬半島的居民,都能透過“全國高壓電路網”(National grid),享受唾手可得的電源。
 最重要的是,我國的電費比其他國家低廉,這是因為政府大幅度津貼;到底,現有的價格和制定標準合理嗎?
 大馬水源與能源消費者協會總秘書潘永年表示,我國目前電費尚屬合理,關鍵問題在于其透明度。
 “電價取決于發電、輸電和配電成本。但,現在未有設定到位的机制确定電力成本,這是由于政府繞過消費者,因此,消費者只有接受(價格),沒有其他選擇。”
 他認為電價設定過程應該透明,政府和法規定制者應該只把相關電力服務費轉到用戶身上;即是說,消費人不應該負擔不相關的電力成本。
 至于水源方面,水資源密集型產業和重工業近年倍增,但我國並沒有實際數據和統計,衡量這些行業浪費水資源的程度。
 他認為政府必須設置條例監管,要求業者投資省水和高節能設備,節省用水。
 使用者付費的原則放諸四海皆準,但在我國的能源收費方面,卻有一些差異;由于政府的補貼,以及工業用戶和消費者對能源費用要求不一,如何找到各方認同的價格機制,並且能夠刺激國家經濟成長,還需要一些時間摸索。
本區域數個國家電費價格
**電費以每千瓦特計,價格以仙(Sen,馬幣)計算
**根據2009年3月的一項統計
國家 本土電費 商業電費 工業電費
印尼 21.83 31.24 23.57
大馬 27.39 37.85 28.56
(新價格) 28.65 41.01 30.94
泰國 34.58 41.88 31.08
新加坡 57.50 52.62 49.75
菲律賓 65.60 57.93 31.44
低廉收費率吸引外資?
 大馬的工業面對中國、印度、印尼和泰國競爭,生產成本低才能抗衡,電費和燃料成為低生產本的重要條件之一。
 丹斯里楊保康指出,大馬制造商聯合會非常關注天然氣和電力的價格,希望政府和能源營運商調整價格時,也應考慮工業廠商的意見,以及循序漸進調整收費率。
 “大馬的能源價不應高于本區域,它將使投資者怯步;能源來源的定價應該以制造更多國內經濟活動為考量,以及在定價機制的討論過程中,業者應該是其中一個咨詢者。”
 他說,天然氣價格和電力收費率調整方面,需要逐步調整價格,而非傖促調漲,因為工業用戶將因此受到衝擊。
 對于電費和燃料成本低,以吸引外資的策略,吳寶雲有另一番見解,他表示,我國的電費頗具競爭力,但不應以低廉電費吸引投資者。
 他指出,我國是中等收入國家,想要邁入高收入國,就不應該以廉宜的電費或燃料當成尋找外資的籌碼。
 “以低稅率吸引投資者更佳,或者較低價的土地價都好過低能源收費。”
 他認為,當外國廠家或企業因為低能源收費而來,就可能表示這個國家缺乏競爭力,只能吸引低增值工業。
 他指出,新加坡的電費並不便宜,但不影響投資者的意願,因為投資者以其他條件為準,包括評估其國內生產總值(GDP),而非能源收費率。
 “低稅收可以吸引各種領域的投資者,低能源費用吸引力有限,例如一些如屬于設計領域的企業,低能源收費並不能吸引他們。”
替代能源使用有難度?
 替代能源能否取代傳統能源呢?在收費上會否較為廉宜呢?在吳寶雲看來,替代能源使用有一定的難度。
 他指出,水力發電、核能、太陽能、風力、生物質能、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廢物能源(Waste energy)等,皆是替代能源。
 “水力發電並不完全綠色,因它需要淹蓋某些地區,植物無法移走,至于風力,至今並未被很好的運用;生物質能是我們最好的方法,但如何妥善地與綠色連結,還是一個問號,這是由于樹林或人工林多在人煙稀少的非住宅區,傳輸電力是個疑問。”
 至于地熱能,它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岩,並以熱力形式存在,目前我國已有人在研究,但使用率相當有限;廢物能源在大馬未有人大力推動。
 太陽能方面,雖然大馬天氣炎熱,似乎是適合使用太陽能的國家,但我國氣候多雲和時常下雨,最多只能收集到20%熱能。
 “收集太陽能的太陽能板不能有塵埃,需要保持清潔和時常清洗,空氣不干淨就會影響熱能收集。”
 而且,關注環境不是口說而已,使用替代能源需要付出更多費用,你願意付費嗎?
 吳寶雲指出,據他瞭解,目前太陽能的成本是千瓦時(KWH)95仙,能源營運商回購時只付出每千瓦時28仙。
 換句話說,自給自足不計成本使用太陽能,只要自己願意並無不可;如果想要當成商業轉賣,本錢就虧大了。
 “大馬還沒有解決其他相關問題以前,強調全綠的步伐並不完全正確。”他相信每個人都想要保護環境,但應該實用和環保並重。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吃得安心

 

吃營養餐點吃出禍(第1篇)

13/05/2012

我國“一個馬來西亞牛奶計劃”,先后導致多州學生中毒。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互聯網
 在許多國家,學校供應的營養餐或食堂餐點,已經讓學生成為食物中毒的最大受害者。  在我國,學生因為牛奶計劃而中毒,時有所聞,最近中國也頻頻發生學生吃學校營養餐集體中毒事件。
 為何學校食堂容易成為食物中毒高危區?
校園供應的餐點導致學生集體中毒,這種事件在很多國家都已不是新聞。
 我國“一個馬來西亞牛奶計劃”,就曾先后導致馬六甲、檳城、砂拉越、柔佛等多州學生中毒。
 學生在喝了學校派發的牛奶后,嘔吐腹瀉、身體不適,必須送到診所求診。
 衛生部長拿督斯里廖中萊事后表示,牛奶中毒問題出在儲存運輸分配過程,衛生部會加強牛奶分配上的管制。
 受害學生平白受了一場折磨和驚嚇,事情告一段落。
 學校分配牛奶給孩子或安排學生吃營養午餐,本來是為了學生的飲食均衡及健康著想,可是為何學校營養午餐反而“危害”了學生的健康?
同一大鍋飯
 不管是透過學校營養餐計劃,食用校方提供的營養餐,還是學生本身在學校食堂購買熟食,學生吃的是“同一大鍋飯”。
 從原料採購、食品加工、運送、儲存到分配的步驟,如有何差錯,導致食品受到污染,都可能爆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就大規模推行校園營養午餐的日本,已經實施這項措施50多年,同樣無法避免學生因為營養午餐集體食物中毒事故。
 1996年發生在大阪府市的一場學生集體中毒事件,是該國最嚴重的一起學生集體中毒事件。
 當時,學生在食用學校營養午餐后,受到腸出血性大腸埃希菌(EHEC)感染,中毒事件受害人多達7993人,3人因而喪命。
 所以校園食品安全管理,是絕不能掉以輕心的一個重大課題。
監控難破壞品質
 中國學校營養午餐從1980年代在城市地區拉開帷幕,逐漸推廣到農村地區,其間暴露不少問題,包括食物質量差、價格上漲、食物營養成分不均衡等問題,這幾年,更連續發生多起學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
 中國學校營養餐有4種供應方式,學校食堂烹制、個人或家庭供餐、政府統一採購交由食堂加工或企業供餐。
 根據統計,目前學生食物中毒事件多數發生在企業供餐的學校,因為校方很難監控食品生產、運輸等環節。企業供應的食物大部分是牛奶、面包、蛋糕等。
 最近發生學生集體中毒的貴州學校,就是由企業供餐,事情發生后,學校連夜修建臨時食堂,搭起爐灶,請來幫工為學生準備食物。
 但是,學校食堂自行採購烹制其實一樣有問題,許多農村的學校食堂設施簡陋,衛生條件差,食物很容易受到污染。
食堂成中毒“高危區”
 3月29日早上八點多,中國貴州省織金縣八步鎮中心小學校長李德品上班途中接到一位老師的電話,說6位三年紀學生,吃過學校提供的營養餐后,出現頭暈腹痛症狀,正被送往鎮衛生院。
 他馬上趕往鎮衛生院,還未搞清6位學生病情,又有9位學生被送進來了。
 接下來的情況,更是可用“兵慌馬亂”來形容,八步鎮大街小巷傳來警車、救護車刺耳喇叭聲,陸續有該校家長和老師把學生送往求醫,擠爆鎮內多家醫院。
 當天早上,中心小學提供的營養餐,是一盒蒙牛酸乳酪和一塊軟面包。
 一位五年紀的學生楊凈表示,牛奶剛喝到一半就開始肚子痛了。他身邊的同學也紛紛出現類似情況,課室亂成一片,有人哭、有人頭暈趴在桌上、有人嘔吐,他們后來都被送到醫院。
 官方消息稱那天有86人送院治療,但中國人權民運信息中心指全鎮有1200位學生,因不同程度腹痛、上吐下瀉而被送往醫院。
 孩子因為學校提供的營養餐中毒送院,家長心痛憤怒不已,有人目擊,失去理性的家長把校長“打了三頓”。
 為了平息民怨,校長在事發當日就被撒職。
 八步真中心小學食品安全事件發生10天后,雲南省鎮雄縣和景東縣3所中小學,又先后發生營養餐中毒事件,其中兩所小學校長也因而被免職。
 4月23日,江蘇淮安又有一間中學的40位學生,在學校食堂吃過午餐后,出現食物中毒症狀。
 在中國,這類校園營養餐集體中毒事故頻頻發生,讓學生食堂已經成為食物中毒“高危區”。
學校午餐問題多多
 2011年,台灣平均每兩位食物中毒受害者中,就有一位是學生。
 當中大部分學生食物中毒事件,都是學校午餐惹的禍。
 根據台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調查,學生食物中毒事件,一半以上跟外訂餐盒有關。
 該局分析結果指出,外訂餐盒一般是大量生產加工,所以通常採用不經加熱就可食用的食材,加上必須提前準備好所有食材,以及運輸分配時間長,過程如果處理或保存不當,都會增加食物中毒風險。
 除了食物中毒問題,近來當地學校營養午餐也檢測出蔬菜農藥殘留超標、含有塑藥劑,瘦肉精等非法添加劑問題,已經危害到學生健康。
供應制度存在弊端
 台灣1960年代在美國援助之下推行校園午餐計劃。
 當時的台灣仍是開發中國家,多數家庭經濟環境差,推行校園午餐計劃是為了讓學童吃飽。
 后來台灣生活水平提升,雙薪家庭越來越多,家長忙著工作,校園午餐則解決了學生餐飲問題,同時也扮演著提供學生均衡營養的角色。
 台灣學校午餐供應主要有兩種方式:
1.學校食堂自行辦理
 學校自立食堂供應午餐,向學生收取“午餐費”支付廚工人事費用和食品材料採購費用。
2.外訂餐盒
 得標廠商以中央廚房方式烹飪后,才把餐盒配送到各個學校。
 一直以來,台灣學校營養午餐存在許多弊病,一些學校提供的營養午餐其實不營養,有很多垃圾食物。
 去年五月,更是爆出部分學校校長向營養午餐供應業者收取回扣,提供學生劣質餐點。
各國學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
案例1
 1996年7月12日,大阪府市62所小學的學齡兒童,在食用學校供應的午餐后,爆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包括學生和學校職員在內,共有7993受害,其中3人死亡。
 許多受害者糞便中都檢驗出大腸埃希菌,也稱腸毒性大腸杆菌(EHEC)。
 這62所學校的午餐,都由同一供應站提供,根據調查,學生感染的EHEC,可能是來自該市出售的蘿蔔苗。
 事件發生后,日本厚生省(2001年厚生省與勞動省合併為厚生勞動省,負責日本醫療、勞動政策、社會保險、公積金等的行政部門) ,大阪府政府、政府建立了一個聯合調查組,擬定各種措施,防止二次感染及避免爆發新的中毒事件。
案例2
 2006年6月,韓國發生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學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首都首爾、仁川、京畿道等地區數千學生在食用學校供應的餐點后肚子劇烈疼痛,出現惡心、腹瀉症狀。
 這起食物中毒事件,引起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強烈不滿,他們指責向學校供餐的企業為追求利潤使用低質廉價原料,並要求政府加強管制供餐給學校食堂的企業。
 當時的韓國副總理兼教育資源人力部長官金振杓,因而辭去官職,以表對此事件負責任。
 除了這起事件,韓國曾多次發生學生集體中毒事件,該國的調查顯示,每年五六月份天氣逐漸轉熱,細菌容易生長繁殖,是該國食物中毒高發期。
 這段時期,經常發生食物中毒事故,其中2/3中毒事件是發生在學校和企業的集中食堂,一般都是因為食品衛生管理問題或食品運輸過程儲存不當導致食物變質引起的。




完善制度把關食物(第2篇)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有人因為校園營養午餐中毒送命,校園供餐是個不容掉以輕心的重大課題。  為了讓孩子吃得真正營養,不被營養餐“危害”,日本是以明確法律條規監督校園營養餐。讓我們看一看日本如何為學校營養餐把關。
 還有,集體飯堂大量準備的食物容易受到污染,食堂就餐如何防止中毒?
日本施行校園營養餐五十多年,是世界公認施行營養午餐最成功的國家之一。
 其實,日本在推行校園營養餐過程中,也面對許多問題,比如許多監護人明明有能力支付學生伙食費,可是故意不支付。
 還有就是發生大規模學生集體中毒事故,比如2006年大阪府市學生,因為食用校園營養餐集體中毒;今年2月,岐阜縣9所中小學百多位學生,也發生集體食物中毒事件。
 但是該國施行營養午餐五十多年,從立法、科學研究到實踐,已經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有其可取之處,值得借鑒。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經濟貧困糧食不足,很多小孩在家里無法吃飽吃好。
 1954年,日本國會通過《學校給食法》,給學生供應營養餐。日語中“給食”翻譯過來,是提供“伙食”的意思。
通過法律監督細節
 為了確保校園食品安全問題,日本對學校營養午餐的標準有嚴格要求,不只在校園供餐營養方面有明確規定,而且通過法律監督各方面細節。
 隨著時代變遷,日本多次修訂和頒佈中小學生營養需要量基準,包括針對有特別需求的學生,如殘疾學生提供各種類別食物。
 大阪府市中毒事件以后,日本政府對學校食品制作設施有了更嚴格規定,2006年,該國出台《校園安全法》草案,對校園發生災害時,政府、校方和教師等各方的責任,做出較明確的界定。
 因為有嚴格法律規定,日本校園營養餐一旦發生任何事故都有法可循,相較之下,很多國家的校園供餐並沒有進入法制程序,所以每每發生事故,可能只是相關部門說了算。
聘用營養師當諮詢
 日本小學生的校園營養餐,都是由專業營養師特別配制,是名副其實的營養餐。
 日本中小學只要人數超過600位以上,都配備專業營養師,不足600位學生的,也會兩間學校共同聘用一位營養師。
 營養餐食譜是按照學生各個成長階段營養需求而設計,每天提供牛奶和營養配方不一的當季蔬菜,菜式多樣化,同一個月里甚少有重複的菜式。
 日本校園營養餐有兩種供餐方式,一種是由校園食堂供應,另一種則是由外面的大型食品加工廠供應。
 根據《學校給食法》,向學校供餐的飲食加工部門或工廠都是由政府投資,校園營養餐伙食費主要是家長承擔,按照各地區地方政府政策給予數量不等的補助。
 不管是食譜設計、食品加工程序、加工費用財務等,都有一套系統化的標準作業。
供應蔬果要有準則
 集體飯堂或食堂,食物一般大量一起烹煮加工,而且都是提前準備,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污染變質吃壞肚子。
 一些食物如海鮮類、沙拉類、涼拌菜等,貯存過程中很容易感染細菌等微生物。
 尤其是沒有經過高溫烹調的沙拉、涼拌菜,洗存不當容易殘留細菌,一旦置放得太久,細菌就會快速滋生。
 所以日本規定,食品制作設施不足,無法處理生菜和水果的學校或為校園供餐的食品加工餐,不得供應學生蔬菜沙拉或切開的水果。
 變質的肉類食品、魚和牛奶等,也是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
 肉類被細菌污染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禽畜本身宰殺前就有病,也可能是刀具、砧板不衛生、生熟交叉感染等。
 所以死因不明的禽畜肉應該拋棄,肉類食用前一定要煮熟燒透。
禁供天然微毒食物
 有些食材本身含有微量天然毒性,比如四季豆和扁豆,烹飪不當很容易引起中毒,所以不適宜出現在學校食堂或集體飯堂食譜。
 四季豆和扁豆含有一種稱為皂素的生物鹼,會刺激人體生物道黏膜,導致腹痛、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嚴重的話還會嘔血和感覺四肢麻木。
 這種有毒化學物質,必須加熱到攝氏100度,並烹調10分鐘以上才能破壞。
 所以煮扁豆或四季豆,烹煮時間要長一點,或者先用熟水燙熱再煮,確保變色熟透,沒有豆腥味,才可安全食用。
 一般上,自家烹煮這類蔬菜,因為分量不多,比較容易煮熟爛透,所以甚少發生中毒事件。
 可是學校食堂或外頭的雜菜飯檔,通常是一大鍋菜一起炒,所以很容易因為翻炒不均勻熟不透,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在中國,經常有人因為食用了煮食不當的扁豆和四季豆而食物中毒,廣西就曾經連續發生過幾宗學生因食用四季豆中毒事件。
 所以北京市衛生局已經嚴禁學校加工扁豆和四季豆,以防食物中毒。
常見食物中毒原因
 食物中毒一般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吃了同樣食物后產生相似症狀,並且從殘余食物,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血液中分離出相同致病原。
 一般常見食物中毒因素有以下幾種:
食物被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污染
 最常見的一類食物中毒,發病率高,死亡率比較低。
 誤食有毒動植物,或食材加工、烹煮方法不當。
 自然界中有許多有毒的動植物,例如河豚、苦杏仁、木薯、四季豆等,加工或烹煮過程要是沒完全破壞其毒性,食用時可能會中毒。
 還有一些植物,外形跟我們日常熟悉食材相似,實際上卻含毒性,如蕈類。
食物貯存不當,產生毒素
 一些食物如馬鈴薯含有微毒物質龍葵素,貯存不當導致發芽,龍葵素會增加。
 吃進少量龍葵素對人體不會有多大影響,但要是吃了發芽並含有大量龍葵素的馬鈴薯,會破壞人體紅細胞,對黏膜有強烈刺激性,引發中毒。
 為了防止龍葵素中毒,應該把馬鈴薯稍微發芽、發青、腐爛的部位徹底清除,把馬鈴薯去皮后切成小塊,浸泡在冷水中半小時以上。
 如果馬鈴薯發芽或發青部位面積很大,就應該扔掉。
被有毒化學物質污染
 吃進超標達到中毒劇量的農藥、亞硝酸鹽、重金屬等,都會導致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治理方法
 學校或集體食堂一旦出現食物中毒患者,應該把證實或懷疑食物中毒的患者隔離,並尋求治療。患者需要多補充水分。


食品添加物隨處見(第3篇)

報導:劉林李 
圖:本報資料中心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很多人覺得食品添加物“不是好東西”,可是不管吃一片餅乾、一粒巧克力、一條香腸,還是喝一包包裝果汁,都有食品添加物。  尤其是這幾年我們給蘇丹紅、塑化劑嚇壞了,吃加工食品時,不禁會想一想:會不會影響身體?
 其實,這些出問題的蘇丹紅、塑化劑,都是禁止加在食品中的物質,所以,根本不是所謂的食品添加劑。
 叫人不能省心的是,非法添加物為何出現在食品中,合法食品添加物就百分百沒問題?
很多人聞食品添加物色變,近年出事的“食品添加物”,其實大部分跟濫用和誤用食品添加物以及非法添加物有關。
 台灣鬧得沸沸騰騰的塑化劑,中國的三聚氰胺、蘇丹紅,都不是食品添加物,是黑心廠商違法加入食品中的工業原料。
 除了非法使用食品添加物,濫用食品添加物也是當前食品工業一個很大問題,需要執法單位嚴格監管。
濫用亞硝酸鹽
 濫用食品添加物第一種情況是過量使用,也就是沒有依據食品添加物使用限量標準,超標使用某種食品添加物。
 去年中國北京一位小女孩在吃了幾塊食品店買的炸雞以后,嘔吐身體不舒服,送到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醫生證實女童是亞硝酸鹽中毒死亡,檢驗結果顯示,炸雞中的亞硝酸鹽嚴重超標,超過中國國家標準一百五十多倍。
 亞硝酸鹽一般添加在肉製品中,讓肉製品呈獻鮮紅色澤、抑制肉品脂肪氧化以及抑制肉毒桿菌生長等。
 短時間內攝入大劑量亞硝酸鹽可能急性中毒,長期攝取過量亞硝酸鹽,也可能轉換成致癌的亞硝胺。
企圖欺詐消費者
 儘管有這樣的憂慮,亞硝酸鹽依然是合法食品添加物,只是各國都有限制肉製品中亞硝酸鹽的使用濃度和最終殘留量。
 另一種濫用食品添加物的情況,是沒有依據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比如“連二亞硫酸鈉”這種食品漂白添加物,主要用在果干、蜜餞、罐頭以及粉絲粉條等干貨,禁止應用在新鮮蔬菜類,但是中國卻有人濫用來漂白豆芽。
 業者濫用食品添加物,一般是讓食品賣相更吸引人,或者在劣質食材中加入添加物,讓食物看來比較新鮮,欺詐消費者。
 非法食品添加物或濫用食品添加物,可能引發中毒、慢性病甚至有致癌疑慮。
各國安全標準不一
 是不是只有非法添加物才會出問題,合法食品添加物就沒有問題?
 其實,許多在大多數國家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同樣引發安全爭議,部分還是跟癌症有關,比如上文所提的亞硝酸鹽,只是其中一個例子。
 叫人頭痛的是,各派專家對同一種食品添加物的安全性總是無法達到共識,當一位專家告訴我們沒問題,可能就有另一位專家跳出來說另一番話。
 更叫人無所適從的是,世界各國對食品添加物的看法不一,一些國家禁止的添加物,在另一個國家卻是認可的。
 就算日本、歐盟、美國這些對食品安全管制較明確嚴格的國家,對同一食品添加物的管制也不一定一樣。
 比如著色劑紅色40號這種添加物,在歐盟國家是認可使用的,可是在日本卻是禁止的,難道我們在日本食用著色劑40號就會影響身體,而在歐盟國家食用著色劑40號就沒有問題?
 即使國家食品安全法令為我們“擋住”了一些高危的食品添加劑,但是食品安全法令這種“保險”並無法提供終身保障。
 以硝基喃類殺菌劑(Nitrofuran)為例,1960年代這是日本許可的一種添加物,一般作為防腐劑添加在豆腐里,那個年代日本人吃的豆腐幾乎都含有這種物質。
 后來的研究顯示這是一種致癌物質,1974開始禁止這種食品添加劑,但是在許多國家這仍是一種合法食品添加物。
 所以就算今天可以安全食用的添加物,若干年后難保不會從國家認可添加物名單中剔除。
複數毒性引起關注
 關于食品添加劑的另一疑慮是,目前的科學實驗,無法百分之百解答同時攝取多種食品添加物,是否會造成“複數毒性”的問題。
 專家可以告訴我們每一種添加物的安全攝取量,只要每日攝取低于標準的劑量,就算一輩子每天食用也不會影響身體。
 問題是,我們每天吃進肚子的添加物至少有幾十種。不相信的話,看一看你正吃著的餅干袋子上的添加物標示,並算一算你喝著的巧克力牛奶盒子上標示的添加物數目。
 儘管一些專家表示,這種擔憂是沒有必要的,合法添加物都有充分研究顯示其安全性。
 只是目前為止,不管是專家還是各國衛生部門,對食品添加物的安全實驗,大多數只是停留在單一食品添加物的實驗階段,甚少有針對同時攝取多種添加物,會造成什么相互反應的實驗。
定義不同不易分辨
 世界各國對食品添加物定義不盡相同,食品添加物一般指食品生產過程中,加入的一些化學物質,以改善食品色澤、味道、防腐及延長保存期限。
 食品工業依法必須標示食品中所含所有物質。
 在我國,添加物的標示是列在成分/配料項目中,跟原料混在一起。
 一般消費者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常識,根本無法分辨哪種是食材原料,哪種是添加物。
 另外,食品添加物分成合成物質和天然物質,但是沒有法令規定食品標籤必須清楚注明“合成”還是“天然”物質,所以單看標示無法區分兩者。
 還有添加物可以合併或以總括名稱標示,在特定情況下甚至不必標示,所以有時只看食品標示,未必知道一樣食品有多少種添加物。
食品添加物標示方法
◎合併或以總括名稱標示
 比如關華豆膠(Guar Gum)或鹿角菜膠(Carrageenan)都是一種用來增加醬料或調味醬汁黏稠度的黏稠劑。
 食品如果只是添加關華豆膠時會標示為“黏稠劑(關華豆膠)”;但如果同時添加關華豆膠和鹿角菜膠兩種以上黏稠劑,卻可以以“黏多醣體”(Mucopolysaccharides)一詞標示。
◎免標示的食品添加物
 ─一些用于食品生產過程,可是最終不會殘留在產品的添加物,是不需要標示在食品標籤。
 比如烤肉醬汁原料含有醬油,醬油中有胺基酸等調味料及防腐劑等添加物,不過烤肉醬只會標示“醬油”,不會把胺基酸等列出來。
 ─包裝小、散裝零售的食品。
從食品標示中辨識食品添加物
 食品添加物通常以以下幾種方式標示:
⊙以使用目的標示的食品添加物──香料、防腐劑、凝固劑、著色劑等。
⊙在使用目的標示后加( )的化學名稱──防腐劑(己二烯酸鉀)、調味料(胺基酸)等。
⊙使用化學符號標記──Na(鈉)、K(鉀)。
⊙描述顏色的文字──焦糖色素
 例:
 品名:花生口味面包
 主要成分:面粉、花生醬、油脂、花生、糖、鹽、奶粉、脂肪酸甘油酯、防腐劑(己二烯酸鉀0.1%以下、丙酸鈣0.09%以下)、抗氧化劑(維他命C)。
 注:圖表中底下劃線的為食品添加物。


學會和添加物和平共處(完結篇)

報導:劉林李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如果沒有食品添加物,根本不會有今天的食品工業,甚至連面食、豆腐、油條、糕點都沒有。 完全不吃加工食品太難,每吃一樣食品就擔心這擔心那,反而造成心理壓力,不見得對身體更好,不如學會如何跟食品添加物共處吧!
事到如今,說完全禁止或消滅食品添加物,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事。
我們也許可以不吃肉製品,像香腸、火腿、罐頭午餐肉、漢堡肉等,也可以完全不吃零食餅干糕點等,完全不喝包裝牛奶、乳酸飲品,但是豆腐、米粉、粿條、魚丸偶爾也會吃吧?
就算完全不吃以上所提的,開伙時總是需要油鹽醬醋,不妨留意一下家里醋瓶上的標示,看看都是哪些成分?
食品添加物是食品工業靈魂,沒有食品添加物就沒有今天的食品工業,那些告訴你完全不含食品添加物的食品,我們反而要特別小心,是否容易變質腐壞,對人體造成直接的危害。
比如花生油如果沒有加抗氧化劑就很容易變質,醬油和醋如果沒有防腐劑也很難保存。
添加物使用得透明
一些食品添加物如上文所提的抗氧化劑,其實正是為了延長 食品保存期限,讓食品不變質,安全食用才存在。
當然,也有一些食品添加物是完全沒有必要添加在食品里的,如讓食物賣相看來更好的色素。
很多食品安全問題不在于添加物本身,而是使用添加物的方法,所以食品添加物的使用,關鍵在于公開和透明。
執法單位必須嚴格管制食品添加物的應用,另一方面,一定要清楚標示使用的添加物,消費者有權力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以及選擇吃什么或不吃什么。
消費者應該結合群眾力量推動“食品添加物減量運動”,拒絕沒有必要使用的食品添加物如色素。同時,積極學習跟食品添加物共處,做好自我防護工作。
留心這些添加物
以下是我們日常常吃的加工食品,選購這些食品時,應該特別注意幾種添加物。
●快熟面
避免選擇標示中含以下成分的產品。
※含“磷”成分,如磷酸鹽(phosphate)或焦磷酸鐵(ferric pyrophosphate)。
注意“植物性蛋白”成分,這是泡面的一種原料,雖不是食品添加物,但在製造植物性蛋白時通常會使用磷酸鹽。
原料階段加入的添加物是免標示的,所以使用植物性蛋白的快熟面,並不需要標示磷酸鹽,但當我們看到標示上的“植物性蛋白”時,就應該意識到或許含有磷酸鹽成分。
大量攝取磷酸,可能造成骨頭成長異常、鐵質不足。
※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
這是一種危險添加物,在許多國家已經被禁止。
※調味料(胺基酸)、焦糖色素、甘味料(甘草)、鹼水、黏多醣體等。
以上都是有安全爭議性的添加物。
●火腿、香腸、培根
避免選擇標示中含防腐劑(己二烯酸、己二烯酸鉀)的產品。
除此之外,目前市場上的冷凍肉製品,幾乎全有亞硝酸鹽(Nitrite),亞硝酸鹽是一種有安全爭議的添加物。
●餅干
避免選擇含有紅色106號、黃色4號等色素,以及含磷酸鹽的餅干。
選擇表面有許多小孔洞的硬餅干,這種餅干使用的添加物比較少。
有小孔洞的餅干是因為原料經過充分揉合紋理較細膩,烘烤時空氣不易散出,才刺出一些小洞。
奶油夾心餅或巧克力餅干,除了糖分和脂肪含量高,使用的食品添加物也比較多。
●罐頭
避免選擇含亞硝酸鹽、漂白劑(亞硫酸鈉)、磷酸鹽的罐頭。
●調味醬汁
選擇沒有添加“黏多醣體”(Mucopolyccharides、甜菊糖(Stevioside)成分的。
3步驟巧用添加物
日本食品問題研究專家增尾清在《與食品添加物和平共處》一書中,建議採取以下步驟,與食品添加物和平共處。
第一步驟:購買時的預防。
第二步驟:烹煮前進行“除毒”工作。
第三步驟:攝取各式各樣營養,增加免疫能力,進行體內除毒、解毒,保護身體不受添加物危害。
第一步驟:購買時的預防
●養成閱讀食品標示的習慣,盡量選擇食品添加物少的加工食品。
不過有時候,一些食品添加物可以合併標示,或以一個詞當作統稱,所以標示上的一種添加物名稱,里頭可能有好幾樣添加物。
這是一種“標示陷阱”,除非通過法規規定食品業者必須標示所有添加物名稱。
●除了盡量選擇添加物少的食品,也盡量避免選擇含有以下食品添加物的食品。
※己二烯酸,又稱山梨酸(Sorbic Acid)
※己二烯酸鉀,又稱山梨酸鉀(Potassium Sorbate)
※阿斯巴甜(Aspartame)
※紅色104號、106號、2號、3號、40號;黃色4號、5號;胭脂紅(Cochineal red)等色素。
※糖精(Saccharin)
※糖精鈉(Saccharin Sodium)
※亞硝酸鈉(Sodium Nitrite)
※磷酸鈉(Sodium Phosphate)
※BHA、丙二醇(PG)等
(以上是具安全爭議性的食品添加物,但是在許多國家並沒有全面禁止使用。)
第二步驟:烹煮前進行“除毒”工作
我們應該盡量避免選購含有安全爭議性添加物的食品,不過,市面上幾乎很難找到完全不含讓人不安的添加物的食品,所以只好在食用之前,先進行一些“除毒”工作,以便吃得比較安心。
以下是我們常吃的幾樣食品,食用之前不妨參考以下方法“除毒”。
●快熟面食用方法
煮快熟面時應該先以沸水汆燙,讓添加物溶解在熱水,把水倒掉,重新加水煮面。
如果煮的是杯面,最好倒在碗中先汆燙,把汆燙過面的水倒掉,再次注入沸水燙面。
增尾清建議,在吃快熟面時,自己添加一些海帶芽,可以減少添加物的危害。
海帶芽含有豐富鈣質,所含植物纖維能把人體吸收的添加物排出體外,海帶芽的竭藻酸也可以吸附體內鹽分。
吃快熟面時可以把面條和配料吃完,但最好別喝湯汁,這樣可以減少鹽分和溶解添加物攝取。
●火腿、香腸、培根食用方法
香腸要先劃三刀左右,用熱水煮一分鐘,讓部分添加物溶于水中。
火腿和培根必須先用熱水燙約10秒,減少保色劑和磷鹽酸含量。
●豆腐食用方法
豆腐買回來后,要從包裝盒取出浸在水中。這可以讓豆腐的凝固劑和消泡劑(Defoamer/Antifoam)等溶于水中,同時去除鹽滷的味道。
●罐頭
只要是可以水煮的食品罐頭,在食用之前先用熱開水涮過,降低添加物含量。
第三步驟:攝取各种類營養,增強免疫力
食品添加物、農藥、抗菌物質,甚至壓力,都是造成體內產生自由基的原因。
我們不可能在生活完中全不吃讓身體產生自由基的食品添加物,為了避免被自由基打敗,可以借由飲食方法,提升自身免疫力,消除對攝取添加物的不安。
以下是增尾清建議的一些飲食方法。
※均衡攝取各式各樣的食物。
※每日攝取三種以上富含植物有效成分的蔬菜水果。
※每天食用一種菇類。
※經常食用海藻類食物。
※每日食用發酵食品如味噌、益生菌、納豆等。


 

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心頌法師:品嚐人生第一塊蛋糕,媽媽流淚了…


11/05/2012

特約:歐芙伶
圖:歐芙伶、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我常常覺得法師都有動人的故事,很多時候是因為大愛而出家,然而在採訪法師的過程中,常有意外的發現,他們的背后都有母親對他們的影響而有動人光輝。  2012年五月初旬,和心頌法師訪談,心中有一種感動,尤其法師談到媽媽的部分,談到品嚐人生的第一塊蛋糕時,媽媽默默流下淚來……
 母親節前夕,特以此文,獻給全天下的媽媽……
法師四歲的時候,爸爸生病往生。媽媽只好到城裡打零工,撐起一頭家,四個孩子。
“我和弟弟最小,媽媽就把我寄養在親戚的家,這個親戚家住一段時間,那個親戚家住一段時間。印象最深的是每隔兩三個月媽媽會來看我們,買一點吃的,給點 錢,但是因為要趕回去工作,逗留一會就離開。”幾歲的孩子,遠遠望著媽媽離開的背影。知道要“好久好久”才再見一次媽媽的面,等待鋪滿童年的記憶。
 “媽媽每次來看我們都會說要乖呵,要聽話。”很小的時候,就經歷了爸爸的往生,和媽媽聚少離多以及很多的未知。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美國有一個兒童福利機構,在台灣是中華兒童福利基金,專門幫助單親家庭,就助養了她。
吃蛋糕是奢侈
 她記得一年級生日前,美國福利機構就給台灣兒童福利基金寄了三塊美金,要他們為她買書本、文具、制服,還有蛋糕。法師仍然記得,三十多年前,三塊美金,換四十台幣(目前匯率,十台幣約等于一令吉),已經很多了。
 那個時代,尤其中國人,可以吃飽飯是大事,蛋糕真的是屬于非常奢侈的東西。整個村子裡,那家吃蛋糕幾乎是村裡比較特別的事情。但對美國人來說,小孩子的生日,蛋糕卻是必需品。
 500公克的蛋糕,村子裡鄰居都被邀請來享用,法師記得每人只能吃一小塊,第一次吃到蛋糕,雖然已經隔了那些年,她仍然記得那第一口的感覺,深深 吸口氣,仿彿這樣才足以表達當時那最初的味蕾:“鬆鬆軟軟,綿綿----細細”。“小孩子嘛,充滿奶油香的蛋糕是那么難以忘記。”
 一邊吃的時候,卻看到媽媽在一旁默默流淚。在那個很純樸的年代,大家都窮哈哈的,法師的學費都是媽媽去和鄰居借的。“有錢買蛋糕,為什么沒有錢還債”,媽媽擔心人家會這么問她。
人情豐盛的年代
 然而,憨憨的媽媽多慮了,村子裡,大家有飯吃飯,有粥吃粥。鄰居有什么好吃的,都會踏著小碎步端一些過來。“曾經就發生一件趣事,一次,班上就十幾位小朋友沒有來上課,老師稍微調查一下,原來這些小朋友都吃了某個鄰居送來家裡的麵條。結果一起食物中毒。”
 那是人情豐盛的年代,大家都有相濡以沫的感情。這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比較缺少的部分,然而這也成就法師更懂得回饋是必須的。
 當我們小的時候,身邊都有好心人幫助我們,當我們長大后,是時候回饋,這樣的“好心人”,其實都儲存在我們童年的記憶裡。
 三塊美金,原來可以這么豐富,在物質與精神層面上,都扮演著不可磨滅的記憶。她說:那是我第一次有新的制服。以前都是穿姐姐或人家的舊制服。
 所以,當法師高中畢業后,她告訴自己,要好好地去幫忙一些人。在一次她回去兒童扶助中心捐款助養的時候,剛好那裡缺義工,她就去當義工。
把小愛轉到大愛
 她也助養一些小朋友,小朋友也會寫信給她,讓人想起她小時候,美國父母助養她,給對方寫信的情景。好像輪迴似的,只是這樣的感覺卻非常溫馨。她記得每次過節,她都是三五千台幣給他們應節,唯獨生日,她沒有特別表示。
 有人就好奇問她;為什么小朋友生日,你沒有買蛋糕給他們?她回答:窮人家的孩子,生日不一定要慶祝,但是過年節,不要讓孩子看別人吃。
 所以,逢年慶節日,她都是讓孩子過得豐富,她想起小時候,媽媽過節前和人家借錢才能過節,就特別感觸。她才知道,原來過節在大人的字典裡,是這樣艱苦而美好的堅持。
 出家之后,她更把小愛轉到大愛。凡是有需要的地方,日本地震、四川大地震,她能力所及,就及時給予心靈指引。而這一回她跟隨慧禮法師的腳步,與其 他百位法師,參與2012年國際萬緣水陸法會,為幫助數以千計的非洲孤兒。在某種精神上的層面,它是祝福、是世界觀、宇宙觀;在實質的層面,它是幫助他們 解決飢餓和提供教育,改變非洲的命運。
 一個被領養眷顧的孩子,長大后出家回饋的故事。
 我喜歡這樣的感覺,一種回饋人間有情的感覺。
 如此感動著……
持三皈五戒生活幸福快樂
 當世界都在說磁場、能量場、宇宙能量時,我們也來聽聽心頌法師告訴我們,為什么我們需要三皈五戒。法師以宇宙、地球觀,和我們分享其中的奧妙。
 “幸福快樂的生活來自受持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在現代的語言,是身為一個人需要遵守的品質和國民道德。當一個人受持三皈五戒時,是念頭的提升,當你常常發出善的念頭時,你的身體是健康的。這是營造健康的身體。
 當你遵重感情,外面沒有小三(外遇),減少妄語,明明有太太,卻和第三者說沒有太太,這就是妄語。受持三皈五戒,就是佛教說的除妻子之外,不與他人有染,那是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
 “現在社會很多犯罪案件,都是來自欺騙。當一個人受持三皈五戒,就減少這些事情的發生,這就是在營造健康和諧的社會。
 不亂砍樹木、環保,這是營造健康和諧的地球村。當每個人都生起善的念頭,這就是營造健康和諧的宇宙。
 當所有的念頭都在三皈五戒,就是好的磁場,這就是現在人說的吸引力法則,世界是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笑;你散發的是一個善,好的磁場,回來的就是一個好的磁場。”
 聽到法師這么說時,我忽然想到很多妻子都應該鼓勵先生來皈依和受戒。一個幸福的家庭,需要感性的忠貞、理想的堅持。常常在很多家庭看到小三風波,埋葬了一個好好的家庭。
家庭和諧就能安住
 記得有個朋友懺悔地告訴我,因為按捺不住的誘惑,有了不小心的開始。妻子因為小三問題,瘋掉似的把孩子全帶回娘家。電話不接,不見人,孩子也沒有 去學校上課。有一天,他去學校看孩子,看到孩子的座位因為多天沒有來上課,椅子都豎立在牆角,一個大男人突然崩潰了。覺得怎么會這樣,影響妻小到這樣的地 步,只因為小三的介入。
 受持三皈五戒至少你懂,不會去做這樣的傷害。也常發現所有的怨恨裡,外遇是頭號殺手。
 先生對外頭的眷念,換來妻子無窮盡的怨念。難怪法師說,把五戒守好,你此生就是淨土世界。
 的確是這樣,家庭和諧,就能安住。否則,每天為了小三爭吵不休,綿綿無絕期,人生痛苦始于邪淫。
 佛教不戒正淫,除妻子外,不與他人發生關係。
 突然覺得,母親節這天,幸福家庭的一大必要,三皈五戒。宇宙磁場,從心開始。
 從小愛到大愛,從感性到理性,從生離死別到體悟人生無常,法師的一席話,是母親節最好的開示。
 欲受持三皈五戒者,可在今天(12號)前來芙蓉The Royale Bintang酒店參與“2012國際萬緣水陸法會暨皈依三寶甘露灌頂典禮”,皈依典禮下午2點舉行。法會為期7天,12至19日,來自世界各國的近百位法師前來共襄盛舉。
 這次水陸法會也是慧禮法師的宏願,為非洲千萬孤兒籌募興學濟貧而啟薦。
 詢問;馬來西亞大慈寺:03-3290 1839,012-211 9769(清婷)、012-296 8717(素珍)、012-209 1808(明德)。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全職媽媽

 

創意手作 兼職開拓新生命(第1篇)

06/05/2012

報導、圖:林艾萱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曾經一度,社會對全職媽媽的觀念,就一直停留在黃臉婆形象,全職媽媽與只會燒飯洗衣打罵孩子,總是劃上等號。  然而,西方及發展國家對幼兒的身心靈發展,極度重視,對他們而言,最適合照顧孩子長大的人選(尤其是0~3歲),媽媽實在是當仁不讓。
全職媽媽是一種犧牲嗎?很多職業媽媽對全職媽媽的生活形態無法苟同,深怕一旦回歸家庭,就與柴米油鹽醬醋茶脫不了關系,也從此必須當一名伸手將軍,看人臉色過日子。
 說到底,全職媽媽算是一種對生命的選擇,是一些人向往的生活形態。女性願意回歸家庭的最重要關鍵,就是決定要自己帶孩子,陪孩子一起渡過生命心靈成長的最重要歲月。今天,讓我們一起進入新新全職媽媽的寫實生活,了解她們的生活形態。
 名字:唐菁芳
 孩子:育有一名八歲兒子
 生活格言:活著一定要快樂

 在菁方的田園工作室,盡是一片綠意盎然。手裏忙著制作粘土玩藝,真是一雙巧手呀!菁芳靦腆笑道“因為從小就喜歡手工作品,也算有點天分。在當了全 職媽媽,空閒時間也多了,就想發揮這手藝所長,于是特前往檳城學習粘土手藝,過后自己買回粘土回來制作,開始時只是送給朋友,后來竟受到大家的喜愛,就開 始在網站拍賣,竟然為自己打開了創業之路。”
 未當全職媽媽前,菁方是于一家免稅公司資訊工藝(IT)部門上班,因上司施壓而對工作產生壓力。她因為不想自己的工作情緒影響家庭,也希望可一了陪伴孩子的心願,在幾年前毅然放下事業,當全職媽媽。在呈辭后,突然間發現,放下原來是那么的快樂自在。
 菁方認為,如果環境經濟允許,相信很多女人都希望可以當全職媽媽。“因為孩子是我們的寶。總希望可以多陪陪他們。孩子很快就長大了,若錯過陪伴他們的這段黃金時光,真的會遺憾。”
面對壓力被逼呈辭
 菁方最大的期許,是希望孩子可以在快樂的環境下成長。“我很享受和孩子的親密時刻。尤其是晚上都會陪孩子睡覺,兩母子躺在床上看書、講故事,談他學校裏發生的事。”
 而這一切,是過去當職業媽媽時所無法享受的。
 雖然過去因工作壓力而被逼呈辭,但菁芳不諱言,其實開始時一直擔心全職媽媽的角色。“因為我不是很喜歡做家務。可是回頭一想,即使是職業婦女,回家還是要做家務呀。”
 全職媽媽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然而經濟上就無法再伸縮自如了,尤其是工作多年的菁芳,過去一直是經濟獨立的,突然間少了份薪水,真的會有些擔憂。
 “幸好我的先生一直都很支持我,給我充分的自由,沒工作時,會去他的電腦店幫忙,也會發給我一份薪水。”為了不至于荒廢太多的時間,她決定去學粘土手藝,“我相信全職媽媽也可以發揮自己創意,即使在家,也一樣可以創業。”
 “一開始我是在部落格(http://yusie-handmade.blogspot.com)及面子書分享,后來有網友開始訂購,這加強我對自己作品的信心,于是慢慢開拓我的手作創業。”
 當初回歸家庭的心願是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因此菁芳在分配手作及照顧家庭的時間也格外用心。“我不想為了賺更多的錢給自己太多壓力,手作本來就是一件快樂的事。”
自我增值提升自己
 全職媽媽生活總是讓人覺得與家務事挂勾,菁芳是如何度過一天的全職媽媽生活呢?
 “我的日子就是每天早上6點起床給要上學的孩子准備早餐,送他上學。目前孩子還好是由住在我家隔壁的大嫂幫忙接送,因為兩人的孩子都念同一所學校。孩子上學后的時間就是我的私人空間。通常我都會進行一些園藝工作,過后就是制作粘土手工的時間了。”
 雖然是一名全職媽媽,但菁芳依然堅持要有自己私人空間,這包括一些自己的時間,看自己喜歡看的電影,聽自己喜歡的歌。“同時必須多多增值自己,在家的媽媽可以通過網絡看世界,自我提昇常識及知識。”
 菁芳為自己全職媽媽生涯的總結,“我很享受目前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在,既可以多陪伴孩子,還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同時還可以擁有不錯的收入。”
放下高職給孩子優質生活
 名字:楊敏燕
 孩子:育有一名10歲兒子
 生活格言: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

 在孩子學齡前,敏燕一直是職業媽媽,擁有ACCA特許會計師學歷的她,是在一家私人醫院任職財務執行員。
 她只有一名獨子,之前無論是在幼兒園學習或是在陪讀班,孩子的健康,情緒,學習態度都不成問題,“可是上了小學后,因為不適應的關系,經常生病,品行和學習態度變得很差,所以,我才考慮辭職,當一名全職媽媽。”
 以她的學歷,願意放棄事業在家,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敏燕笑說“是呀,一開始很多人都不相信,因為之前都是工作至上的。而且剛開始,我也不敢告訴我媽媽這個決定。但后來她知道后,也了解我是為了孩子。”
更了解孩子
 辭職在家后,沒有了工作的壓力,心情自然好,那對照顧和教養孩子有很大的助益,同時也更能了解小孩子的身心發展。在工作時,她一直非常注重工作效 益,會把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工作上,“這無形中,也給了自己壓力,以前只有工作,沒有生活。反之,沒有做工,就沒有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上的確比較優 質。”放下,徹底改變了她自己及孩子。
 “全職媽媽在時間安排上的伸縮性可以很大,我可以約孩子喝下午茶、看電影、上書店買書看書,這些美好的時光是無價的。而在家庭生活上,也比較完整,有更多時間可以預備三餐,這對孩子和家人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而睡眠方面也較充足及正常。”
 敏燕不否認,剛開始從職業媽媽變成全職媽媽時,與孩子會有一段時間的磨合期。“因之前身為職業媽媽,無論是生活上,學習上都是別人在照顧,下班后 我只負責講故事,和他玩。那時候我是他的玩伴,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生活的時候,需要紀律啊,功課要自己做啊,問題就來了。呵呵……我們用了很多時間 溝通, 直到把我們彼此的頻率拉近。”
 放下高薪高職的敏燕,在花錢上肯定失去以前的豁達及方便,無論如何,身為財務師的她,平時也注重儲蓄,所以,財務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
調整心態樂在生活
 在全心照顧孩子幾年后,一切仿佛都上了軌道。“隨著孩子長大,他在學校的時間會越來越長,這也意味我的時間會越來越多,我覺得可以尋找一些兼職的工作,在工作之余,同時也可以照顧到家庭。”敏燕說。
 于是,她決定發揮所長,提供公司財務報告和稅務諮詢的服務。多年的財務執行員經驗讓她敏銳于公司的財務報告,也更能提供有效益的財務及稅務諮詢。憑其多年的經驗,讓她順利找到一些財務工作,而工作形態是在家進行,這也圓了她的夢想,事業與家庭可以共同並進。
 目前,她兼職的收入仍然無法與全職工作相比,但這份兼職讓她不至于荒廢多年所學,同時也讓她在財務上有更大的由由。
 無論如何,敏燕認為,身為全職媽媽在心態上需要有很好的調整,若本身沒有任何收入,用先生的錢來打扮是無可厚非的,不需要有罪惡感,這樣的生活很快樂。
 “而且在家當全職媽媽久了,少不免社交圈子會變小,因此需開始建立新的社交圈子。”平常,她都會上網了解一些最新的知識,增加常識。而最快樂的,就是可以與孩子一起逛書局。對孩子的期許,敏燕僅希望他健康長大,有個完全屬于他自己的人生。



三高女性 回歸家庭增長心靈(第2篇)

特約、圖:林艾萱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在馬來西亞,雖然全職媽媽的比率不高,但女性在生育后回歸家庭,已開始出現一股銳不可當的趨勢。如今,更有三高女性,即 “高學歷、高素質、高收入”的女性,主動放棄高職高薪,一手扛起了照顧孩子的重責,從此放大孩子的生活,縮小自己的事業理想。
名字:朱月娥
 孩子:育有兩名兒子(分別為13歲與10歲)及一名女兒(8歲)
 生活格言:靈性成長超越物質

若說月娥是屬于“三高”女性,她著實當仁不讓。她曾任職跨國企業的工程部門經理,領著令人稱羨的高薪、高職、高福利。是什么讓她毅然放下一切,回歸家庭?
 “這或者需要探索到個人的人生意義,即對個人而言,生命最重要的本質是什麼。對我而言,沒有什么比家人更重要。”放棄高薪,月娥絲毫沒有任何的不 舍。“我本來就不是著重于物質的人,我會以知足的心,來檢視生活各項所需。比如我不穿名牌,也不常外食,一般最愛的活動就是去參加志工或去大自然的環 境。”
 然而,工作了15年,在事業高峰中退下,全然回到家庭,這並不是每個人都辦到的。畢竟,擁有高學歷及豐富的工作經驗,若當全職媽媽,對社會的普遍定義而言,感覺是有點浪費。
 月娥笑道,“以前工作忙碌,孩子都交由親戚帶,有時回到家已八點多,一般上陪伴孩子的時間只有那一兩小時,那段時間與孩子交流並不足夠,也沒辦法給予孩子有素質的家庭時間。”
 她覺得,父母對塑造孩子的人格及品性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對孩子的期許,不一定是要他們成材,最重要的是不會對社會帶來危害,一定要腳踏實地,走出自己的人生。”
珍惜與孩子相處時間
 月娥對工作並沒有多大的眷念,“有時候,父母自以為要給予孩子更多物質享受,拼命工作,卻忽略了孩子的最大期望,可能只是單純的需要父母陪伴。”
 她說,或者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KISS(吻),一個贊美,就抵得上物質的一切。
 回歸家庭這四年了,月娥不曾后悔自己的選擇,反而會想如果當初在孩子出世后,她就可以當個全職媽媽,在孩子最重要的靈性成長階段(0歲到3歲),相信會更美好。
 然而時光無法倒流,她慶幸自己可以及時回歸家庭,不錯過陪伴孩子度過另一個成長的階段。
 當了全職媽媽后,月娥珍惜跟孩子度過每段時間,她親自載送孩子上下學,並在車程中與孩子交流。“比如說,我會看今天的報紙后,告訴孩子一些新聞,再與他們交流,或者替他們溫習功課,考考他們一些常識及數學。”
放棄事業得到更多
 月娥重視賞識教育,她不喜歡用責備方式來教育孩子,“我與孩子的關係就好像朋友,當然如果他們做錯了還是要教,然而很多時候父母可多用賞識方式,可以更刺激孩子的發展潛能。”
 有時候,她會獨自帶個別孩子出門,“就是一次只帶一位孩子出門,這會讓孩子有個別空間與父母交流,讓他們都有被關注的感覺。” 
 回歸家庭,除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月娥也非常注重家人的健康,于是在當全職媽媽的這些年,一直積極研究健康食療,為家人烹煮更健康的飲食,減少 外食。雖然目前已不在事業上打拼,但她依然每天閱讀,看報紙,上網等。“即使決定在家當全職媽媽,也必須讓自己不斷增值,與先生共同並進。”
 月娥認為,全職媽媽在照顧孩子及處理家務事之余,也勿忽略了與先生的感情,最重要的不要讓雙方出現代溝。
 打拼了十多年,月娥覺得,現在才是享受優質生活的開始,每天早上起來,送孩子上學后,做一些運動及靜坐,再看看書,好好提昇自己的心靈成長。
 她慶幸自己當初勇于選擇要當全職媽媽的決定,而這個決定,改變了她、家庭還有孩子。

不是犧牲 為兒付出無怨無悔
 姓名:吳美玲
 孩子:育有一名四歲兒子
 生活格言:以一顆感恩的心,積極面對生活的苦與樂

 美玲是道地吉隆坡人,在當全職媽媽前,與先生住在美國。
 她畢業于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銀行及金融學士學位,較后在位于芝加哥的日本運輸公司裏當貨運協調員。
 然而,一切的變化的就在孩子呱呱墜地后。為了讓孩子有更自然的成長環境,他們選擇離開都市生活,返回先生霹靂老家,重新開始另一個人生。
 “坦白說,當全職媽媽從來都不是我所想的,也從來不在我的計劃當中。我一直以為自己不能勝任這份差事。但是當護士把剛出世的兒子抱到我懷裏時,在那一刻,我們就注定無法離開彼此。”
視為學習和考驗
 對于她放下工作擔任全職媽媽,一開始朋友及家人都譁然,“大家都在感嘆我枉費了自己的學歷和工作經驗,都說我可以有機會在職場上享有高薪厚職。但是后來,當他們知道我很享受這份差事,也看到兒子因為有我們陪伴在身邊而變得不同和進步,都開始為我感到雀躍高興。”
 她始終相信,學歷和經驗是她永遠的資產,現在無法大展拳腳,不代表將來沒有機會。“然而錯過了孩子的成長,就永遠不再有重來的機會。”
 美玲的兒子在兩歲時,被診斷有語言遲緩問題,“這曾經一度讓我崩潰、沮喪。當時的他,不會喊爸爸媽媽,不會說一個字,一個詞。看到別人的孩子牙牙學語,吱吱喳喳喋喋不休。而我唯一的孩子,卻連爸爸媽媽也還沒喊過一聲,那種心酸不是旁人可以輕易理解。”
 幸好,她一開始就是全職媽媽,可以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可以和他肩並肩繼續走下去。“在這條康復的路上,他非常需要我。而且我曾經在心裏默默答應過他,無論發生任何事情,我一定會緊緊握著他的手,不離不棄。”
 可有覺得自己犧牲了很多?美玲看著孩子,笑道:“對我來說,當全職媽媽絕對不是一種犧牲,而是一種奢侈,我相信在職場上的許多媽媽們,很多都非常想回歸家庭,但環境與現實的約束,可能導致她們無法如願以償。”
 對于孩子的問題,她並不把它視為一種苦。“我視為一種磨練,一種學習,一種考驗。經過這種磨練、學習和考驗之后,會把孩子跟我們之間的距離拉近,再緊緊地把我們連在一起,永遠無法分割。”
更周全照顧孩子身心靈
 美玲認為,身為全職媽媽,可以讓自己更周全照顧孩子的身心靈。“因為孩子由自己一手帶大,從小就開始深深了解關于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他的脾性、身體狀況、個人喜好與生活習慣。很多時候,孩子一個小小的動作,無需說出口,一直陪伴在身邊的媽媽就已經知道孩子需要什么了。”
 即使重新選擇,美玲依然堅持當一名全職媽媽。“看著今天的他,就算是窮了錢包,少了很多消遣和娛樂,犧牲了很多個人時間,也是非常值得!”
 平常在家裏,她也會努力增加自己的常識及知識,通常會上網看報紙及搜尋資料,如果有需要,會購買一些相關書籍自己慢慢鑽研。
 對孩子的未來期許,美玲只希望他身體健康,快樂成長。“也希望無論媽媽在不在他的身邊,他都要堅持不渝,勇敢面對人生中的任何難題與障礙。。”
 美玲總結道,其實不管是當全職媽媽或職業婦女,都各有它的優點、難處和懊惱的時候。最重要還是要保持愉悅和輕鬆的心情。只有在那樣的心情下,面對任何的事情,才不會輕易放棄或氣餒。”



回歸田園打造孩子淳樸童年(第3篇)

偉大的母愛,讓都市女性艾萱克服重大文化沖擊回歸鄉下。
特約、圖:梵霖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有些媽媽為了孩子放下高薪厚職,有些媽媽為了讓孩子有個樸質自然的童年,帶著孩子回歸鄉下,只是為了讓孩子可以脫離都市的煩囂,在大自然及淳樸的環境下長大。
姓名:林艾萱
 孩子: 育有一名14個月大的兒子
 生活格言:你有一生時間可以工作,但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

林艾萱曾當過記者,雜誌主編,在三十歲前總是以事業拼搏為人生方向,以遨遊世界為生命泉源,以增廣見聞為生活目標。在2009年,她的人生進入了全新的階段,迎來生命中的小情人。
 身為人母后,生活有了巨大的轉變,她與先生決定回歸到最原始的鄉下,先生繼承家族農園事業,她回歸家庭,相夫教子。
 要艾萱放下如日中天的事業,回歸鄉下生活,需要很大的心理建設。“但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在淳樸自然環境長大。”單調簡單的生活是悶了點,但有小情人的陪伴,心靈卻是前所未有的踏實滿足。
 鄉下環境幽靜,夜晚有蟲叫聲,清晨總是有小鳥飛到窗口來吱吱聲叫醒大家,艾萱說,她捨不得讓孩子失去這屬于大自然的童年。
 “我小時候也是在鄉鎮長大,有很多童年玩伴,都是玩泥沙爬壟溝,尤其是我先生,他常說自己是Kampung Boy,也希望孩子可以在鄉下長大,有屬于自己的童年回憶。”城市太過密集而擁擠,如果是在城市,生活成本大,需要雙薪才能維持家庭。
物質少心靈富足
 “但回來鄉下,要求簡單一些,物質上少一些,心靈卻富足很多,也尋回健康的體魄。”為了孩子,從不下廚的她學習烹飪,做面包做傳統糕點,艾萱笑說“我希望孩子以后有家裡飯香的回憶。”于是,她有空就往食譜裏鑽,讀的都是親子教育的書籍。
 以前在忙碌城市的白領生活,吃個飯喝個茶都在匆忙中度過,約見朋友總要來個時間表安排,凌晨時分還在麻麻檔與友人話談政治、八卦等,生活總在忙碌、充實及姿彩中度過。她懷念這生命的階段,卻清楚了解生命中會有不同的階段,目前的她最需要的就是扮演好全職媽媽的角色。
 從職業女強人到全職媽媽,她確實面臨很大的心理障礙。“回歸鄉下,是要面對很大的文化沖擊,之前所學的皆英雄無用武之地。”
 但她更明白,孩子的童年不能重來,“孩子的前半生是由父母墊定,供書教學性格培養是父母的責任,基礎打穩了,屆時他自己得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忙裡偷閒翻譯寫稿
 艾萱認為,全職媽媽必須先愛上你的“工作”,才能勝任愉快。“在鄉下生活,不得不放慢腳步,選擇放慢,不代表永遠就步向緩慢人生。生命沒有什么比 看著孩子長大更為重要。陶晶瑩(台灣名主持)說過:沒看著孩子長大的父母很可悲。孩子把他最天真可愛活潑的歲月都給了父母,我們豈能拒絕這一份禮物?”
 現在在鄉下,她最愛帶著孩子走菜市場,讓他從小體悟寫實人生,空閒時會帶孩子去菜園走走,看似簡單平淡,但總帶有一絲絲的幸福滋味。為了讓孩子可以吃到更健康的菜餚,他們還特定在住家的空間種了一些有機菜,平常都可採來下飯。
 一向經濟獨立的她,也曾擔心沒薪水的日子,于是她成立在家的文字工作室,以網絡方式來接一些文字案子,幫多家公司及報章撰稿,繼續發揮自己所長。艾萱說,每天在家,孩子睡覺后,就是她個人的時間,她會利用這空段來進修,如上網看新聞,寫寫稿,做翻譯,時間很快過。
 “我喜歡獨立及有期許的人生,事業是我不想怠慢的環節,目前我可以在家慢慢經營我的文字工作室,全心照顧孩子。等有一天,我對孩子不再那么重要了,我希望可以很快重新融入社會。”
發揮所長 育子之余貢獻社會
 名字:陳峋延
 孩子:育有一名女兒(17個月)
 生活格言:不同的人生階段成就不同的事

 在未結婚前,峋延是一名工作狂,是事業心很重的都市女性。本以為,人生的未來方向應該就是職業媽媽,壓根兒沒想到命運安排她走向全職媽媽這條路上。她笑說“我自己也無法想像,竟然會嫁到東馬山打根,這么遙遠的小地方。”
 為了愛遠嫁他鄉,同時必須放下高薪厚職的營養師名銜,在婚后不久,她即懷孕了,于是順理成章當了全職媽媽。
 提起之前的工作,峋延語帶惋惜“之前是任職馬來西亞雀巢食品公司嬰兒食品部的營養顧問,也主講過上百場的健康座談會,要放下所有的一切,真的不捨。”但來到山打根這小地方,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與其隨便打一份工,領少少的薪水,不如在家全心全意地照顧孩子。
 對于年輕的媽媽來說,帶小孩最怕的就是失去自由。峋延也曾有過這方面的掙扎。“以前要去哪裏,說走就走。現在很多事情都要考慮到孩子。”
 但如果可以重新選擇,還會願意當全職媽媽嗎?峋延果斷答道:“會。我覺得幼小的孩子很需要媽媽的呵護。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不用出外工作,我願意多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可以全心全意地照顧她。孩子的成長快速,每天都有很多變化,錯過了就無法再尋回。”
當媽媽挑戰大
 峋延的夫家有個距離世界聞名的西必洛人猿庇護中心五分鐘行走路程的度假村─西必洛森林度假村 (Sepilok Jungle Resort)。“我們差不多每天都在那兒,芯卉在度假村的‘Banana Cafe’學穩腳步, 與老外及洋小孩們打交道。在一片鳥語花香,大自然環境中長大,她的童年將會是如此與眾不同。”看到孩子知足的笑容,她知道,回歸鄉下是值得的。
 事業女性回歸家庭再回歸鄉下,難免會度過一些磨合期,特別是年輕的全職媽媽,更需要很大的支持與個人空間,峋延說:“我覺得媽媽這個工作崗位是全年無休的,在生活方面,媽媽是廚師、女傭、司機,也是老師、輔導員……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即使當了全職媽媽,峋延依然不放棄發揮所長:“先生知道我熱愛工作,于是鼓勵我以自由工作者方式當營養師,這主要是讓我不要與社會脫節,也可以發揮自己所長。”
 山打根的營養資訊缺乏,因此峋延運用她的知識造福這裏的人群,在教會和學校辦了幾場講座會。 最近也義務辦了一個叫“媽媽學堂”的健康講座會。
 放棄高薪生活,難免在花錢上受到限制。“初時,伸手向先生拿錢真的很不習慣,已經很多年都是自己養活自己,過著有一定素質的都市生活。先生很明白,常會塞錢給我,他也知道我是不亂花錢的人,買東西都是貨比三家,而且左思右想。其實在這小地方,也沒花什么大錢。”
為了孩子邊做邊學
 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媽媽這個角色,還有一條很慢長的道路等待著她。峋延認為,“媽媽的教育影響著孩子的未來,掌握正確的教子理念和方法,與孩子的人格塑造息息相關。”
 因為是新手媽媽,因此她不斷地向其他媽媽學習或者閱讀有關養育孩子的書籍,或參加親子座談會,時時刻刻都在學習如何當個好媽媽。
 很多人都認為全職媽媽是一種“犧牲”,峋延卻不苟同,“即使犧牲也只是暫時性的,同時也是最值得的。”她始終相信,自己帶大的孩子肯定會不同,尤其在叛逆時期,與父母關系良好的孩子,會比較容易溝通。
 峋延以自己媽媽為例,“我媽媽也是全職媽媽,她是那么用心地照顧我們四姐弟和爸爸,媽媽為我們煮每一餐,陪我們做功課,所以長大了,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彼此很關心對方。”因為有了自己的經驗,她更希望可以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而不是只有保母或女傭的陪伴。
 她想生三個孩子,當最小的孩子四五歲后,她計劃繼續念書,念營養學博士,重新追尋她心中的理想。



居家創業利用所學自給自足(第4篇)

特約、圖:林艾萱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當全職媽媽的最大隱憂,與財務自主脫離不了關係。很多全職媽媽對重返職場,繼續打工已心生厭倦,但卻希望可以釋放久違的對事業的熱情,于是居家開啟自己專長的事業,讓全職媽媽的生活開拓新的可能性……
 名字:楊霓
 孩子:女兒(14歲)及兒子(12歲)
 生活格言:簡單就是幸福

在未當媽媽前,楊霓跟丈夫在吉隆坡合伙開了一間美術設計公司。在孩子出世后,為了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過程,她順理成章的當了全職媽媽。
 楊霓說,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她想親眼見證孩子每一天的成長過程,想在家陪伴孩子長大。
 楊霓有著令許多職業女性稱羨的生活:擁有自己的居家公司,幸福的婚裀及兩個可愛的孩子。在當媽媽后,為了更方便照顧孩子,她跟先生決定將公司搬回家裏。
 居家創業,開設美術公司,可以一邊看顧孩子,一邊經營自己的事業,一切看來是如此的完美。楊霓說,當SOHO的全職媽媽並不如想像中得心應手, “尢其是懷了二兒子后,就比較累,得忙工作,看顧大女兒。有時候工作多時,白天得做工,還要忙著做家務照顧孩子,有時候忙到兩三點才能睡。”
 雖然辛苦,但想到可以全天候守候著兩個小寶貝,楊霓嘴角不自覺的往上揚,“居家工作,無時無刻可以陪在孩子身邊,看著他們的細微變化,第一次會翻 身,第一次會叫“媽媽”,第一次放手獨自走路,第一次會用筷子吃飯等等……可以第一時間分享他們的快樂悲傷,這些都是全職媽媽才有機會體會到。”
有更好事業前景
 原以為居家創業,分了一半時間給孩子,事業將無法有更好的發展,然而在她努力不懈下,自己在41歲再次攀上事業的高峰。只要有心,全職媽媽居家創業還是可以讓自己有更好事業前景。
 楊霓表示,自孩子們出世后,白天黑夜都會見到爸媽。記得女兒曾說過一句話:“爸爸媽媽,我覺得我很幸福,因為啊,我朋友很可憐,他爸爸做工做到很夜,吃晚餐都不能一家人一起吃飯。”
 不過為了有更好的事業發展,楊霓的先生在2009年重過打工生涯。
 楊霓表示,居家工作的全職媽媽,可以花多點心思照顧孩子。“每天我都會陪他們做手工畫圖畫和去公園玩,每個周末都會帶他們去聽故事。只要妥善安排 時間,就能兼顧家務和陪孩子。慶幸當時沒有網絡,不然我可能會沉迷上網而分心。2008年我女兒12歲時,我學會上網,而且當了博主后,花在網絡的時間很 長,我的女兒會開始埋怨我很少和他們玩,講故事及帶他們去公園玩了。”看來,網絡果然是會影響家庭的天倫之樂。
雖然忙碌但很充實
 為了同時扮演全職媽媽及事業女性的角色,楊霓一天24小時是不夠用的,“每天早上5點40分起身,准備載孩子上學,從學校回來直接去巴剎買菜,小睡一個小時后就馬上起身工作了。幾通電話,幾次改稿,幾次跑進跑出,就這樣一個早上沒有了。”
 午飯時間如果是一個人吃,楊霓就隨便煮一個面,或把隔夜飯菜蒸了,就一餐。下午孩子回來了也就開始准備晚餐,吃飯洗碗整理廚房抹地燙衣,一個晚上時間就這樣沒了。夜深人靜,也是靈感最多的時刻,她又再次開工做設計,有時一做就到淩晨一兩點,再拖著疲憊的身子上床睡覺去。
 看起來非常忙碌,但也非常充實。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她會再選擇當居家工作的全職媽媽?楊霓斬釘截鐵的說“會”。
 “可能我是個思想很傳統的女人,我相信‘母職是天生、母愛是天性’。當全職媽媽更能周全照顧到孩子的身心靈。比方說在他們遇到害怕的東西時,可以第一時間消除他們的‘恐懼感”, 總覺得小孩階段是人格塑造最重要的時刻。”
 為了讓自己與時並進,與客戶沒有代溝,她不能跟時代及社會太脫節,因此很多時候都會出外走走,趁機充電一下,也讓自己更有創意。“雖然居家工作, 又要當全職媽媽是很累,但我非常開心可以在鞏固事業之余,也保留美好的家庭,特別是孩子,在父母親自調教下,他們的身心發展也更健全。”
發揮專長 善用時間賺取外快
 名字:陳麗瑩
 孩子:三名兒子(16歲,12歲,6歲)及一名女兒(10歲)
 生活格言:機會是給准備好的人

 每一名孩子出世后,麗瑩都會花上兩三年的全職時間陪他們長大,四個孩子連續來,意味著她當全職當媽媽的時間有超過十年。
 未婚前,她是一名導遊,生活過得自由自在,到處遊玩開拓視野。婚后生了孩子,她決定放下事業,全心陪孩子長大。
 麗瑩回憶說,那時候家裏經濟只靠先生一人,小孩又多,負擔很大。貧窮夫妻百事哀,她面臨人生的低潮。“雖然很想在家陪伴孩子長大,但經濟確實是很大的考量。”
 后來,她慢慢開拓屬于自己的事業,基于她的語文能力非常強,而且從小就有寫作的習慣,于是她開始投稿,往文字工作發展。
公司設在家裏
 “那時候大約是十年前,英文語系的自由文字工作者並不多,這讓我有很多機會可以表現自己。”但她依然不放棄全職媽媽的夢想,于是她在採訪后都回家打稿,採訪時就暫時將孩子交由鄰居照顧。
 “一般上出去的時間都只是三個小時,有時是采訪,有時是跟顧客開會。”
 后來,她的事業慢慢成形了,她自組一家公司,不變的依然是要當全職媽媽,于是她的公司就設立在家裏,同事就是孩子們。
 麗瑩說,她在三十歲才開始學用電腦,才了解可以如何善用網絡,這些成了她人生的轉捩點。
 “我一直堅信,只要你準備好,在任何地方、任何生活形態,你都可以掌握自己要的人生。”而同時兼顧事業及家庭,就是麗瑩一直追求的人生。
 對她而言,沒什么比陪著四個孩子長大更重要。“我非常慶幸當初並沒有因為經濟負擔而放棄全職媽媽的夢想,反而更積極去尋找生命的新出路。”
事業家庭皆得意
 自創居家公司,基于出色的表現,現在還是有很多大公司以非常好的條件邀請麗瑩全職工作,雖然孩子都長大了,但麗瑩還是堅持陪伴他們。“我非常享受在家工作,累了可以看看孩子,跟他們說說話,而孩子也覺得媽媽在家工作,感覺非常安心。”
 除了工作性質自由,麗瑩也常常有機會出國公幹,甚至要跟全家人出國遊玩也不用辛苦等待批假。因為她不管身在何處,只要有一台電腦,網絡連線,就可以與客戶接觸,開始工作。
 “我非常鼓勵有意在家創業的媽媽,了解自己的一技之長,並努力發揮,因為機會永遠是給予準備好的人。”
 居家工作,常常就是一身便服就可以開始工作,做了一兩單,可以做做園藝,弄早餐給孩子吃,再做些家務,日子就在平淡幸福中度過。“有時候,工作不忙碌時,也可以與孩子走走夜市,做做手藝,糕點等。”
 “全職媽媽居家工作或會面對一定的困難,然而若能自信應對,感悟生活中每一個細節的靈感,探索自己適合的事業方向,那就勇敢走向居家創業的道路,這可能會讓您走出不一樣的人生”。
 麗瑩說,她可以成功,其他想居家工作的媽媽也一定可以成功。“合理地安排創業及家庭的時間,每個人都可以在家庭及事業中獲得圓滿。”


親自帶養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完結篇 )

特約:林艾萱
圖:受訪者提供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全職媽媽”早已不是新鮮事,在過去,女性凡事都以持家為重,鮮少出來打工一起扛家計。當了全職媽媽30年的親子作家舒穎,回首過去擔任全職媽媽的“來時路”,這30年對她而言,點滴在心頭,回顧以往,只有美好的記憶。
 姓名:舒穎
 孩子:育有兩名兒子
 履歷:當了全職媽媽30年,以其豐富的育兒經驗著手撰寫兒童文學,著作有:《月亮月亮出來了》及《我已經長大了》。

從事幼兒教育多年的親子作家舒穎,過去一直都擔任全職媽媽的角色,“我一直以來所憧憬的家庭天倫圖,是要當一個全職媽媽,陪伴孩子成長。我非常愛孩 子,我一心一意要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全程陪伴著,見證他們每一天每一日的成長。我不願意在將來的回憶裏,有任何遺漏的一頁,因為那會是我的,也是孩子們 的遺憾。”
 當初在做了這個決定后,身邊的人也不是沒有質疑過,舒穎回憶道,“很多人都問我,你真的要過這種平凡、單調的居家生活嗎?也許,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所以,我對自己從有印象開始的童年點滴,至今仍曆曆在目,非常清澈,也感覺美好。”
 在未當全職媽媽前,舒穎是一名書記及化驗室助理。當時的她,看到夫家大嫂的兩個女兒都是由家婆照顧,而她並不能認同兩位老人家溺愛孫女的做法,于是暗下決心,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是在這樣的教養下長大。
 “然而因為家計的因素,一直到臨盆前,我都還在上班,全然不敢想要放棄工作。那段時間,已經看了幾家托兒中心,最后,選定了一家,約定兩個月的產假結束后,就把孩子送去托管。心裏萬般不舍,但也無可奈何。”
孩子愛上閱讀
 峰回路轉,就在這個時候,她的老公另覓得一份待遇更優渥的工作,而舒穎也得以如願辭工,一心一意當全職媽媽,親自照顧新生兒子。
 “當年我們還不懂胎教這碼事,只是知道言教不如身教,也許遺傳也有關系,兩個兒子都愛看書,他們在襁褓時期,我就開始念中、英文的童謠、童詩給他 們聽,抱著他們一面翻書,一面講故事,因此,他們沒有抓到書報就撕的習慣,漸漸地也就愛上閱讀,家裏添購的書,除了我喜愛的文學作品,買得最多的就是他倆 的故事書。”
孩子乖巧言教不如身教
 既然決定離職在家當全職媽媽,舒穎早已做好心理准備,面對育兒路上不可預見的問題。“兩個兒子從小就很合作,有規律的生活起居,沒有帶給我很大的困擾。”
 “為了身教,我都是等到晚上孩子睡覺了,才看電視節目。他們從小就習慣八點上床,有充足的睡眠,早上就不會有‘起床氣’,而且一定吃了早餐,洗澡了才上學。”
 舒穎表示,很多朋友的孩子不肯吃早餐,問她用什么方法讓孩子吃早餐。“我只能說,一切習慣,無論好壞,都是從小養成,而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就是負責照料的那位媽媽、保姆、托兒所人員、其他長輩,甚至是家裏女傭。”
 當了全職媽媽后,生活也出現了很大的轉變,“我全天在家,朋友並不多,也少外出,全副精神都放在家庭與孩子,寫作,離我越來越遠,原以為,文字不 會在我的生命裏激起火花,就在1988年,一個因緣,認識一些寫作人。在他們的鼓勵及影響之下,我終于找回創作熱忱,重新投入寫作的行列。”
 至今,舒穎已創作多本兒童文字作品,包括《月亮月亮出來了》及《我已經長大了》。
 回首全職育兒來時路,最讓舒穎懷念的是,是可以親自接送孩子上學放學,途中聽他們聊學校的趣事,是很好的親子時光,“而且,我還讓他們玩數字遊 戲,就是將前面車輛的車牌號碼,迅速說出4個數字的總數,玩得樂此不疲。”后來,她告訴一些媽媽用這個遊戲來加強孩子對數字的認識,這方式果然奏效。
懂分配無須蜡燭兩頭燒
 當舒穎的小兒子即將小學畢業時,在朋友的遊說下,她答應任職于幼兒園,重新與社會接軌。 “從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中,我可以很清楚地分析出哪位小孩是由母親,或是家中老人,還是女傭帶大的,甚至從小就寄養在保姆家,每個周末才由父母帶回的小 孩,我都能從他們的習性及態度上一一分辨出來。”在接觸到不同教養方式教育出來的小孩后,她更為當初自己毅然的決定而慶幸。
 舒穎說,為了家計,雙薪的家庭越來越多,如果有得選擇,她相信這些在職媽媽也很想當個全職媽媽,全心陪伴孩子成長,當事與願違時,每天重複著的工作與家庭拉鋸戰,讓她們疲于奔命,完全不得松懈。
 “其實當一個在職媽媽,更是偉大,她們除了勞勞碌碌賺錢幫補家計,下班后還得撐著疲憊的身軀,料理家務及應付圍兜在身邊,爭執或吵鬧的孩子。她們 每天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周旋于工作與家庭,她們也是撐起半邊天的偉大女性。”在職媽媽奔波于職場及家庭,最難為的就是讓家人有定時的飲食,這一點,全職 媽媽就能勝任愉快。
 她說,各人有本身的看法及選擇,選擇當在職媽媽的人不一定是錯誤的決定,更何況也有一些來自雙薪家庭的孩子,在處事上更能表現獨立與自主。
 “人各有志,我這個對人生沒有很大抱負的普通媽媽,更適于簡單無爭的工作環境。我的生活圈子,局限于家庭、幼兒園同事及文友,一切非常有規律及安定,並無其他奢求。”
妥善安排生活不會脫節
 舒穎說,全職媽媽與在職媽媽的不同,是全職媽媽是沒有薪金、假日,也沒有病假,可以說是全年無休。但是,全職媽媽與孩子相處的歡樂時光,是再多的 金錢都無法換取的。 “陪伴孩子成長,從丁點兒的小小嬰兒,見證了他們每日不同的變化,即便是一個翻身、仰頭、起臥、爬、站、走,都是珍貴的回憶。”
 可以親自教養孩子,及時在他們犯錯時給于糾正;隨時分享周遭發生的事情;一起討論報章或電視新聞;一起逛街購物,研究新奇產品,這些親子活動,對孩子有利,媽媽也受益。
 “從前,我覺得當個全職媽媽,沒有薪金、假期,甚至生病了也得硬撐著爬起身,忙著做不完的家務,是份永遠沒有機會休息的職業。但要當一個智慧型的 全職媽媽,除了家庭與孩子,也要妥善地為自己安排私人空間,不與社會脫節,增加自己的知識,這樣才能與時並進,與孩子維持良好的溝通橋梁。”
 她說,全職媽媽最忌原地踏步,不求進步,除了追看電視連續劇,不關心時事,不閱讀,不看報,一味地倚老賣老,完全無法與孩子溝通,兩代情越來越疏遠。
回首過去悲喜也是幸福
 時光飛逝,舒穎兩位當年呱呱落地的小小人兒,已經完成大學學位,在工作領域上各放異彩,各有璀璨的天空。
 對于孩子的期許,舒穎笑說,孩子不需高官厚祿,只要腳踏實地、平平穩穩、待人以誠及處事以懇,這就是她對兒子的期許。
 “曾經,我認為沒有女兒是一件憾事,看到別人嬌憨的女兒,羨慕得很;但是,兩個貼心的兒子,已經填補了沒有女兒的遺憾。至于寫作路上,除了十多本文友合集,我的兩本兒童小說,就如懷胎誕下的結晶;當然,我希望接下來還會順利誕下第三胎,或是更多。”
 舒穎說,回首來時路,雖然不是平平坦坦,也不算坎坷,但是人生不如意事畢竟是難免,傷感、頹喪的情緒也時而有之。但是,相較于孩子時時表現的貼心與關心,這些,又算得了什么?


 

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3個5原則安全用藥



04/05/2012

報導:劉拓
圖: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生病了,就要吃藥。用藥,若使用不當,反而會損害身體健康,嚴重的話,還可能造成無法預期的傷害。 所以,拿到醫生給的處方時,大家應該注意與確認、該怎麼餵食、該怎麼保存。
怎樣用藥才安全?
專家就此提出堅守三個“5大原則”,用正確方式輕鬆照顧自己……
專家提出的三個“5”原則,原來是:(一)用藥5問、(二)用藥5不原則,以及(三)正確用藥5大核心能力。
 用藥5問,這包括:問藥名、問藥效、問使用方式、問服用時間、問注意事項。
 專家還建議,服用藥物之前,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向醫生或社區藥劑行專業藥劑師問清楚:吃的是什么藥?什么作用?怎么吃?吃多久?有什么注意事項?
領藥時馬上核對
 第二個“5“原則,則是:對誇大不實的藥品廣告,或者來路不明的藥品,一定要提高警覺,堅守“5不原則”:不聽別人推薦用藥、不信有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賣的藥、不吃別人送的藥;以及,不要推薦藥給別人。
 與此同時,一定要具備正確用藥5大核心能力。這方面,首先,看病時要瞭解自己身體狀況、藥物過敏史及正在使用的藥物,並能清楚向醫生說明;領到藥品時,馬上核對清楚;確認本身清楚用藥方法、時間。
 第三點,做身體的主人,拒絕誇大不實產品;最后,與醫生、醫師、藥劑師做朋友:將你常看病或領藥的醫生、醫師、藥劑師諮詢電話列入通訊錄。
 上述用藥安全的三個5大原則,你曾經“觸犯”了幾條?事實上,堅守用藥安全的三個5大原則,必然可以輕鬆守護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
勿摸黑餵孩子吃藥
 另一方面,多數小孩都害怕吃藥,當父母或長輩在餵食藥品時,要注意餵藥時小孩的情緒及藥品標示,小孩的身體是很脆弱的,若有任何閃失都將造成莫大的傷害。
 專家特別提醒在夜間餵食藥品的父母或長輩,不要為了節省電費或一時偷懶不開燈,摸黑餵食小孩藥品。因為拿錯藥品或看錯劑量,可能帶來非常危險的后果。所以,在拿到藥品時,一定要確認藥品的品名、劑量及用法.
 此外,用藥量是以體重來計算。因此,不能拿大人的藥品用手掰開切半給小孩吃,那樣的劑量很不準確的。用藥量需要使用正確的量匙、滴管、量杯或專用的切藥器,這些餵藥的輔助工具,藥劑行都可以買到。
開瓶后,棉花干燥劑丟掉…
 普羅大眾有很多用藥知識是錯誤的,不僅病沒治好,還可能對身體有害!
 各項用藥常識中,最令藥劑師們意外的是:很多民眾誤以為藥瓶開罐后,棉花、干燥劑仍要放在罐內,保持干燥。但藥劑師指出,棉花會吸收空氣中水分,放在罐內的密閉空間反而容易讓藥變質,最好開瓶后,就將棉花、干燥劑丟掉。
 另外,藥瓶上保存期限,開封后就失效,口服藥最好在三個月內用完,眼藥水更只有一個月期限。藥劑師並指出,有些藥物需空腹時用,但千萬別吃完藥就馬上吃飯,建議空腹服藥的30分鐘至一小時后再進食。
 有部分家長會將藥粉摻入牛奶,餵小朋友吃藥。實際上,這會讓藥的小分子和牛奶中的鈣、鐵結合成大分子,不易吸收,影響藥效。萬一小朋友剛好吐奶,就無法確認藥量是否足夠;而且牛奶因加入藥粉味道變苦,也會影響日后孩子對牛奶的接受度。
勿配搭飲料吃藥…
 孩子不乖乖吃藥該怎么辦?有的媽媽會拿出一杯果汁作為獎勵,連哄帶騙讓小朋友吃藥。還有,工作忙碌的上班族,經常會順手拿起桌上的咖啡或是茶來送藥。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主任吳淑娟表示,這些吃藥的方法都是錯的!搭配飲料來吃藥,輕則藥物失效,重則傷害身體。簡單一句:吃藥配白開水最好!
 她援引葡萄柚汁指出,葡萄柚汁裡的黃酮類的物質,搭配藥物使用,會嚴重影響到肝臟代謝,進而影響身體對藥物的吸收。而茶和咖啡裡含有單寧酸及生物鹼,會抑制藥物作用,也就是會減緩藥效。
 除了吃藥不能配飲料之外,正在服用藥物的患者建議不要抽菸、喝酒,因為兩種物質都會讓身體的代謝速率變快,使藥物的作用時間變短。有些安眠、鎮靜的藥物,尤其不可以和酒精性飲料同時服用,否則可能會抑制患者中樞神經的功能,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如果患者長期服用中藥,又必須服用西藥時,建議先和醫師討論兩方不同的藥物是否具有相同的功能,並先將一邊停掉,或是相隔兩個鐘頭服用會比較好。
 此外,有些藥物是不能磨粉的,像是長效緩釋劑型磨粉會使藥效不穩定;腸衣錠或膠囊是為了保護藥粉不被胃酸破壞,因此不能打開服用。
小兒用藥需謹慎…
 對于許多新手父母來說,家裏小寶貝生病,帶他去診所看診到領藥,已折騰了一回;回到家,若寶寶不肯吃藥或吐藥,又是一場拉鋸戰──父母孩子都辛苦。
 專家強調,其實只要觀念與技巧正確,餵藥也可以很輕鬆。首先,要有正確的姿勢:家長一手抱扶寶寶,讓寶寶身體呈斜躺靠著父母身上,增加安全感;而另一手拿著藥杯或餵藥器,沿著孩子的兩頰側邊注入,這樣除了有助藥水流入吞嚥,也讓孩子無法很快地坐直身子,將藥吐出。
 專家透露,市面上有許多輔助餵藥的工具:包括藥杯、餵藥器、滴管等,父母可以選擇自己最順手的工具使用,但若是寶寶還不會以杯子喝水,仍以注入式的餵藥器為佳。
 現在小兒用藥處方中,都會添加糖粉增加順口度,若依舊太苦,可以加入果糖,讓藥變得好吃一點。
 寶寶生病,父母當然憂心忡忡。可是,餵藥時過于緊張,寶寶都能感受到。所以,父母保持沉穩鎮靜,切莫因小孩哭鬧而慌亂,發生捏住寶寶鼻子,強迫張嘴灌藥,造成小孩嗆到事件。同時,不宜將藥粉直接倒入口中,以免吸入氣管,造成嗆咳。

搜尋更多文章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